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sthreebears
杨一家人叫“杨家将” 市民王女士说,她有5个家族微信群,婆家、娘家的都有,还有表(堂)兄弟姐妹等年轻人的群。5个微信群的名字各不相同,比如有30多人、长辈也在其中的群就叫“相亲相爱一家人”,只有堂兄弟姐妹的群,因为都姓王就叫“王的后代”。 记者在街头采访发现,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微信群,其中带有“一家人”这3个字眼的群名使用率最高,比如“幸福一家人”“快乐一家人”等等。 “我的家族微信群叫‘杨家将’,因为我们姓杨啊!”在这些微信群名中,以家族姓氏命名是很多的人首选,如“李家大院”“韩家帮”,姓蔡的叫“菜市场”,姓董家族群叫“董事会”…… 电视名称受追捧 外公姓熊 取名“熊出没” “继承者们”“乔家大院”“搞笑一家人”“快乐家族”“奔跑吧兄弟”“一家老小向前冲”……这些家族微信群的名字是不是很眼熟?对,它们都是从电视剧或者电视节目里延伸出来的。 24岁的小邵是个韩剧迷,他们家族的微信群本叫“邵兴家”,寓意着家族兴旺,但韩剧《继承者们》风靡时,她就决定改成“继承者们”,但长辈不同意,她争取了很久才改的。 “我的家族群是这样的:爷爷家的家族群是堂妹雪桃创建的,名为‘雪桃带头说泡’;外公家的家族群,因外公名字里有个龙字,我取名为‘龙的传人’;我老婆爷爷家的家族群,名字叫‘幸福王国’,里面大多人姓王。”市民小金说,至于他老婆外公家的家族群嘛,因为老外公姓熊,他干脆取名叫“熊出没”。 长辈们好发红包 直接命名“老张家有钱” 记者发现,很多人的家族微信群里都拉进了老中青幼三四代人,有长辈有晚辈,发红包就少不了了。 “我们家的微信群就叫‘老张家有钱’。”张先生说,逢年过节或小辈过生日,他们都会在群里发红包。有时想找孩子们,直接问话他们都不爱吭声,但只要在群里发个红包,就能把他们全部“炸”出来,屡试不爽。 “直接给孩子发200元现金红包,他们没感觉,但他们在群里抢个三块五块的,又是发笑脸,又是行礼感谢的,很好玩。”张先生说,他现在发微信红包都发出经验了,大家都图个乐呗。 家族微信群维系亲情 在这些家族微信群中,还要很多霸气的“皇亲国戚”、“朱家财阀”,或者要减肥的“我们要瘦瘦瘦”,喜欢打麻将的叫“麻将世家”……千奇百怪的群名,让人忍俊不禁。 在这些群里,在群里发言和发红包最勤奋的是老年人,年轻人热衷晒娃晒玩晒美食。“我妈之前就是单独发各种心灵鸡汤和各种谣言,我也懒得回她,现在都是发到群里。”吴先生说,只要群里有一个人说一句话,这个话题就可以聊下去。 “其实不管家族微信群叫什么名字,它存在维系的是一种亲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汶华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和长辈住在一起, 一年难得回去一两次,年轻的一辈也很难见面,但有了微信家族群,年轻人晒娃晒吃晒玩,老人看了也很高兴,大家的感觉是“天涯若比邻”,感受到的亲人之间的暖。
扶阿婆过马路
杨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大众面前了,在社交软件上的上一条原创动态还是半个月前。现在在剧组的她还没有杀青,就有传言称她将出演一部都市言情剧。网友表示很期待,因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杨蓉谈恋爱了。万年女二杨蓉或再演女主合作润玉罗云熙,编剧是写出童年回忆铠甲勇士的她。
杨蓉之所以被冠以万年女二的标签,是因为她出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女配观众为她感到惋惜。作为女伴不知道比女主好到什么程度,但也不能经常拿到女主。即使收到产量也不是很大。不过这部新剧从演员和剧情来看,获胜的机会很大。在和你的世界谈谈中,杨蓉可能扮演心理学家朱金年。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在都市剧中慢慢走红。但是这种相对专业的职业,在拍成影视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不过就杨蓉对剧本的严谨性而言,如果这部剧能拍出来在专业细节的把控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和你的世界谈谈的剧情偏向于治愈,学霸朱金年一毕业就失业了。不情愿的她跑到自己的上司聂玉政身边,却没想到被赶了回去。她在抱怨他的时候没想到下一份工作的面试官竟然是他,两人由此引发了一段美妙的爱情故事。原书的语气虽然比较平淡,但字里行间很暖心挺适合杨蓉的。当听说女主是杨蓉时,网友们都很期待。没想到男主的选角更是让人意外。男主在香蜜沉沉烬如霜润玉罗云熙中抢邓伦女人,他的古风是必须的。而半蜜半伤中的老板形象也深得人心。这一次如果能在和你的世界谈谈中与杨蓉搭档,就是一个好机会。
杨蓉但她16岁就考入北电,演艺事业从未受到批评。大家都认可她的演技。罗云熙虽然有双男主剧要开播,但是双男主剧的市场还是那么大。杨蓉的兼容性一直很高。在星探中她和白敬亭只录了一集,两人在网上的视频双双突破百万。罗云熙一张帅气的脸饰演萌骚的老板反差也很大。想要演聂玉政这个角色,也可以驾驭。有杨蓉这样的体质合作当两个人年龄相仿的时候,出现在都市爱情中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感觉。
除了选角男女主的满足感,这部剧的编剧也让人惊喜。编剧王允的代表作是红苹果乐园,但谁能想到童年记忆的铠甲勇士也是她写的。编剧不仅能写言情剧,还能写武侠大战怪物跨度也非常大。而且她的恋爱技巧真的很好。当年那部铠甲勇士中,除了精彩的战斗之外不少观众还在炎龙铠甲可以做衣服的饺子馆里敲了敲炎龙甲新南和超帮闵慈做。有这样的编剧加持这部剧的爱情线应该是很不错的。
贝贝781213
柳宏,男,1959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 年分配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 多年来主要从事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研究,近年来转向古代学术史研究和《论语》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公文写作模型建构论》、《当代礼仪文书写作》、《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清代<论语>注疏序跋校注》、江苏省社科项目《清代<论语>诠释研究》。 刘佳,女,汉族,安徽滁州人, 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教育研究课题、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发展与评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远距离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高校思政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高校辅导员论坛一等奖、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先后获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委党校“优秀学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优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五四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文艺学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此前已建成硕士点多年。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文艺学博士点设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已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部省级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1项,该项目获科研经费500万元。