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7

我不想说114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三重境界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初见521125

已采纳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一些能帮助你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和正念思维。它们就像一条河流动起来。 在思维的改变这一章的最后一讲,我想跟你讨论一个重要问题:思维是怎么进化的?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 我想行说一点我的个体验。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在最开始执业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断地告诉我,倾听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点点头,心里想,老师只是提醒我一个我早就知道的常识罢了。那时候我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说,要有耐心这个层面。我心里说,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强项。 幸亏我并没有固守着自己对的理解。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研究对话久了,我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直到最近,我才又慢慢能听懂一些别人的话了。 让我来举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在说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在一直说:“一切都正常。”地方志工作条例听到妻子的话了吗?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许不新了)。他一直在努力反这些新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他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不会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还是一直在倾听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砂愿意听呢?是他对妻子的状况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倾听的要决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思维发展的三重境界 为什么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佛教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到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就像对话一样,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我讲的东西都是对的吗? 比如在僵固型思维里,我讲到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僵固型思维,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聪明而不愿意接受挑战。是这样吗? 有一段时间,我女儿在玩数独游戏,我围着她夸了好多次宝宝乖,宝宝聪明。我分明看到了她脸上开心的神情。这样的会让她陷入僵固型思维吗?我不觉得。 其实我想说的是,就像心理咨询做的只是局部的工作,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真理。 也许你要问,老师,你是不是想说,人应该有批判思维,不要全盘接受。 不。我的意思恰恰相反。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说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真理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再让我举个例子。 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一直为自己是一个敏感内向的而苦恼。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有些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对敏感内向这个标签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的第一个阶段。 学了心理学之后,我会努力找一些例外。比如说我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内向。我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是很放松的,而且我很享受别人听我说话。 所以在那个阶段,我有意识地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我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 可是再过一阶段,有一天我就想,干嘛这么累,钱钟书先生说,追风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我就不能让自己休息一下嘛。于是我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比较敏感内向的人。有意思的是,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有读者对我说他也是敏感而内向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主动跟人说:“我是敏感内向的,万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还请多照顾。” 这时候,我不再因为这个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我还认同了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的另一境界了。 所以,能认识到你所了解的,永远都是局部知识,这非常重要。 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为什么讲思维的发展,我们要讲局部的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们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应该变得更聪明一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我,这也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个佛系青年,这都是你的知识。 那么问题是,你把它们当做局部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的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的空间在哪里?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很多限定我们思考的“应该思维”,你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我们的课程是不是提供了另些规则,它会不会塑另一种应该思维呢? 不是。 因为你要知道,我们课程提供的也只是局部的知识,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变成一种应该思维。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它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叫同化。 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叫顺应。 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水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斧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现实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让我们来归纳一下。思维是怎么进化的? 其实思维发展简单,就是承认我们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识,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而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 是来自别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知识、情感,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也会千奇百怪。

三重境界心理咨询师

308 评论(13)

