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不所在
受害者有罪论就是指事件发生之后,有些人并不指责犯错者,而是把犯错者的犯错原因归结到受害者身上,声称是受害者有错在先才导致犯错者对其进行犯罪事件。受害者有罪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这样的言论几乎出现在各个犯罪事件下面的评论中。
新闻上经常出现一些事件的报道,有一些行为不端的男子对女孩进行猥亵或者侵犯,三观正常的人会批评犯罪行为,然而一些毁三观的评论就会说受害者穿着不检点才让罪犯有了可乘之机,他们认为是受害者自身有问题,认为受害者是活该受到侵犯,这是她们自找的后果,所以这些人不顾事实大肆的批评辱骂受害者。
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受害者有罪论,受到家暴的女人会被批评没有让丈夫舒心所以活该挨打,丈夫出轨反过来责备妻子没有照顾好家庭失去了丈夫的心,丈夫每天就知道玩游戏没有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反而责怪妻子太过强势。最终这些暴力行为或者冷暴力行为都造成了家庭的破坏或者发生情节恶劣的刑事案件,施暴者不仅是犯罪的罪犯,还有这些对受害者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冷漠旁观者。他们毫不理会受害者的求助,冷眼旁观还要落井下石,最终把受害者推向死亡。
种种的受害者有罪论无一不在伤害着受害者的心理,这些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或者嚼着舌根的言论不仅不同情受害者的遭遇,还要引以为乐大肆讨论,而且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而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这些言论的发起者往往同样都是女性,或者都有着同样的遭遇。她们把受害者的不幸遭遇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造成了很多不幸的结果。
flower99sunny
基于昨天的文章,进一步了解一下受害者有罪论。 很多情况下,案件发生的时候,大家最先怪罪的便是受害者。 受害者有罪论来源于人们普遍持有的一个信念——公平世界信念。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相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做善事应当得到福报,做恶事应当得到报应。发生怎样的事情,之前肯定做过其他事情导致的,有果必有因。 受害者有罪论给予人们心理安慰。 例如,强奸案发生,大家会责怪受害女性。“谁让她这么晚还不回家”、“谁让她穿得那么暴露”、“谁知道她是不是自愿的”......明明是受害者,得到的谴责却比犯罪者更多。 他们认为“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 但是反言之就是,“我早回家一些,肯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穿的保守一些,这肯定不会有人非礼我”、“对这样的事情我一点也不情愿,这种事一定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说到底是因为心里的恐惧与不安。“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心里对犯罪分子的恐惧,人人都怕不好的事情发生自己身上,如果把犯罪事件的原因归在犯罪分子身上,那人们就完全失去了对这种事情是否发生的掌控,因为人们控制不了犯罪分子,但是如果把原因归结在受害者身上,那人们就仿佛有把握这件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豆瓣,一颗大栗子 于是,有些人面对悲剧,最先开始攻击受害者,以维护自己的安全。 难道真的自己做好防备,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 犯罪者给予受害者躯体上的伤害,无知的键盘侠带来的是心灵上的创伤。我们不该为犯罪者找理由! 无风也可以起浪。一巴掌也可以拍的响。不信的话...... 我们不该为犯罪者找理由!
企业工作号
有的受害者有过失,有的没有过失,什么情况都有。但是弱者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收到同情了,人们认为,弱者也不是好人,好人太少。并且弱肉强食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伤害受害者。
Nicole6996
受害者有罪论是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本身也有问题的一种言论。因为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没理由地去伤害另一个人,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和受害者脱不了关系。
代号为喵
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此前济南空姐搭顺风车遇害案中,也不乏“女孩子不应该在半夜一个人出门”等声音。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