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圆圆1980
正如你所说,营销课只是一门课程,排斥说明放不下心中执念。 首先,心理咨询师让人感觉是“治病救人”的职业,既然治病救人就应该少一些铜臭味道。营销课程实际上就是让自己挣更多的钱,这也反映出了中国人羞于谈钱的毛病。实质上,营销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你,进而帮助到更多的人,因此我个人认为,营销是必须的。 其次,咨询师一般来讲文化层次相对较高,自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于自我修养的终极追求。所以咨询师群体更多希望,修身达道,静待花开。 其三,拒绝营销是潜意识里对于自己的不自信。一旦通过营销走向大众,则可能面临更多无法解决的矛盾,而这样的压力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会丢面子。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本质上就是,我没有能力来面对这些。 其四,不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是心理咨询的首要选择,不愿意营销自己的人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如果一个咨询师不能接纳自己,自然也不会接纳来访者,会造成咨访关系的疏离。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咨询师。 咨询师应该是一个大的容器,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情绪,事实都应该能够包容,采百家长为我所用![泪奔] 因为好多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自满的心灵,什么是自满呢?比如人就好像一个杯子,营销知识就像水,当你装满了东西,营销的课自然就听不进去了,不光是营销的课,对于好多人好多课都听不下去,其实是和心理咨询师的自满心理是一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放下自己所学的武功,去研究其他人的武功秘籍,取百家之所长,最后才能达到武功的最高顶峰,其实心理咨询师也是一样的,如果对营销课听不下去,说明他不了解营销也是一门心理学,试问一下如果哪个营销大师不了解顾客的心理怎么能卖出东西去呢?比如卖袜子,顾客的心理是什么呢?顾客会想你的东西是不是好的?顾客会想你的东西是不是真如你说的那样?所以在对顾客营销的时候,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让顾客了解我本人,了解到我本人是哪里人,做这个买卖几年了,我是很诚信的,通过一点点的顾客对营销人员的了解,才能产生一种信任的心理。而有好多心理咨询师,是不了解怎样建立信任心里的,每一个营销大师都是建立和顾客的信任心理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多好多的顾客心理,最终才能完成销售,所以优秀的销售大师,也是一个心理大师,只不过他懂得心理学是顾客的心理学,还有什么 社会 心理学,沟通心理学,心理学有好多,其实都需要了解,你说心理咨询师排斥听营销课难道不是自满心理吗?其实学心理学是无止境的,千万不要有自满的心理,不管什么出身的人,只要认真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对行为的影响,最终也可能成为一代宗师,希望大家认真体会吧。 别人都解释的很好了。我补充一点自己的解释。 心理咨询师是要引导人向上的,要给人缝合创伤,把人从焦虑、抑郁里带出来,引到更接纳自己,更爱自己,和自己的内在小孩握手言和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接纳放下了,负面情绪也就放下了。如果说 心理咨询师 卖东西的话,一般卖的是希望,美好,和信任。 但是营销就不一定了,营销话术是一方面,更多是用话术在卖恐惧,卖焦虑,卖贪婪,他们是利用信任。也卖希望,但是人性本身对负面东西的恐惧会大于对美好的向往,所以营销是要让人难受,就达到最佳效果了。例如给老年人卖保健品,那么贵,为什么卖的很好?因为老人都怕死,“你不吃这个会如何如何,”他们卖的就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一个营销,一定会卖这些负面东西,而且会粘人不放。咨询师对来访者不会这样,起码我从来不会粘人来找我做咨询。我坚持的是“医不叩门”原则,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有心理困惑的人,越粘人越适得其反。 所以,金牌销售的工作模式和真正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模式,根本就是两码事。对这个有执念的咨询师,就很难去营销课了,他们宁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来访者。 