出版著作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6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文学理论方向从事文艺学教学和科研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历史较长、质态良好、基础厚实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文艺社会学研究这一较为明显和相对稳定的特色,主要从文艺社会学研究入手,对于当前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作出说明、界定和反思。出版《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美学文艺学本体论》、《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从关键词看我国现代文论的发展》、《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等论文。文艺美学方向较早展开了关于文艺美学一般原理的研讨,在对于文艺美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框架,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文艺部门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出版《笑与喜剧美学》、《悲剧美学》、《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等专著,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等重要论文多篇。中国文艺学方向在保持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基本学理的基础上,侧重于文论思潮研究,致力于揭示雅俗文学的流变与整合对于文论思潮的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在叙事研究、文体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理论探讨。出版《中国美学初步》、《意境探微》等专著,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现代大众小说:新旧小说的流变与整合》等论文。本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谭佛雏(佛雏)先生有关文学理论以及王国维诗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期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卓有成效,博士生导师姚文放教授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基础研究,博士生导师佴荣本教授的文艺美学范畴、文学史论研究,古风教授的中国文艺学研究,陈学广博士的文学语言学研究等跻身于学术前沿且各具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半塘)先生是该学位点的开创人。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学科目前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等方向上卓有建树,形成特色。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方向由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他以《敦煌歌辞总编》、《唐戏弄》、《唐声诗》等巨著为代表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拥有学术经典的地位。前辈学者徐沁君先生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元散曲补校》,谢伯阳先生的《全明散曲》、《全清散曲》等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居领先水平。数代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的学术进展。本研究方向以研究自古以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形态为主,包括小说、戏曲、诗词、变文、俗讲、宝卷等,取一条与高雅文学、精英文学研究不同的路径,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博士生导师董国炎教授的论著着意将通俗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相区别,显示与主流文学史、小说史的体系性差别;博士生导师许建中教授、黄强教授、汪俊教授、陆永峰博士等在戏曲研究、诗词研究、讲唱文学研究、宝卷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近年来出版《明清小说思潮》、《明代小说》、《施耐庵与水浒》、《明清传奇结构研究》、《李渔研究》、《词学散步》、《两宋之交诗歌研究》、《敦煌变文研究》、《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中国宝卷总目》、《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等著作,以及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清代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而任中敏(半塘)先生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原本就富于学术史研究的内涵。本方向人员从当代视角出发,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着重研究学术史、思想史、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学的关系,深入探讨推动文学演变、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近代经学史》、《六朝经学与玄学》、《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嘉定钱大昕全集》、《刘熙载全集》等著作,现承担《汪中全集》、《嘉定王鸣盛全集》校点等项目。特别是承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清史·朴学志》的编纂工作,获科研经费55万元。博士生导师田汉云教授在经学史研究方面跻身于学科前沿,博士生导师王永平教授、陈文和副教授等在学术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方面各有建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于1984年建成硕士点,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诸如丁帆、汪晖、吴义勤、杨剑龙等,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或国内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和骨干。有的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青年作家毕飞宇、祁智等,毕飞宇的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期又以中篇小说《玉米》和吴义勤的当代文学评论一同获得鲁迅文学奖。