•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9

~*诗情画意*~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孟建为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王弃治疗

已采纳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

孟建为心理咨询师

313 评论(10)

哆啦瞄瞄

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周末出行要注意防护呀。即便一本史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少,全部梳理出来工作量极大,给人印象深刻者寥寥。 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孟姓人物。 梳理了《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中提及的孟姓人物们,列个名单: 孟他、孟达、孟武、孟观、孟建、孟思、孟康、孟曜、孟光、孟获、孟琰、孟干、孟通、孟岳、孟彪、孟英、孟宗 。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孟获、孟达二人,他们俩分别关联了诸葛亮、司马懿,其事迹广为流传。 “伯郎姓孟,名他,扶风人”——《三国志·明帝纪》注解 【 孟他 ,曾向张让进献珍稀礼物,以此得官凉州刺史】 “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三国志·文帝纪》 【 孟达 ,孟他之子,在季汉与魏国之间反复横跳,被司马懿终结】 “后姊子孟武还乡里,求小妻,后止之”——《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 孟武 ,文德郭皇后的外甥,被禁止过骄奢的生活】 “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荐宁曰”——《三国志·管宁传》 【 孟观 ,作为永乐卫尉,却也只是在史书中被一笔带过】 “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三国志·温恢传》 【 孟建 ,诸葛亮的友人之一,后在魏国步入仕途】 “骑都尉王才、幸乐人孟思所为不法,振动京都,而其罪状发於小吏,公卿大臣初无一言”——《三国志·杜畿传》 【 孟思 ,在京畿搞事,名动京师】 “及迁,以孟康代恕为弘农”——《三国志·杜畿传》注解 【 孟康 ,也与文德郭皇后沾亲带故,博学多才之辈】 “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三国志·杜夔传》 【 孟曜 ,能与杜夔一起编奏雅乐,可见他在音律方面的造诣】 “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三国志·先主传》 【 孟光 ,不是举案齐眉那位,他经常和来敏争论,两人都年逾九十】 “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 孟获 :恕我直言,都没我在后世的名气大】 “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华阳国志》 【 孟琰 ,孟氏是南中地方大姓,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也提拔了一些当地人为官】 “时南中监军霍弋表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建宁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领部曲以讨之”——《华阳国志》 【 孟干、孟通 ,霍弋在南中颇具名望,他麾下也有很多南中大姓子弟】 “稷遣炅及将军建宁孟岳等御之,战于封溪”——《华阳国志》 【 孟岳 ,即便降晋,毛炅等人依然在与吴国纠缠】 “荐致名士安汉赵韪及陈实盛先、垫江龚杨、赵敏、黎景、阆中王澹、江州孟彪,皆至州右职、郡守”——《华阳国志》 【 孟彪 ,王商结交的益州名士之一,至少官至郡右职】 “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三国志·吴主传》 【 孟宗 ,以至孝闻名,曾经不顾禁令也要为母亲奔丧,并在吴国官至司空】 “决曹掾上虞孟英,三世死义”——《三国志·虞翻传》注解 【 孟英 ,汉末会稽郡诸位俊彦之一】 如有疏漏,还望补充。

266 评论(9)

mon也是部长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25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