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8

原谅未来的未来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南京心理咨询师赵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蔓陀花主

已采纳

利用职场“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认知、评判一系列事物时,越靠近末尾部分的信息造成的影响越大。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掌握好“近因效应”,是搞好职场人际关系的又一重要原则。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往往会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善始善终留余地

小张从一毕业就应聘在一家企业,工作了4年多。和绝大多数上班族一样,这4年多里有愉快也有难受,总体的感觉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直到去年,小张受一个朋友邀请跳到另一家企业做了部门经理。在离开前面那家企业时,老板专门找时间和小张聊了一个多小时,为小张提了一些善意的建议,最后亲自将小张送出了办公室。说来也怪,工作了4年多也没什么特殊记忆,最后这一个多小时却给小张留下了深刻印象。老板和小张的谈话内容以及握手、微笑等细节,都体现出了对小张的尊重,令小张非常感动。到了新的公司后,小张的部门多次和前面的那家企业有业务往来和合作,后来发展为两家企业之间的稳定合作,由于前老板留下的好印象,小张成了两家企业之间的润滑剂,合作一开始就很成功,实现了双赢。

高级心理咨询师赵励君分析,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善始善终”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不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管、老板,平素交往中既要注意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更要给人留下美好的“最近印象”,因为“最近印象”常常会替代和改写前面的印象。如果“最近印象”不好,导致前面建立起来的人脉印象前功尽弃,委实有点可惜。

赵励君建议,每位职场人如果能善于利用近因效应原理,把握好每一次的最近交往,把每一次新的交往都当做一次机遇,不断对之前留给对方的'印象进行改写和更新,那么假以时日,双方的关系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脉关系、人际评价也将逐渐积蓄为巨大的宝藏。做好“近因”,对于那些曾经给别人第一印象不是很深甚至不是很好的朋友,尤其重要。

全面看人不偏颇

最近小菊心里很烦,她十几年的好友明明真令人失望。自己与同事吵架了,心情很不好,满心委屈地想找她说说,没想到一直以来都是姐妹加战友的明明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倾心安慰自己。开始说的时候明明就有点心不在焉,后来甚至开始指出自己的很多问题,说什么小菊与同事之间的冲突其实原因在她自己。“本想得到慰藉,谁知受到的是毫无耐心、毫无同情心的反馈,她这么不体贴人,真想和她断交!”

高级心理咨询师赵励君分析,人与人在交往中,对对方的看法是不断改变的。往往一件最新发生的事情,会影响长期形成的看法,这就是近因效应作用。近因效应除了积极作用外,经常也有消极作用,在印象形成中实际上包含着喜新厌旧的特点,这点应提醒注意:在朋友、熟人之间也要尽量“保鲜”。

赵励君解释说,一般越是熟悉的、亲密的人之间越容易出现近因效应。由于是老朋友,往往就没有什么第一印象可言,而新近交往中哪一次会发生消极的近因效应却是无法预料。只要有一次表现得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过去的印象可能就会被大打折扣甚至一笔勾销。因此,每一次交往都不能因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同时赵励君指出,人际交往中每个人也应随时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可能带来的认知偏差。要知道一贯正确的人是不存在的,人际交往需要理性,假如面对朋友某一次的“不好”时,要想想是否对方恰好处于什么特殊状态?有没有自己不知道的原因?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一时一事就判定朋友的全部、整体。

赵励君建议,遇到此类问题可以找张纸,左边写出交往以来朋友的好,右边写出类似这次的不好,只要左边比右边多,就说明一时一事的评价可能不准确。在具体实际中,往往写着写着,情绪就能控制了。

南京心理咨询师赵

330 评论(14)

