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1

哈韩哈哈规格化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揭穿父母关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滋猫波斯猫

已采纳

凡事不要苛刻,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苦了自己还会伤了感情和父母的关系,只要能非常轻松自然的叫声爸爸妈妈,就算和解。父母不会记恨孩子。永远的爱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心理咨询师揭穿父母关系

180 评论(8)

杭椒牛柳

面对不爱自己的父母,我觉得不一定要与他们和解,而是要跟自己和解。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暴力,曾经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甚至到了成年仍然觉得是一辈子的伤痛。即使父母开始老去,他们依然不爱自己,在与他们长久的相处中,那些好像早已痊愈的伤口,稍有风吹草动,还是会隐隐作痛。很多心理咨询师都认为80%儿童的问题缘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父母的问题,又有80%缘于他们本人小时候自己父母的问题。难道这个循环任谁都无法摆脱吗?是不是一定要与他们和解,自己才能够释怀?我觉得不一定,真正的和解是跟自己和解,我们不可能让不爱我们的父母突然爱我们,也不能违心地去缝补与父母之间的裂痕。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抱怨,而是面对,然后原谅,这才是真正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对于不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可能对于父母的抱怨和隐忍,有说不完的委屈。以至于长大后,每每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很有可能会觉得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太忽视、对自己的教育成长的教养方式的失败才导致自己的现状。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原谅其他伤害过我们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却唯独不肯原谅父母呢?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摆脱掉“父母就应该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的想法。因为我们与父母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会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应当得到他们的庇护和物质保障。但是我们可能忘了,父母都是有缺陷的父母。他们不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他们在当子女的时候也体验过痛苦和埋怨,在为人父母之后也已经尽其所能。实际上,他们做到了能够做到的最好。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面前犯错误,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经验影响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个被自己的孩子责难批评的父亲。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爱,都要学会积极地面对这样的亲子关系,让自己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学会原谅,不掉进情绪的泥淖,如此才能让自己在父母亲情中自我成长和强大。

102 评论(11)

Rainbow蓓

原生家庭,现在讨论很多,但很多人对其有误解,认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是要责怪父母、抱怨父母,甚至和父母断绝关系,其实并非如此。讨论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及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问题。当然,我们要承认,有些父母确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因为父母的忽视,孩子形成了自卑性格,不敢拒绝别人,人际关系应对不好;父母的强势,让孩子形成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畏首畏尾,工作总是做不好;等等,父母亲若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过去,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让这个没有长大的自己,和子女重演过去的剧本。那么,怎么做好和父母“和解”这件事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具说说。01和父母和解之路,首先是接纳和表达。话说拿得起,放得下。首先要拿起来,直视它,放下后,才可以一身轻盈。所以要疗愈父母关系,首先要承认童年时期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接纳一切发生的事实。被爸爸妈妈打骂、让还是孩子的自己带弟弟妹妹、父母吵闹打架、关系不和、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里、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里、父母突发意外、没有心理准备的亲子分离……等等,你认为小时候遭遇的所有不幸,都可以一一回忆起来。然后找个安静的氛围放松下来,尝试和自己的内心链接,想象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在自己面前,或者当着自己父母的面,勇敢的把内心压抑的感受和想法和他们表达出来。比如:妈妈,我也是个孩子,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的义务,而你却没有为此感谢和欣赏我,反而给我那么多的批评、命令和指责,甚至还因为我没有照顾好妹妹打了我一巴掌,这不公平!爸爸,我本来一个聪明活泼美丽的女孩,你们却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忽视我,无论我怎么努力,即便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们还是忽略我,这不公平!爸爸妈妈,我也是你们的孩子,却因为你们当时条件有限,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最终选择了供养弟弟,而让我放弃了机会,这不公平!这些本就是真实的,你可以为此在心里或者合适的场域控诉父母:“当初你那样做,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会觉得很委屈。”我们需要充分承认和面对这些不公平,不必害怕激起潜藏在内心的愤怒和怨恨,只有让这些深埋的情绪流动,然后被怨恨覆盖的爱才会涌出来。正确直接地表达出来,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便会流动,当悲伤流动,接纳也就开始了,当接纳开始,爱也就油然而生了,我们对父母所有的怒和怨,不过是求爱不得。作为疗愈父母关系的第一步,“接纳事实”的意义在于“看见”自己当时在不公平事件中的情绪,“看见”那些不公平事件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将童年时的情绪、恐惧、愤怒释放,不让它们继续控制、影响我们的生活。02其次是,试着去理解和原谅毕竟我们的父母并非心理学家,他们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用已经长大的、成熟的自己来重新看待和父母的关系。首先感谢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来到人世间;一旦开始接受父母亲,也接受他们是普通人,这样我们才能开始接纳自已,打开心门让爱走入我们的生命中,也同时的走出我们对双亲的依赖。然后就是试着放下这些曾经带给我们痛苦的失落和伤害。其实父母是无意要伤害我们的,而是他们无力做得更好。你可以试着去成长,就是要为自己负责,你要明白发现父母对你的伤害,只是你一生中被伤害中的普通一个。如何应对伤害,则是你需要负责的功课。而“你不能伤害我”,则还是婴儿对于母亲的诉求,是不愿长大的幻想。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它的感受,它对我们的冲击,同时改写它对你的意义。

