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09

xuliduruixue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曹雪芹心理咨询师完整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每天只睡4小时

已采纳

哈哈,就这么回吧。现在有些大学劝退无自理能力的学生,难道不足为警示么?公安部统计,许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无法适应家庭给予过多关心而社会人心冷漠所致。学会自己独立面对挫折,自己爬起来,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就大业的奠基石,越早越好,走出保护伞。苏轼学会了承受挫折,并没有因为乌台诗案而一蹶不振,而是信步雨后,“一蓑烟雨任平生”。曹雪芹没有被“一把辛酸泪”吓倒,而是勇敢地走下去,给世人一部惊世大作——《红楼梦》。刘翔敢于从困难中爬起来,独自真正站起来,不畏挫折,以12秒88成为世界纪录的保持者。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在失去右臂的苦难中站了起来。如果一直呆在保护伞下,我想世上又会少了苏轼、曹雪芹、刘翔、丁晓兵等这些人,少了那种人生的伟大精神,而快些走出保护伞,就会尽快得到受到挫折的机会,从而在失败中培养坚毅的精神。尽早走出保护伞,是我们提前适应大环境与认识自我的过程。

曹雪芹心理咨询师完整版

155 评论(15)

圓滿如意妹

你好,当女生说哈哈,就当你夸我了,你就回她没有啊,我说的是真的。这样有利于促进你们的关系。

131 评论(8)

shenli83浪漫满屋

曹雪芹的小说著作《红楼梦》,诗词著作《题敦诚琵琶行传奇》, 工艺学著作《废艺斋集稿》,绘画著作《画石》。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祗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著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濎渐衰微。经历了生活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著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扩展资料:

曹雪芹的轶事典故:

1、纵情诗酒

敦敏、敦诚诗作记载了曹雪芹纵情诗酒的事迹。在一个秋雨淋涔的早晨,敦诚去敦敏寓所槐园(位于内城西南角太平湖畔)拜访,巧遇曹雪芹。

因时候尚早,主人未出童子未醒,二人便相携去酒肆狂饮。敦诚解下佩刀质酒助兴,曹雪芹乘醉作歌为谢,敦诚亦作《佩刀质酒歌》答之。另一次,敦敏、敦诚带几罐好酒去西山拜会曹雪芹,采摘瓜花做菜,敦诚有“瓜花饮酒心头乐”句。

2、胡斯赖

《红楼梦》中贾府来了几个清客,曹雪芹写到这里时,想在名字上讽刺他们,于是就把其中一个取名为“胡斯赖”。但这个“胡斯赖”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是香山地区的一种水果。

这种水果是当地人用苹果和槟子嫁接而成,样子非常漂亮,可味道却很干涩,只适合在果盘里摆着装样子。樊志斌说:“传说中曹雪芹也是在香山知道这种水果的,给清客取这个名字就寓意他们是外表光鲜但没什么内在的人。”

3、医德高尚

根据孔祥泽老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初和吴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给穷人看病不要钱,起初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搬到桥西住。

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曹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孔老还说,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称赞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雪芹

357 评论(10)

pangdaxiang

1、合群,要看合什么样的群。

一个好的群体可以让人有所提升,一个坏的群体也可以给人带来毁灭。群体的产生有客观因素,存在不可选择的情况,但也有主观因素,这依靠自己的选择。甄别人群,选择优秀的人“成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是自己“合群”的第一步。

2、不合群,那么就寻找属于自己的群。

上面说到,群体的划分有客观因素。即自己无法选择和谁在一起。如果分到自己不喜欢的群,首先是平静心态,不要着急“融合”,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把自己修炼得更优秀,“跳脱”出不属于你的“垃圾群”。

3、提升自己的格局。

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不可能每一个都符合的心意。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十分正常。要做的,是不要局限在“小圈子”里痛苦,更重要的事提升自己的格局,放开眼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坚持自己的内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生修炼的课题。

4、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

林清玄说:“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我作为一朵花的使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都要开花。”坚定自己的自信与从容,不在乎别人眼光,就是不需要他人的光芒照亮自己,因为我本身就在发光!相信自己!