也有人说,咨询师做修行人,助理做营销,这还比较合理。 现在的时代,咨询师还是要有营销的理念的,毕竟这个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 对于我个人而言,为什么会排斥? 因为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对人性的了解肯定是要清楚很多。而一些做营销的人,他们说的话要做什么,我一般都是能够猜出来一个大概。试问我都能够猜出来他营销的大概过程。我又怎么会相信他们做营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呢? 就是因为我了解人性,所以对于贪念不会有太多。营销就是一个心理上的贪念营销。作为一个营销的人,他就是抓住人的一个贪念的心理占便宜的小心理。来让你产生有购买的欲望。我之所以反感呢,就是因为这些营销的人给我玩心理战术。说一堆废话骗人,这在良心上,这在心理上我实在是无法接受,因为我感觉这是把我给当成一个蠢货一样的忽悠。 这简直就是在侮辱一个思想正常清醒的人。人哪,只要不去贪念,不有占小便宜的心理,那么你就不会被人骗。被骗的人往往都是想要占便宜的人,有贪念的人。 因为营销课就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恐惧心理去让别人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去买单的活动。对于心理学者会不喜欢这种营销课程。 一个追求精神财富,一个追求物质财富,不是一路人,当然会产生排斥。
Cherry6151123
心理咨询师最忌讳,认为自己懂得比来访者多,用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来指导来访者。这样会把来访者置于很不舒服的位置上。向来访者打包票说能治好,这样很容易勾起来访者想挑战咨询师。我们可以告诉来访者,我不能保证一定达到一个目标,但我们可以朝那个方向努力,看看能做些什么。过度打听来访者隐私,让来访者感到不安全。当来访者不愿意透露更深的东西时,咨询师应该尊重。
奔向八年
说一个我自己的感受。自恋是个很大的问题。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真的不能把关注重点太多的放在自己身上。我觉得一个隐藏的并且是并不少见的特点是:非常非常注重和关注咨询技巧。如果一个咨询师说到咨询工作,最关注的是咨询流派、技巧这些事情,而不是对人的关怀和关注对人性的探索的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恋。因为这样的咨询师关注的其实是“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好的方法把来访者治好了”“我的咨询技巧是不是很棒”,而不是来访者本身的需求和wellness。抱着这样的心态,其实也很难发现来访者真正需要的或者想要改变的是什么的。
送我个时光机
一、最初决定咨询时,希望获得什么帮助,即咨询目标;
当初,是什么境况让你选择了这位咨询师?通常,我们都是带着内心的痛苦,并且在某些事件的促发下,鼓起勇气找到咨询师。作为合格的咨询师(无论哪个流派),首次或者前几次咨询必须关注来访者的诉求,了解来访的背景信息,告知咨询师自己的风格和习惯,询问来访的咨询要求,共同探讨要求的合理性,然后确定咨询目标,并在后续的咨询中时刻检视目标执行情况。
最初的咨询目标在实际进程中需要随着来访的需求情况适度修整。现在,让我们回到此时此刻,题主尝试定下心来、闭上眼睛,安静的问问自己的内心,最大、最急迫的需求是什么?
二、咨询中发生的事情,是让自己得到了帮助,还是远离想要的目标;
当我们找到最大、最急迫的内心需求,通常这就给我们的咨询目标提供了一个方向。题主可以回忆一下,咨询中哪些事情(过程)让你内心有被安抚感觉? 是什么渴望,支持着你在那样的咨询环境下坚持了17次?这个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澄清自己的内心需求。 提问的答案,将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看清咨询的实际意义。
三、接下来要怎么做,能最大限度保护、关怀自己;
1、上面两个视角,我们学会分辨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什么对自己有利。
2、 它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选择依据,学会分辨后就有了选择的自由:
3、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获得帮助,只要那对我们有益;
4、 同样,我们更可以选择停止某种方法/阻止某人,只要对我们没有帮助!
5、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麻烦,痛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痛苦的感觉是在提醒我们需要做些改变,以便让生活回归正途。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