啃鲍鱼的螺丝

蔡厚德陈益,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陈陈,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心理学会会员。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心理科学》杂志审稿人。陈庆荣,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崔光辉,心理学博士,讲师。邓 铸,博士,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负责人,主持省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常务管理工作。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学分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暨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基础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家永,硕士,副教授。 1989年毕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普通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傅宏,香港大学哲学博士(PhD)。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民进江苏省委常委等职。郭本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探新》编委。郗浩丽,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变态心理学”、“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主要从事精神分析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蒋京川,心理学博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1992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季秀珍李晶,200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心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应用心理学专业工程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2010年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心理科学进展》审稿专家。刘 昌,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省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心理科学进展》杂志编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刘穿石,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刘国雄,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如儿童智力、推理能力、情绪能力、心理理论等的发展等。李小平,博士,教授,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师大工作,2003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施聪莺,教育技术学硕士,实验员。谭顶良,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凤炎,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心理学家。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云强,博士,副教授。杨莉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理事;《心理学探新》编委;美国Taos研究院(国际社会建构论研究中心)会员。2011——2012赴美国田纳西州温德比尔特大学访问一年。应荣华,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助理研究员。现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以及部分实验课教学(比如:神经生物反馈实验)。余嘉元,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198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作访问学者,199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荷兰特温特大学讲学,1996年和1999年两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系进行合作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小将,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赵 凯,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郑 红,博士,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钟 元,2010年3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工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人。朱晓红,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师大工作,2011年获博士学位。

141 评论(8)

mrs探险家

屋里打伞长不高 小时候你被这样骗过吗? 泡泡糖不能吞进肚里,否则粘到肠子里人会死;在家里撑伞长不高;吃带籽的水果一定要吐籽,否则肚皮里会长水果;不乖的孩子会被大灰狼叼走;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看到这些,70后或80后是否会会心一笑?近日,有网友在网上发帖,列举了小时候被大人骗的种种经历。众多网友跟帖表示,小时候对这些吓人的说法深信不疑,特别担心自己长不高,还会瞎想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垃圾桶里捡来的孩子”纠结了好一阵子看到网友列举的各种大人骗小孩的说法,网友们纷纷表示有相同经历,长大后才明白自己被忽悠了。还有网友进行了补充:乳牙掉了,上牙要丢床下,下牙要扔上房顶,不然会长成大龅牙没人要。还有吃鱼籽会变笨,以及不能又吃甜、又吃咸,脸上会长麻子。生于1983年的张小姐说,小时候,父母告诉她,她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她还曾多次问过亲戚,自己到底是不是爸妈亲生的,又被亲戚糊弄,说是捡来的。“我上小学的时候纠结了好一阵子,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哪里。后来长大了,看自己跟父母长得那么像,才觉得他们是骗我的。”张小姐说,她的不少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好像这是父母们通用的骗小孩的方法。“也许他们是希望我们乖一点,才这么说的吧?”徐先生曾有过不小心把泡泡糖吞进肚子的经历。“当时是一路大哭着跑回家的,非常担心自己要死了。”父母告诉他不会有事,他这才停止哭泣。“印象太深刻了,20多年过去了还记得。”这是那个年代的家长特别的沟通方式南京陶老师热线志愿者、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赵珍宝说,他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问过爸妈我是哪儿来的,他们回答我是捡来的。”出生于1979年的赵珍宝至今记得当年自己常常在门口等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后来上小学了,才明白是被我爸妈骗了。”赵珍宝现在是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的教师,2005年他就获得了心理咨询员的上岗证,回过头来再看同龄人当年的“共同遭遇”,他表示,这其实是父母们善意的谎言。“那时候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有限,当他们开始思考人从哪里来时,有恐惧、有好奇,想向父母寻求答案。但那时的父母受当时性教育程度的限制、文化程度的限制,不太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于是就用一种‘骗’的说法来应对。”赵珍宝说,也有一些说法是父母从安全角度考虑。比如吓唬孩子让孩子要乖;夸大泡泡糖的危害性,不让孩子把泡泡糖吞进肚子;担心孩子在屋里撑伞玩闹,伞尖会戳到人,所以不让孩子在屋里撑伞。“所以,这些说法可以说是我们这代人童年回忆的一部分。虽然有些说法可能带来一些恐惧感,但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赵珍宝说,如果现在再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会有多少孩子相信了。“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家长不能再用强势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是要学学教育的艺术,学会怎么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26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