5、宁要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孤独,也不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融合。坚定自己的自信与从容,相信你有一天也可以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

272 评论(15)

京城第一伪娘

曹雪芹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些文学大师还要早约一个世纪就已经登上世界现实主义的文学高峰,简直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旷世天才!当我们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的时候,不仅为中华民族这位优秀的杰出的人物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且为我们对如此伟大的人物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而感到遗憾和叹惋!近八十年以来,红学家精心搜求和考证,大略勾勒了他的行迹,曹雪芹十三四岁时,曹家被抄。全家从江南来到北京,从此结束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之家的生活。这场变故对曹雪芹的一生影响至大,特别是处在兴衰、荣落、贵贱、悲欢、爱憎、雅俗众多“交叉点”上。“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使他在盛衰转化、成败相依、祸福相倚的人生体验中,阅历非凡,感悟深刻,其思、其才都得到了升华。

苦难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是一种财富,是一种精神财富。它涵养了人的气质,提升了精神境界,从而,塑造了人的风骨。否则,无论其身世遭际如何,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我们现在很少知道曹雪芹人生命运的细节,而当时与雪芹交厚的清宗室子弟敦诚、敦敏和张宜泉,彼此唱和,留诗数首,这极其珍贵的文字,它使我们了解到雪芹豪放不羁、才华横溢、高谈雄辩的风貌;了解到他叠遭大故,感愤时事,倾注笔端的创作情况;了解到他晚年生活困顿,流落北京西郊的生活概貌。除却曹雪芹家世档案材料和《红楼梦》脂评批注提供的若干信息而外,敦敏、敦诚等人的诗中关于曹雪芹的行状就是最有价值的了。尽管诗歌使我们感悟到的是凝缩在诗句中行为后面的精神,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一种人生的无奈,在无奈中寻找个性至上的精神,神胜于形,但毕竟更真实,更可靠。正是这种诗的灵感,复活了沉睡而冷漠的档案史料一种灵性;注入了锈渍斑驳的文物一股生气;焕发出虫蠹风蚀的字画一点光采。从中使我们体味、追思一代文豪的性格神韵、文采诗胆和气节风骨。

一、“傲骨如君世已奇”

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曹雪芹不阿权贵、不随流俗、超尘脱俗,几乎他的朋友都把他比作“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接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敦诚《寄怀曹雪芹》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敦诚《赠曹雪芹》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白眼斜。

──敦敏《赠芹圃》

阮籍是一个愤世疾俗的人,狂放不羁,脱略形骸,背叛礼教,曹雪芹引阮籍为同调,可见其思维与情趣的相似,恨不能生于同时,无奈在梦中以求之,自号“梦阮”。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地向往阮籍呢假如简括地说他只是像阮籍一样,以狂猬者的形象反叛社会,蔑视流俗,平衡心理,那还是不够的。因为历史上像阮籍这样有傲骨、有才气的不乏其人,为什么单单推崇阮籍呢阮籍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而自己是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代名声最大的两个名士团体,父子俩各占了一份,占尽了当时的风流。阮籍的诗,以饱含心血的《咏怀》八十二首为代表。它开出了咏怀之作的新格局,开出了赋比兴的新手法,开出魏晋风度的新纪元。在煌煌的一部文学史上,阮籍成了继往开来的一座里程碑,再现了屈原沉痛幽深的`心,重弹了《离骚》飘逸浪漫的调。屈原悲怆地呼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阮籍读懂了屈原,他悲沉地写道:

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

曹雪芹很理解屈原和阮籍的心,屈原太“痴”了,为了人格,为了国家,竟投江自尽了;阮籍不痴吗《晋书·阮籍传》说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时人多谓之痴。”然而,谁又能晓得,这痴必是性情中人;这痴必是郁结之心;这痴必是大志难遂。曹雪芹没有屈原和阮籍的官位和名士地位,面向天地,呼天抢地的宣称,而他只是一介寒士,生前漠漠无闻,但内心的痛苦更加深广,情调更加低沉,他用如椽的巨笔写下了凝重的自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人生的无奈,在无奈中寻找,这是一种独立人格的追求,是一种自由思想的追求,是一种众人独醉我独醒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视富贵如浮云,而是拒绝与功名相掺合的庸俗;不是视权势如污浊,而是拒绝与权势相孪生的肮脏。阮籍正是有这样超群绝伦的见识和明智,在如履薄冰的政治处境中,鄙弃琐屑的世务、外在的功名,而追求人格的独立。当曹魏王朝大将军曹爽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时候,身为大将军府参军的他不但没有借势往上爬,反而以脚疾为由,离开了曹爽。一年后曹爽集团被司马懿集团一网打尽,满朝上下对阮籍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却默默地走进竹林,隐居了。可见,不拘世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养,嵌崎磊落,成为魏晋风度的一代人望。曹雪芹回忆起其家族伴随康熙王朝,不也曾有过红极一时,可当皇权更迭时,却落了个破巢之卵,一败涂地。从这一荣一枯中成长起来曹雪芹怎能不发自肺腑地崇仰阮籍呢,他是大梦醒后明白这些的,已无法效法阮籍了,但在梦中他也要追寻阮籍,于是自号“梦阮”。

无奈的人生,迫使阮籍发狂,举止非常。他用青白眼看待社会。所谓青眼,是用黑眼珠对待挚友;所谓白眼,是用白眼对待俗人。曹雪芹虽没有这种形狂,但地地道道学会青白眼观察社会。他用青眼,看到了被侮辱、被压迫的青年女子悲惨的命运和人生;他用白眼看到“须眉浊物”般的贵族上流男子的卑劣。《红楼梦》是曹雪芹用青白眼辩析后的活生生的社会写实。

阮籍故作名士之态,放荡不羁,其实是注重本性后的真情流露,因而,他宣称:“礼教岂是为我所设!”(《晋书·阮籍传》)他敢于公开表示好色,喜欢他所喜欢的女人,好色而不淫。曹雪芹用一生的心血描写贾宝玉是一位情痴,是一个意淫的典型,而且敢于嘲笑用整个封建礼教包装的市俗世界。

阮籍穷得家中别无长物,除了酒就是书。他边喝酒边读书,平复他受伤的心灵,开拓他驰骋的思路,挥洒他创作的灵感。曹雪芹也嗜酒如狂,在酒醉朦胧的意态中远离世俗的黑暗和不幸,在酒醉亢奋的激情中走进创作的天地,恰如敦敏所题: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二、“爱君诗笔有奇气”

曹雪芹身边的朋友多次写诗颂赞他的诗才,如“诗才忆曹植”、“诗追李昌谷”、“知君诗胆昔如铁”等,三国时代的曹植、中唐诗人李贺都是年少的天才,用他们来比喻曹雪芹,足见其才华横溢。在《红楼梦》这部举世无双的巨著中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把民族的智慧、文化和才华,发挥到极致,无论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红学,是因为它博大精深的知识底蕴、文化积淀造就的,人们常说一句话:“说不完的红楼梦”,是极其准确的。

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卑制度、嫡庶制度等都有涉及和描写;再如意识形态方面:佛教、道教、老庄思想,以及明清时代思想解放的萌动等等。

其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思想,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且不论叙事艺术之炉火纯青,单就小说中运用诗词歌赋这一点,形式全备,几乎囊括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诗体,有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的,仿《长恨歌》之体的,师楚辞之魂的,……更不用说唐代王维、李贺、李商隐诸多诗人的名句和意象,自然化入,既与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意绪、性格特征相匹配,又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扩张了美学境界。