装饰小板凳

这是一篇结合我自己理解和体悟,整理的关于刘丰老师课程的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深地回味和理解课程,也让这次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到场的同学们,能够分享到这一片智慧的喜悦。 我们存在的宇宙是一个多维空间,“元”意味着无限圆满。0维是一个点,1维是一条线,2维是一个面,3维则是立体空间,直到n维,n趋于无穷大。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对有限认知的执着,都是我们通达无限的障碍,也是业力,和基督教这种所说的罪。只有维度无限,我们才可以真正超越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是原因,来帮助我们,获得智慧。 研究的关键,在于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我们都知道,一切存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则分为负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则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质子由中子和正电子构成。因此,基本粒子的量子属性有两种,一种是波动性(空),一种则是粒子性(色)。 因此,一切共性,都是能量波,二能量波的最简单形式,即为正弦波,又名简谐波。一切复杂能量波由正弦波叠加而成。一个正弦波,在佛教中叫做一念。一念一众生。道家中叫做太极,一切源于太极。频率的集合就是频谱,因此高位能量的频谱就是咒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就是一个正弦波的图腾。 一维的波是纵波,二维的波是振动,三维的波是螺旋。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投影关系,低维是高维的投影形成。到了n维则是“无上正等正觉”。 任何一个能量波都遍布整个空间,起心动念,震动十方。因此,任何一个质点都具足宇宙中所有智慧,每一个局部都有所有的信息。“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有的修炼,都只是为了去除杂念。把时间引入解决问题的变量,转念就是当下最快最积极的办法,当下生效。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并不是三维空间的创造,而是提升内在意识的高度和自由度,在生命的每一个机会上都提升法喜,每一个当下,都是我们提升的机会。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让灵魂在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高尚了那么一点点”。 2012年12月以后,我们从三维主导转向更高智慧主导的人类社会。 心法: 起心n维在无穷, 存在至简正弦涌 一切呈现投影重 零维全息万有中回归高维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一个字是“太”,大而无外,大是n趋于无穷。而一点则是一个奇点,至小无内。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其实是要读懂自己这本内在的金刚经。内在的金刚,在三维世界的表现就是激光,意识能量提升从而达到的境界。 中国人说“qi”,有4种不同的表达:气,气(物理空间,気(下面应该为火,是三维与高维空间的临界态)炁(意识能量) 投影源在里面,照见五蕴皆空。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就很有意思。般若是无穷大的宇宙智慧,波是正弦波,罗是螺旋,蜜则是交织,讲的就是投影的重合与叠加。 一切成就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精进,高密度地让业力显现,做大事业的人,业力会显现得更加密集与频繁。我们要有正知正见,持续的提升自己。也要回向,众生都在自己的念头里,因为大愿而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动力。爬上珠穆朗玛峰,一切都是小山。愿力足够大,那都不是事儿。只有大愿,让我们能够驾驭能量。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验证自己本性具足。在时空显现速度越来越快,朝花夕拾的今天,我们将一个事业看到“顶点”来做,未来赢在境界,当下赢在直觉。 怎么能做到呢?放空,印心,共振。把自己打开,让高维能量进来,让自己成为一个管道。 《金刚经》的启示在于: 1、人生的根本目标在于愿力,愿力让我们回归根本的投影源,悟后起修。回到赤子状态,打开内在的圆满。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爱的真正属性是付出,付出的最高境界是太阳,太阳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它没有分别心,不会因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就有所区别。 亲密关系中,一切狭隘的爱,对人都是伤害。我们要学会的,是无条件的感恩、接受、原谅、包容,两个人一起学会,再一起来放大这一层的能量。把每件事情与内在提升,结合起来去做。 在生命中,遇到的每个问题都问自己,这件事情在告诉我什么?你自己的生命应用题是什么?例题,考题宗师不一样的。先天八卦是觉悟,后天八卦是存在于和谐。因为内在精进而产生美好的结果,相反外在的努力只能消耗和透支我们的生命能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和谐共生才是未来。 大部分人都把能量显化为外物了,不挣钱,不匮乏。我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不渴求爱、不吸引爱,我在哪里,爱就在哪里。人们怕黑,人们想要吸引光,而我本身就是光。 所有应用题额解都指向内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超越一切相,超越一切信念,我们的信念就是信无念,不执一念,真正通透。一切事,都是我们内在成就的助缘。 法布施的殊胜: 1、与高维智慧的共振:念诵、讲经,经在佛在,它是高维能量的投影 2、超越一切低维能量层次的交换,财布施形成的能量循环,而法布施得智慧,激活想对固化的能量。 我们应该诵读经典,能够全息能量的摄受。读《道德经》是非常好的,刘丰老师讲到自己读一篇道,一篇德,整个人就会出汗。 福德福报都是挂碍,不积,要舍掉三维,转化,真空妙有。未来的企业是公益、责任和生态三者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对众生的爱、责任与担当,才能引领商业模式, 让自己反复传播智慧,自己的风水和频谱就会被改变,让自己变成一个能量的管道,让能量通过自己,你不执着于结果而让自己受益。 《当和尚遇到钻石》 铭印:借种子而获得物质呈现。两种获得,一种是通过某种方法来获得,一种则是要验证本自具足。念头之中,起初重要,“只要你敢说,我就敢信”。所有人的实修,都是我的实修。 心法启用在当下,超越我相、人相、众生相。无缘大慈,同体大悲。n趋于无穷大的爱,就是慈悲。 时间是三维的概念,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心即佛。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要让自己的状态是向着高维走,提升正能量,提升自己的自由度。 一个法门就是:保持当下的正面之力,随时离苦得乐。在获得提升的那一刻,法喜充满,是任何事物都无可替代的快乐。 大愿只能是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唤醒智慧才能被允许,不能让迷信止于你个人,因为自己的贪念,才会对人产生迷信,应当破除。 内圣外王的境界,相信自己的内在知觉来做出决策。第一感觉,是认知的直接投影。如果这件事情成功了,那么很好。如果不成功,那么你也可以看到自己认知上需要超越和突破的功课何在。有时候决策不必想那么多,投硬币就可以了。 空性智慧的验证: 1、未来的赢点在境界 以高愿景化解问题,第四维度超越时间,高瞻远瞩,赢在境界。 2、当下赢在直觉 从投影源中找答案,人类的一切发明都源自灵感。在投影源中驾驭现实,所有的认知都是障碍。 3、境界产生于智慧 认知局限在阻碍着我们的内在智慧,每个人的内在是智慧具足的。 心理咨询师的三重境界: 1、对方是钱 2、在帮助别人(着功德相) 3、对方在帮助我的到智慧 对一切,承担100%的责任。4、直觉产生在修炼 捕捉灵感与直觉的前提,驾驭未来的入世心法。超越低维的是非层面,进行高维实践的5个层面:静、净、敬、镜、境。 我们的人生意义,有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在成长的那一瞬间,二产生法喜 一个最简单的生活游戏规则:在每一个角色上修行。孔子为何瑶倡导恢复周礼呢?因为礼崩乐坏后,便于修行的游戏规则被破坏了。

10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