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来匆匆走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面对不易解决的问题,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一、要为沟通做热身。
有一对母子在我面前示范了他们平常的沟通状态。
18岁的儿子放学刚进家门,妈妈立马就问:“为什么昨天没告诉我你去网吧了?”
结果孩子拎着书包,掉头就走。
妈妈的确很有诚意跟孩子沟通,然而这个方法却很难见效。见面就质问孩子,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立即启动,接下来无论父母再说什么,听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恶意的批评。
因此,家长们和孩子说话,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见面认识一样,先要寒暄,得有谈话预热的动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谈话氛围之后,再开始主题沟通。
一起来看看,沟通热身的步骤有哪几步:
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察言观色,确定孩子有心情及时间说话;问孩子现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爸妈一开口,通常说的都是:“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啊?”,“学习得好不好啊?”,“能不能减少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啊?”说来说去,这些话题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妈感兴趣的事。
孩子懒得开口回应的原因是,他根本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那他干嘛要接话呢?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在多次和孩子面对面沟通无效之后,从开始的多加责骂,转变为后来的自怨自艾,感觉十分挫败。终于,她想通了,决定改变战略。她开始积极接近孩子的内心,学习上网,并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欢的明星之最新活动消息,然后用msn发给孩子。不难想象孩子收到的时候有多惊讶!而这个友善的举动,也让孩子理解,父母亲真的很关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为亲密的亲子沟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诚地倾听孩子心声。
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亲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是让他们建立沟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你会如何回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怎么可以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
“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
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谢谢孩子愿意分享。
跟父母亲分享,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见得是个自在的习惯,如果他善意地回应了父母的沟通邀约,老爸老妈应该谢谢他的努力。不妨这么说:
“宝贝,谢谢你告诉我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对孩子的沟通努力表达谢意,一方面表达出了对他的尊重(他当然有权决定心事要和谁说),同时也会鼓励他下次再度与父母交流。
学会了以上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就能比较有效地打破亲子沟通的僵局,让孩子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家暴孩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爱顶嘴、不受管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自己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烦燥和压抑,而孩子的“作对”便成了一根导火线,打骂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漂亮、优秀,但总是对爱情和婚姻没什么信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从她两三岁起,爸爸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挨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并不是她本身。
她的妈妈体弱多病,心脏脆弱,所以家里人都处处让着她,但偏偏妈妈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恋爱,只要她反抗,父亲就认为她是“害”妈妈生病的“帮凶”。“我们家本来很好,出问题都是因为你”这是她爸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之爸爸那样说了,我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过错,却要为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来买单。
前些天,我无意间问起我妈,为什么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老打我的事。妈妈皱紧眉头直言不讳:“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你每天早上总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给闹一通,我心里当然很烦,然后去厂里上班总是一天的不顺利,你每闹一天我就不顺利一天,你说你该不该打?”说完不自主地笑了起来,我却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她所谓的“工作不顺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祸害”,而连着被打的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现在已身为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会不自主的打个颤栗。
父母的压力,孩子一时还无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对他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父母也未必会真正懂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把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总结为“一生的阴影,一生的痛”。
她说,小时候自有记忆起,只要犯错就会挨骂,错误积攒得多了就会挨打。打完骂完后妈妈会说:“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听话呢?你听话不就不用挨打了吗?”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痛苦,并开始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你们却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她从来不曾和别人提起,只能抱着这些疑问,一遍又一遍地伤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来想到了这些她还会哭。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伤害已经根生蒂固,她到了适婚年龄,即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严重者会性格扭曲,还会影响他今后对家庭的观念。
有网友说:“小时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长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来了。”
很多父母,当孩子长大后提起被他们打的事情时,他们会惊讶地说“你还真打算记这芝麻大的事儿一辈子?”