275 评论(15)

haozai4130

怎么跟父母相处?很多小伙伴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们不是不爱父母,我们不是不想对他们好。但是,我们和父母的相处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问题?

父母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我们身上,父母喜欢不听我们的意见,父母老是觉得我们还没有长大,父母甚至觉得我们不够孝顺。我们面对父母的指责,常常觉得百口莫辩。在父母的心中,我们真的那么多缺点?真的那么不招待见吗?今天,本答主就来解开这个谜团。(顺便把两个题主的疑问都解答了。)亲子关系,是每个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固定下来的关系。中国的80后、90后因为其时代、家庭背景,亲子关系有非常显著的特点。80后、90后的父母多数是50后、60后,这一代人因为建国后的大饥荒、文革受尽磨难。他们至今仍然会提起的口头禅就是“当年饭都吃不起的时候……”。这一代人心中有着对生存、对饥饿的深深的恐惧。80后、90后的成长岁月,大多生活在基本物质并不缺乏的环境。因为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代的子女所在的家庭结构一般是,一对父母加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在20年的广告宣传中,父母一左一右在小孩两侧,小孩牵着两侧父母的手,一度成为历经20余年的所谓幸福家庭的美好画面。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普遍的情况是,子女与父母有诸多隔阂。这些隔阂由于强大的历史因素,成为同自然规律一样的,我们难以破解的东西。隔阂之一:价值观我们的父母,与我们的价值观,最根本的差异是——大多数父母认为,你是我的孩子,我不需要尊重你。父母会偷看我们的信件,翻我们的手机,过问我们的私生活。我们会觉得,这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隔阂之二:世界观我们的父母,很多年可能都生活在一个小城市,或者一个小乡村。而我们,由于受教育、旅游、恋爱、工作,足迹会遍布大江南北、西欧中东。我们的父母至今对新闻联播深信不疑,我们却习惯于汲取来自网络的信息。我们常常心中笑话我们的父母,走了那么多的桥,却仍然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隔阂之三:人生观我们的父母倾向于让我们选择稳定的工作,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觉得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却觉得,人生不做点有意思的事情,如何对得起这短短几十年。我们买好票,报好团,让父母去旅游,父母却悄悄退了票,啰嗦着要省钱。我们买了空调就要用,父母却悄悄关掉,说最热的时候用用就行了。父母常常说,因为我们,他们的人生失去了种种机会。我们一面觉得父母伟大,一面觉得自己委屈,似乎莫名的就担上了什么罪名。破解之道首先,理解你的父母。你不必因此而生气和难过,只要理解,在他们成长的年代,一家五口甚至更多口会挤在几平米的小房子里,打个屁全家人都会听见,在这里的环境里,确实想不起来“尊重”这个字眼。当你逐渐成熟,你会发现,父母表现出来的种种,都自有其原因,而这些原因,虽有主观因素,也有历史之大手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当你这样想,你会理解父母的不易,会心甘情愿的“纵容”你的父母的某些,之前你无法接受的行为。其次,保护好你自己。随着你逐渐长大,你会去经营你自己的家庭。你对你的家庭,你的老婆,你的子女,都有着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这份责任,有时候不允许你向你的父母妥协。当这样的冲突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用尽办法,寻找各个关系之间的平衡。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提前准备,未雨绸缪。在你的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就要建立你同你的父母之间的“超友谊关系”。

希望大家都能和父母有好的关系,或者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我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爱也没什么,一辈子远离父母或镇压父母,也都挺好的,人生不必强求!

27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