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之神芭蕉桑
英国教育心理治疗师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说:“一个没有安全界限可以遵从的孩子,很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混乱。” 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父母的边界感之上。 当父母毫无边界地肆意侵略孩子的世界时,孩子其实早已“精神死亡”。 心理辅导室中,一位六年级女生讲述了自己关于家庭的痛苦。 “因为家中条件不好,姐姐被寄养在东北的亲戚家。 年幼的弟弟又因为母亲腰椎不好,从小很少被抱。 我似乎承受了家中最多的恩惠,妈妈也对我期望很高。 但是无论我怎样努力,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游,唯一比较出色的是“篮球”。 但是到了六年级,妈妈怕耽误学习,让我退出了学校篮球队。 现在我与之前的队友也变得生疏了,他们说我背叛了团队。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很怕考不上好的初中,很怕让妈妈失望……” 不难发现,她背负了太多来自于家庭的压力。 相比姐姐和弟弟,得到家庭更多爱的她,已经把让妈妈满意作为活着的主要目的,即便压抑个人感受也无所谓,似乎这是一种应有的牺牲。 可是我分明看到她的焦虑、痛苦与力不从心。 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而一个人边界感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父母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的问题都是我导致的,我需要为别人负责。 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本身缺乏边界感,将自己的焦虑过多投射给孩子,并以此为武器来控制孩子,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焦虑,你也必须焦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终身都难以大胆享受生活的馈赠。 永远都会觉得自己快乐是对父母的背叛,潜意识中始终会有焦虑的情绪存在。 美国童书《野兽国》中说:不完美的小孩最真实,也最可爱。 然而,太多无边界感的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你早上起床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 “说了多少遍,没写完作业不能看手机!” “你周末能干点正事吧,就知道玩……” “在学校里能注意点卫生吧,天天都得给你洗衣服……” 当父母越过边界,指责孩子时,实际上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潜意识指责的是无法忍受的自己。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当父母要求孩子完美时,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糟糕。” 这是因为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会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变成父母喜好的“附庸者”。 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为了做妈妈眼中的优秀学生,一直拼命学习。 直到成绩降落,再也无法逆袭曾经的学霸人设,整个人开始出现幻觉,变得叛逆而寡言。 妈妈不知道的是,之前为了做自己能够炫耀的好学生,子悠一直压抑自己的喜好,被迫学习超前的内容。 但是真实的子悠更喜欢足球赛场驰骋的感觉,更希望能够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培养皿。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要求,换来的是孩子的压抑与迷茫。 父母自以为是的规划,牺牲的是孩子的热爱与激情。 那些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来干涉孩子人生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无条件满足自己的欲望,说到底也是一种自私。 《被讨厌的勇气》中讲:“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也往往源于越界干涉课题。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 那么如何区分是谁的课题呢? 《被讨厌的勇气》中给出了非常简单的方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孩子不学习,最终上不了理想大学,这是孩子要承担的后果,那么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而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予以援助,但不妄加干涉。 父母千万不要将自己的“面子、虚荣、支配欲”伪装成“为孩子好”的理由。 父母要秉承的原则是“可以将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就学习而言,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需要帮助时,父母会全力支持,但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绝不指手画手。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做到“课题分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许多父母本能地认为“让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课题。 但是正如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敢于“放手”孩子追逐理想的人生,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从容、快乐。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勇于包容孩子选择未知的挑战,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独立、坚毅。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懂得减轻孩子沉重不堪的包袱,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豁达、自信。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把握好“边界感”,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尊重孩子的人生课题,让这一世的亲子缘分拥有更多快乐的记忆!
歹徒通缉令
朋友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人与人之间关系再好,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我记得在抖音里面看过一个这样的小故事:有一个男生,他是外人眼中的好人,可是唯独对他的女朋友却非常苛刻,他是个特别没有边界感的人。对外人有求必应,对亲朋好友比对自己都好。 很多人会把这样的男人称为“中央空调”,因为他们会温暖身边所有人,却唯独忽视了自己的身边人,寒了身边人的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抖音上开始流行这样的视频:男生趁女生不在家,把红颜知己领回家,给她按摩肩膀;女生夜晚与蓝颜知己跑到酒吧或卡拉OK喝酒唱歌,一点也不顾及另一半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不少人边界低下,他们随意践踏别人的边界,并且以此为乐,更是有很多边界感被侵犯者即使自己受到伤害也浑然不觉。 甚至很多感情毁灭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缺乏边界感。我接触过不少的情感案例,那些看上去千差万别令感情破裂的原因,其实源头就是一些缺乏边界感的行为:1.太不把自己当外人 我曾经看到抖音上面有一个男生竟然大张旗鼓的开着女朋友的汽车去接别的女生;还有一个女生穿着暴露,竟然让别的男生给她按揉肩膀,而且还当着男朋友的面,这简直完全失了分寸。之前我还看到过一个新闻,男生的妹妹来家里玩,趁女友不在的时候,男生把女友的名牌包送给了妹妹,女友回家后大闹分手。很多时候,太不把自己当外人,模糊双方边界,就是一段感情走向毁灭的开端。 2.用PUA手段操控情感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沉默的花园》,玩PUA手段的霍浪更是让人恨到咬牙切齿,而他的心机和套路也是足够让女友柴芊晕头转向。霍浪以“爱”的名义伤害与控制柴芊的所有社交,这样的男性才是最可怕的。 而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林深认为霍浪这个“渣男”是想让柴芊变得平庸,用言语控制与情侣关系打压柴芊的自信和人格,让女友柴芊变成他用PUA手段操控情感的傀儡。当柴芊发现霍浪的手机设置了双系统后,逐步证实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同时也认清了男友霍浪的真面目。更可恨的是,霍浪为了让女友柴芊回心转意,他还谎称自己有抑郁症,服用安眠药自杀, P图伪造洗胃单,想用“S亡”的方式来博取柴芊的同情。当他的谎言被拆穿后,竟然还恼羞成怒,想要动手将柴芊拉回家,还好林深及时制止了这种粗暴的行为。当你因为他人的行为而产生了不舒服和愤懑不甘,就意味着对方已经触犯到了你的边界,这个时候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大声说出来。 要知道,没有清晰的边界感,一味讨好、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最深的背叛。 你和他人的亲密关系不仅不会因为此变得更好,反而会因为这些积少成多的不适感,走向毁灭。 有边界感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感情,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里,我们不光不能触犯别人的边界,并且还得学会守好自己的边界。 没有边界感的人的特征有哪些?1、热衷于唱反调,说话做事没有分寸感,而且做人没有什么原则。2、通过踩别人来刷存在感,内心敏感多疑,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身的一些优越感。 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总是缺乏边界感,那这个人不能深交。他会给你带来不愉快的社交体验,如果你接纳他成为你的朋友,那么你的人生都会被他搅乱一番。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