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7

CENGUODIAN1324760608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孩子心理问题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晓晓你知晓

已采纳

平时教学中关注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很重要,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们就真的能 健康 成长。 首先,需要有途径深入孩子的内心,老师愿意与孩子交流,不总是好坏二分论,孩子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遇到事情愿意找老师聊,这是老师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途径。过于严厉,过于评判,都不能使孩子愿意亲近,敬而远之的关系里,老师很难发现孩子的内心想法,更别提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能解决问题,首先也必须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敞开心扉,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老师和孩子的信任关系建立的如何,是一切的基础。 其次,接纳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研究孩子的想法、感受,研究每个思路历程起伏辗转,对于孩子而言,有个人愿意认真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在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减少建议,减少讲道理。尊重、接纳、引导是陪伴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能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的老师,更能够具备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习丶生活中学生出现主要焦虑问题我认为有三方面 1、学习成绩和自我价值定位。大多数中学生在校期间,或因家庭,学校, 社会 的影响,基本把自我价值定位在学习成绩好和坏。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观念就是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在小升初,初升高转折学段,由于环境学校个人自身学习习惯,有的不适应新学段,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于是成绩跟不上,出现焦虑情况,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定位在坏学生。 2、学习成绩及爱好兴趣。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自从上初中高中,钢琴都没碰过,甚至,有的孩子因打篮球被老师责怪,更不用说在自习课后看小说,画画。一切以学习为主,学生们慢慢对着教科书和参考书,一大摞试卷,机械刷题,望琴望球兴叹,内心渴望和现实教育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于是焦虑了。 3、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估计十有八九家长,一听到早恋,如洪水猛兽,学生在校与异性接解,因青春期,因媒体校园青春偶像剧影响,早恋已不是新名词,宜疏不宜堵,一堵学生反判心理和对新事物追求更强烈,于是,情绪反复让学生在校更焦虑。 当然,心理问题因人而异,因校而异,老师更应该能从疏导的层面剥开学生内心,坦然面对,分析问题,帮他们解决。人,终归倾向弱者,有些时候,我们向心理有阴影学生示弱,感同身受时,或许能解决更多心理问题。 在中国很普遍的现象,老师不会注重学生的心理情况。家里大人会认为小孩子心理会出现什么问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只是在近几年社交媒体发达之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开始注意学生的心里状况,但仍然还有有不少学校只是打过场。 一般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基本在作文啊,平时交际说话方面会透露出来,作为老师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向学生家人反映,从学生家庭状况了解。 也有极少部分学生会寻求帮助,那么作为老师就要替学生解忧答难,及时让严重的学生就医,做好学生的隐私工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里问题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可能导致严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学生产生心里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些学生因为换了新的环境,学习压力太大导致各种不适应;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遇事不愿寻求帮助;也有可能由于家庭变故或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前,要探究根源才能有的放矢。 2、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无及时介入处理。学生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关注他的行为极为重要。可以通过班委,宿舍舍友,辅导员及时关注。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要积极的,防患于未然。 3、家庭,朋友的态度。如果学生只是简单的情绪问题,适当的发泄如跑跑步,吃份大餐等均有可能缓解。如此,就没必要扩大影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学生身边的人最清楚他的变化,学生又比较敏感,因此从学生身边人入手也不要让他本人知道。 当前的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为丰富,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看着他们一个个开朗活泼,实际上却掩藏着诸多忧愁。我想,解开这一环的关键在于多多陪伴,现在的孩子很孤单,很孤单。 愿所有孩子 健康 快乐的学习,生活着。 不少学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当然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分不开的,与 社会 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关联。 学生的 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生活竞争的激烈,很多学生会产生 焦虑不安 ,忧虑重重。频繁的考核、竞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 心情压抑 。 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期望太高,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上述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 健康 成长。因此,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 健康 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心理咨询师讲孩子心理问题

252 评论(8)

颜庄小店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8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