其所展示的中国民族艺术,简直是异彩纷呈。他对绘画艺术,有着独具慧眼的见解,在小说人物的言谈笑语中透出独特的美术理论和美学情趣,与小说叙事互为表里,相映成辉。他对音乐及民族乐器的描写,别有洞天,对雅音乐的追求,对琴理的透彻,熠然照亮传统高雅音乐与人格、人品、人文环境的契合所在,幻化出贵族之象。还有服饰描绘,既有对典型人物宝玉、风姐等人物穿戴的工笔,又有大场合中对众人衣饰的小写意;既刻画出人物衣饰的考究,又几笔点画出人物穿戴的个性化。锦衣绣袄,珠环翠绕,令人巡礼了中国古代民族的服饰。

其对文化民俗的描写,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且不论人们熟知的《红楼》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单就陶瓷文化,全书就有十五个章回40多处的描写。陶瓷中的名品、珍品荟萃,有宋代汝窑、定窑的,有明代成窑、官窑、宣窑的,令人美不胜收。当然还有竹、木、藤质的明清家俱摆设。

其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描述,更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在叙事过程中结合人物的疾病和治疗描述,多达290多处,5万多字。使用的中草药和各种方剂有40多种,提到的太医、御医、游医14名。虽然都是为叙事情节的需要而设置的,可作者写的如此合情合理,自然而然道出中医学基础理论,简直是大手笔。

从上面几个方面的简述,可知红学之谓红学,首先是其博大精深的知识底蕴。恰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异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文学、艺术、技艺的各种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赞、诔、偈、匾额、对联、尺牍、谜语、笑话、酒令、说书、百戏、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以及诗话、文评、画论、琴理,《红楼梦》中应有尽有,真可以说是文备众体。没有多方面的文化积累,断写不出《红楼梦》这样作品。同样,真正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曹雪芹是天才,读懂天才所写的书,也需要知识。特别是学者对它的研究,对这座富矿的开采和提炼,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门学问。中国现代学术是以《红楼梦》研究开其端的,以至在当代几乎成为一门显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列为中国三大学问。

三、穷困潦倒,愤发著书

从他朋友的诗文中可以了解到曹雪芹的晚年生活十分困顿,“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曹雪芹年青时代一下子从“钟鸣鼎食之家”跌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境地,虽然受到巨大的打击,面对残酷的命运,但他依然狂放不羁,抗争命运,不惧厄运,一股英气胆魄溢于言表。“高谈雄辩”,与朋友唱和诗歌,声琅乾坤,肝胆照人。等到他晚年,体力渐渐不支,贫困对他的精神和生活的压迫,就日见加著。人生只有在最艰困的境遇下,才能体会人格的伟大。曹雪芹的人格伟岸虽不减当年,但更多地是借酒浇愁,敦诚说他“举家食粥酒常赊”;敦敏说他“卖画钱来付酒家”,正是这种境遇下,敦诚才在诗中写到:

劝君莫弹食客铗,

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

不如著书黄叶村。

而曹雪芹也正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愤发著书。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过程,我们几乎无所知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心理动机的揣想。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其创作心态虽多种多样,但大抵离不开“发愤”二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古今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道出了这些卓越人才的创作心理机制,一般都是从大得大失、大欢大悲、大起大落的生命体验中经历过,“意有郁结”而后产生巨大的悲愤的情感力量。它不再为个人的悲愤的处境而呼天喊地,而是指向了冥冥的上天、苍茫的大地,进行无数的拷问;将自己溶于历史长河之中,思索兴荣坏败的答案;追问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愈是拷问的执著,愈是思索的深刻,愈是趋向哲思,也就愈是远离芸芸众生,愈是不为世俗所理解,这是天才的痛苦!天才的孤独!也正是伟大的痛苦!伟大的孤独!当天才与痛苦搏击后产生的孤独含有内心宁静、恬淡和超然的意味,它不为名利所动,特立独行,倜傥不群;当激情与孤独相融合后产生的创造,含有乐在其中,甘为其痴,沉醉于呆,忘情于自己的事业之中,这是赋有天才素质的人才所具有的境界。一个诗人、文学家、学者如果经受不住心灵的孤寂和思考的痛苦,不能坦然直面飞来的横逆,远离尘世的喧嚣,那他想有所作为,多半是一枕黄粱。因此,只有历炼过那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和孤独,他才会发现先人所未见,焕发出探索的激情和创造性的思维。如果说曹雪芹创作冲动的契机源于幸福与痛苦的巨大落差和强烈对比,那么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人类美好感情的回忆,对理想世界的希望就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他在《红楼梦》的开篇就表露了自己奋发著书的心理动机: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常见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己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