但我想说,爸爸妈妈,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关乎到我曾经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爱的爸爸或妈妈也只是在边上袖手旁观,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绝望。
挨打之后,父母也许会很快忘记,但是我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爸妈还是爱我的。
我们有了孩子以后,都想做个英明的父母,想让孩子不走歪路,想让孩子不受自己的火爆脾气影响。
如果你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导致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和孩子坦白,告诉他们你心情不好的原因,你会发现,孩子远远比你想像中的要懂事,最重要的是,他们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表姐曾有一次谈起自己处理对儿子的情绪,令我对她刮目相看。她是公司里的骨干,薪资不少,但随之压力也不断,回到家跟易燃的干柴一样,一点火星子就可以发起火来。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家只看电视不做作业,她只觉得血一下子就往脑袋上冲,刚上前去说了句“你怎么回事?”儿子已本能反应挺直了背。
那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儿子的惊恐与不安,她忽然深呼吸几口,坐在儿子面前,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在公司里工作不太顺利,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你电视看完记得做作业。”然后转身进了房间。
没过一会儿,她儿子端了杯水进来:“妈妈,我去做作业了,你喝口水吧。”
那一刻,她多么庆幸自己的理智。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只要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足够让他明辩对错。
父母打、骂孩子,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怀疑自己、惧怕生活,然后他们会用更加恶劣的举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对此父母不理解,又是一顿打骂对待。这样的恶性循环,摧毁着父子母女的亲情。
我常常听到周遭有人对孩子说“我拼了命把你生出来,你就这样吗?”
可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他们无法选择出生,父母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泄愤的出口。
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明明父母虐他们千百遍,他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父母的感情,依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可孩子也是脆弱的,一顿刻骨铭心的打骂,一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即使到了他而立之年,回想起来,伤口仍旧血迹斑斑,不是因为他们心眼小,只是当时受伤太深,因为对方是父母,所以伤口才觉得格外生疼。
长大至今,我们或许已经忘了父母给我们喂饭、穿衣的温暖举动,却对父母的暴力打骂记忆犹新,不可能忘记。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拥有一个没有伤害的童年。
thomas0488
导语:咨询师一般是指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通过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个人或组织解决问题或提供方案的专业人员。那么,咨询师怎么和孩子沟通呢?以下是我收集来的关于咨询师教你怎么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俗话说: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这里将给家长描述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2、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3、学会倾听孩子,学会向孩子倾诉。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引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4、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你的孩子会很愿意和你沟通的。
5、了解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合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6、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0~6岁的孩子都是好奇宝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他们细想火花的一次闪现,如果家长随意对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黄,那么你可能扼杀了孩子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家长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认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运用生搬硬套理论解说或成人化口语,尽量采用拟人化或童话式的方法给孩子讲解,符合孩子“泛灵”的特点。
7、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
家长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 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也许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你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
要让孩子敞开心扉,父母首先要学会,听!听!听!
当孩子和父母交谈时,父母应该“停止手中所作的一切事情”。如果父母继续他们在做的事情,孩子会认为父母对他们所说的事情不在乎。特别是当孩子向父母述说他们的忧虑,担心和恐惧时,父母不能快下结论。孩子有时不需要听父母的说教和建议,他们只希望向父母发泄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实在生活中,有时孩子渴望在痛苦的时候,能靠在自己信赖亲人的肩膀上痛哭一场。也有的时候,孩子只想听到父母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与无声的同情。
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父母跟孩子聊天时,常常喜欢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说,当女儿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父母会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只要你这么一说,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很容易就咽了回去。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
“因为我本来以为自然课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
保持中立的语调、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必要的时候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让孩子把真实感受说出来,要诚信的听,不要急于说教。如果你与孩子一开始聊天就开始变成“你说教孩子听训”的模式,那么这样的聊谈相信有第一次,第二次,孩子就不会与你第三次的聊天。
在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之中只有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
成为孩子受到鼓励的来源
当孩子信任父母,有疑难时和父母商量时,父母要让孩子觉得他得到了父母的肯定与认可。而不能让他有自己很无用,做了许多让父母吧失望的事情的感受。当孩子来到跟前,向父母述说时,父母要认真听,并不时给与他一下鼓励的话语。
注意肢体语言
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和孩子聊天时,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拉着他的手坐下来。因为注视别人、专心倾听,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说话。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一边跟别人谈话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啊、喔;或是眼睛一边盯着手机一边听他说话,都会让孩子反感。通常如果我这样做,儿子一定会抗议:“妈妈,你都没有在专心听!”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亲密的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搓搓他的颈背,顺顺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对有一定熟识度的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1、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2、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 言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4、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5、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6、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7、回答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小小骷髅
注意了倾听。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