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7

逍遥石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李琼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缕青丝万缕愁

已采纳

依恋是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当亲密关系中的其中一人撤回了情感、离开了关系,另外一方很自然地会感受到一种被抛弃的心理体验,分离尤其是被分离,本身就是一次哀伤的过程。哀伤大致会经历完五个阶段而结束:①否认(失落) DENIAL ② 愤怒 ANGER ③ 协商(迷茫) BARGAINING ④ 绝望(消极) DEPRESSION ⑤接受 ACCEPTANC(Kübler-Ross,1969),每个阶段有长有短,而有时你会被卡在其中难以自拔。问题的关键是,你允许自己哀伤吗?你允许自己痛苦吗?你允许自己也并没有足够好以致会被恋人抛弃吗?如果你还没法允许,暂时而深刻的痛苦、欲罢不能的难忘就也是你需要经历的过程。前任对于我们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EX总是不断地在心里纠缠着我们?我们又为何总是不自觉地拿EX和现在遇上的人作比较?大致来说,差不多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情况:1.事实上我最难忘的是那个美好的自己《东邪西毒》里欧阳锋说过,当我们不再拥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乍看这话觉得很做作,仔细回想就会觉得一针见血。是的,大部分时候我深深记忆的并不是单纯的那个EX,而是和EX在一起的两个人,是和EX在一起的那些温柔情愫,更是那个和EX在一起时奋不顾身、忘了自我、全身投入的那个最最美好的自己。忘记那个代表着最好的曾经的自己的符号“EX”(我们的记忆总是不自觉地要和某些人或事联系起来才能深刻、清晰),类似于要去忘记和“背叛”那个最好的自己,这是一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任务,对吗?欧阳锋对大嫂空等一场,病急乱投医,喝了半坛“醉生梦死”,结果却是反作用:越想忘记的事情,记得越是刻骨铭心。他终于明白了,要想真的忘记,只有转身面对,于是一把火烧了自己的避难所,回了白驼山。2.最让我纠结的问号是EX为什么要分手心理学有一个心理现象叫“未完成事件情结”,我们对于事情的有始有终有时候会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分手,可以;可是,为什么呀?你必须得让我明白。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连想要转身离开的人都未必搞得清楚原因是什么,又或者也许有些明白可是又不好说明白,于是就模糊着。不过,这就留给了被抛弃的当事人最为难过的结,得不停地责问对方为什么、不停地拷问自己哪里不好、不停地质问别人那个替代我的人到底哪里比我好了。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个咨询,当事人在被EX分手后,历经数年依然不能重新恋爱,因为苦苦地思恋着对方到底为什么要分手,可是又没有机会再问清楚对方,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去问对方,于是内心里纠缠着自己无法放松一刻,自然的一个又一个的可能的好对象也在这种煎熬里一一错过。和自己的曾经道个别吧,用你能够想象和接受的方式,比如给自己写封信,对着往日合影说段话,然后真诚地对自己说“就这样了,我已经完成和你的分别,或怨、或恨,我都将往前走了。”烧了它、埋了它,都由你了,让这个未完成的事件划上一个句号吧。3.其实我蛮想和EX能够再续前缘是啊,那个人是我曾经千挑万选的,我投入了许许多多的时间、精力、心思,那个人代表着我的努力,代表着喜怒哀乐丰富的情感,也许他真的是那么好,是值得我用心去争取和拥有的。只是,很遗憾的是爱情是伴侣互动的前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现在的问题可能是,曾经合适的你们如今已经没有那个契合了,也许是对方变化了,也许是我停滞了。用心地爱一个人,给到我们最积极的动力,就是努力完善现在这个自己。我想和EX重新来过,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王菲谢霆锋走过万水千山的波折都能重新在一起,我们也没什么不能够的。只是,你需要客观地反思一下,这段恋情带给你些什么,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从分手中你感受到些什么、能得到些什么,不要单纯地悲伤、愤怒,也不要不甘心,而是去完善自己,努力活出出色的自己。然后,还想重新来过,就勇敢地去做喽。4.我好担心再遇不上和他一样“好”的现任难怪常有人说:“深情从来都是被辜负,只有薄情才会被反复思念。”失去的真的就是最好的吗?也许这真的只是一个假象噢。对于未知的未来,我们充满着担心甚至恐惧是再正常不过的,可是,因为恐惧未知而不敢、不愿开启未来,那就是无知了。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同伴会是怎么样的。只是,你如果总是用EX的好,来与现任的“不好”(这是真的吗?你需要认真想想)比较,这就叫“选择性关注”,它就如同“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个道理,西施是最美的女人吗?恐怕也未必;即使是最美的,她是最体贴的吗,她是最有才情的吗,她是……相爱,是我们在和一个亲密的人进行多维的接触,这个世界上不但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有,也未必就是你的菜,即使是你的菜,问题是你有足够好到成为对方的菜吗?最为重要是,相恋、相守其实是一场“匹配的游戏”,它不是做经济学,最好的永远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心理咨询师李琼

140 评论(13)

杨小妹0215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及法文论文Kuang, L. & Liu, L. (2012).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The role of 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 PLoS ONE 7(11): , L.(2012).HIV/AIDS related stigma: its orig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in China. In , D. Jodelet & T. Sugiman(Eds). Alternativ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 Jakarta: University of , L.(2012).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Culture and Dialogue().London: , L. & Hong, 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 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 , L. (2008). Yang and Yin i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 55(1), , Y-T., Norasakkunkit, V., Liu, L., Zhang, J. X., & Zhou, M-J.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 16(2), , L. (2008). Filial piety, guanxi, 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 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 n°217, , 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 217-240Liu, 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 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4(3), 年以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赵显、李晔、刘力、曾红玲、郑健(2012).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报,44(5):614-624.赵显、刘力、张笑笑、向振东、付洪岭(2012).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9-2088.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2012).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20(8):1314-1321.郑健、刘力(2012).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 青年研究,第4期:35-44.杨晓莉、刘力、崔淼、杨萌(2012).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评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5):22-27.徐伦、林崇德、刘力、杨萌(20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家庭社会地位对大三学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35(2):472-476.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 萌、刘 力(2011).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3(9),1063−1074.弯美娜、刘 力、邱 佳、杨晓莉 (2011).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19(5),723–730.李 琼、 刘 力(2011). 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心理科学进展.19(7), 1061–1068.刘力、杨晓莉(2011).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6), 803–808.刘力(2011).从外推认同走向内生认同. 管理学家. 第5期,59-60.刘力(2011).复合性主体的杭州经验. 管理学家. 第5期, 60-61.崔淼 、林崇德、徐伦、刘力、李艳玲(2011).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4(3),652-656.曾盼盼、林崇德、刘力、 李远红(2011).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9(2), 93-97.王芳、刘力、许燕、蒋奖、孙晓敏(2011).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640-649.程千、刘力(2010).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 (2), 25-34.刘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萌 刘力 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26(4),66-69.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展. 18(5),840-848.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 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5),819-830.李琼、刘力(2010).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365-373 。刘力、程千(2010). 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 求索,第1期,110-112.刘萍、刘力、邓羽、刘智丽(2009).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杨柳、刘力(2008).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6, 815-825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 58-64.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 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力(2006). 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研究. 第1期,12-17.王炜、刘力、周佶、周宁(2006).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1),47-51. 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5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