曹雪芹这番独白看似平淡,实则是内心激荡的情感被岁月冲洗得越来傲世抗俗,甘于淡泊。像壶口瀑布的黄河之水,飞流直下,水翻浪滚,气吞山河。当流经一段,顿时波平浪缓,一泄千里。这就是在平静背后孕藏的巨大力量。儒家所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曹雪芹已无法做到了,身处末世,既无立德的可能,又无立功的机遇,半生潦倒,一事无成。他只好立言,以“假语封言”,为“闺阁昭传”。出于这样一种创作动机,年年岁岁守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日日月月伴着“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梦,给世人一个清醒的梦,给后世一个理想的梦。他“意识着一切生命的痛苦,不只是意识着自己的痛苦。但是,必须由于自己本人经历的痛苦,尤其是一次巨大的痛苦,才能唤起这样的认识。”(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43页。)在他的心中,不仅仅是八旗才子的“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而是透过悲凉之雾看到美丽可爱的女儿世界,激发了他冲天的豪情,惊人的文笔。“写出胸中块垒时”,“直追昌谷破篱樊”!用生命在拼搏,在向中国文学的顶峰冲刺!

曹雪芹生平事迹实在是知道的太少了,尽管红学家穷年累月地精心考证历史素材,再加上“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但是我们还是难以据实素描似地勾勒了曹雪芹的风貌。不过,正因为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红楼梦》,曹雪芹才成为伟大的人物,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从而具有了研究的价值。《红楼梦》是在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辽阔、丰厚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曹雪芹是中华民族杰出的代表,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用一首小诗表达我们自豪与遗憾的心情:

曾遣巨笔临天下,

伟神文笔足千秋。

可怜当年落九流,

雪泥鸿爪难复求。

349 评论(15)

嘟嘟喵呜

并不是个人所在的生活圈子都是适合自己的,如果在生活,工作,社交的圈子里对于个人出现了不合群的现象,如何做才会对于别人做到最大的包容或是将个人的伤害减至最低呢,面对个人的不合群现象,个人必须得做出改变吗,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1,如果实在生活圈子里出现了不合群的现象,无非就是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方面与别人表现出了不同,这种不同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卫,二是落后。对于前卫的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在周围的圈子里已经变成了“异类”一般的存在,此时个人有在意周围人的眼光的话,可以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周围人都是一群“时尚达人”情况,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适当改变,也可以坚持自己朴素的生活方式。2,工作圈子中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工作方式或者是因为个人的脾性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而表现出与周围人的不合群现象,对于工作方式方面,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有时候没有必要去迎合大众,如果在不侵害别人权益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自己的工作方式。当然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采纳别人优秀的工作方式,对于性格这一方面,如果工作中需要个人改变自己的脾性,以更好的融入周围的工作的话,为了个人与周围人更好的工作,个人应作出适当改变。3,学习圈子中的不同,无疑就是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区别,优秀的学生热爱学习,喜欢做题,或者是题目都会做,差学生则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这两类人如果聚集在一起,也会表现出不合群现象,差学生如果想变成好学生中的一员,首先需改变个人对学习的态度。

196 评论(8)

taojia1988

那就回复说谢谢就可以了,不要想的那么复杂

180 评论(12)

紫霞大官人

曹雪芹的小说著作《红楼梦》,诗词著作《题敦诚琵琶行传奇》, 工艺学著作《废艺斋集稿》,绘画著作《画石》。

21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