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14

神采飞扬082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饺子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xiao贱

已采纳

书名 吃饺子喽 这是冬至节里温暖的绘本,也是飘着饺子香味的图画书。作者: 保冬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资深编审,心理咨询师。创作涉及童话、图画书、儿童诗、儿歌、散文,图画书领军作家。

心理咨询师饺子

260 评论(11)

一个人淋着雨

如果你没吃,你可以说上一顿已经吃过了,这一顿还没吃,不如一起去吃吧,这样还可以拉近你们的关系。

206 评论(13)

小黑鬼佐二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反抗”所谓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是一种“反抗”,更是一种成长,就像他自己尝试学习走路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可能会跌撞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孩子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希望爸妈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不妨用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说“不“权利。✦ 尊重孩子,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叛逆期的孩子更加敏感,父母可以多和他们进行沟通,说话的时候多用肯定的语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比如,当孩子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还不愿意收拾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说“宝宝,去把玩具收拾好吧。”效果肯定比“不要乱扔玩具!”要好很多。✦ 多咨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来做决定我们希望孩子听话,但并不代表我们只给孩子一个选择,我们不妨在有原则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来做出决定!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吃饭,我们可以用“你想吃面条,还是饺子呢?”来代替简单粗暴的“不吃不行!”让孩子自己选择,更能让他产生一种被重视,可以“自己做主”的感觉,从而得到内心的满足。✦ 让孩子听话,可以寻求“外援”很多家长都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就特别喜欢把“我们老师说……”挂在嘴边。其实,这很正常,小孩子嘛,总是认为老师是很有权威的,家长管孩子的时候,不妨抬出老师的话来。当然了,家长平时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当孩子遇到了叛逆期,爸爸妈妈最好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因为这不单单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也是家长反思和改变自己与孩子相处方式的好时机。当然,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家长最好要以身作则,不然你说话的底气从哪儿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还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哦~~

347 评论(15)

鵼鵼小舞

对叛逆期的孩子家人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的引导他。不要激怒他。这样他会更加的叛逆。

123 评论(13)

凯利的心窝

她的信仰改变了,佛教徒是不吃肉的,伊斯兰教回族是不吃猪肉的,如果他们吃了猪肉,会得心病的。而皮冻是胶原蛋白,她可以不当肉来看待,吃了对皮肤有好处。

148 评论(15)

井中月2500

《挑战不可能》心理攻守战是《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 20190204 新春盛典 5

150秒、3轮的高压对决,两位心理大师彼此不分伯仲。急促的询问、快速的选择,让所有在一旁的人都紧张不已。在第一轮博弈过程中,相比于卢文建 被要求的急促吸气呼气,吴月波“更惨”,两分半钟的持续转手臂可把吴医生累得够呛。现场俨然变成了只属于大师们的战场,“心理攻守战”实在是太刺激啦。

最终卢文建 和吴月波 双双挑战成功,准确无误地推测出了对方所吃的饺子和蘸料。两位心理大师是第一次尝试与同行进行公开的比拼,但他们完美地体现出了专业素养。当卢文建看到孙杨评委,感觉自己像回到了初次来到这里挑战时的情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也会感到焦虑和压力。吴月波告诉我们,打开心门、拥抱阳光,“每一个人都是充满着爱的,这是心理学能够帮助大家的。”相信吴月波和卢文建在未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情绪的阴霾,让我们为这一次神奇而又精彩的比赛喝彩!

83 评论(11)

百年帝国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经历过上千个关于孩子“叛逆”的个案,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些什么办法来“修理”孩子。

且不论对错,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01

这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的故事。虽然这个少年还是满脸的稚气,但他高大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

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饱受了世事,他渐渐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这却只是少年漫漫成长路中的一小段。虽然短暂,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内心才真正长大了。

其实,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也是这样,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是一个小阶段,他们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挣扎与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02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身边的一些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茫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

这时候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控制和压制。

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因为,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

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因此,只有真正的关心、沟通、理解才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加无法解决。

03

我有一位朋友,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她告诉我,自己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和评判。

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在形式上给她留下自主的空间,让她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她所做的实际上就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暂时脱离父母的角色,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04

叛逆期的孩子,批评不能伤害自尊心。一定要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父母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

因此面对孩子的叛逆,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了解孩子以后再做打算。

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

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于是我们的孩子,被我们的不理解越推越远。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谁叛逆了谁,只是有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帮他从困难中爬起来。

允许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里来,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伴侣、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们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他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生命这条旅途上,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20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