本学科的开创人曾华鹏先生,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与影响,他从长篇论文《郁达夫论》开始的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基础。本学科成员保持并发展了这一学科优势和特色,近期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流变与整合》、《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散文审美与解读》等专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历史与个人之间:王安忆的“众生话语”》、《〈花腔〉:现代知识氛围中的小说体裁建构》、《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的实践》、《五四后周作人文艺思想之转变》、《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等学术论文。另外,还编著多部高质量、有影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些成果的特点是,注重作家自己阐述的创作宗旨,未曾专门阐述的则通过作品的细读进行发明,由此而注重在细读的微观研究中彰显作家的诗学践行,实现与诗学建构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的理论追求,形成了新的研究格局与进路。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叙事诗学的现代整合》(99BZW026),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语境中的虚构方法研究》(04SJD750025)、《现代白话语言与文学叙事互动关系研究》(A0108072)等。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本学科有着一支实力强劲、结构合理、颇具潜质的学科梯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徐德明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作家的诗学追求之间寻求和确立其诗学价值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刘小中教授对于现代作家的文艺观念与现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文论史之关系的研究独具特色;吴周文教授从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扩展到散文文体和审美风格的研究;陈军博士致力于对现代剧作家、戏剧文本、导表演以及剧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包括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墨经》的语言与逻辑研究、《方言》、《尔雅》及其注家的研究等,通过今文《尚书》专书语言的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甲骨文、金文、《史记》、《说文》等语言的纵向对比研究,辅以考古发现的最新材料的研究,探究今文《尚书》的语言特点。二是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基于当代和断代汉语语料库的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词的语法属性、词语的更替、相关句法语用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历时发展过程。三是汉字学研究,包括说文学、汉字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日整理规范汉字比较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系统梳理探讨东汉以来《说文》研究的发展源流,结合语言认知和语言比较,对汉语字族、词族等字词类群进行新的诠释,以汉字结体义理为基础研究汉字的规范化问题。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钱宗武教授的先秦专书语言研究特别是今文《尚书》语言研究视野广阔、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张其昀教授的汉字流变研究特别是“说文学”研究探源发流、史论相生,获得学界赞誉;张亚军博士的汉语语法研究角度新颖、手段先进,得到学界的好评;于广元副教授的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研究,纵考古今之变化,横辨机理之异同,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近年来出版了《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今古文尚书全译》、《汉语论丛》、《“说文学”源流考略》、《汉字学纲要》、《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现代汉语同素词》等十余部专著,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不少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语言文字学资料信息》等复印、摘载,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文《尚书》词汇研究”(02BYY027)和部省级项目10余项。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 ,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二个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备博士学位8人,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具有深厚学术渊源和较高学术地位。任半塘先生开创了现代散曲学研究的基础,徐沁君先生、谢伯阳先生的工作在相关领域中居领先水平。本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勤奋工作,在戏曲史、小说史、诗歌史等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及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本方向教师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古代经学史、清代扬州学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34部。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本学科设有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学科带头人肖淑芬教授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厚重的成果。本学科的梯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外国文学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二类优秀课程;梯队成员在最近五年间共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4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