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针换别墅嘞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近日手把手教学谈恋爱如何回信的“话术软件”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可是这些恋爱话术软件真的管用吗?专家表示:“不靠谱!”细分恋爱阶段、情境输入对话自动弹出回答近期以来,教人恋爱的话术软件越发流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城中搜索关键词“话术”,看到有数十款恋爱话术软件。其中一款在宣传材料中称包含超过20万种聊天话术:“不会聊,搜一搜,精彩回复供你选择,复制粘贴就能撩到妹子。”某话术软件介绍文字话术软件真的这么神奇吗?记者打开一款名叫“恋爱话术”的软件,发现这款软件的主界面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恋爱阶段、不同表达形式设置了不同栏目。根据不同栏目,还细分出了不同的选项,如“恋爱搭讪小技巧”中就有“搭讪与邀约”“颜色星座手相”等不同类型的搭讪方法。“颜色星座手相”搭讪页面在这款软件中,记者还看到更“高级”的话术支持,是在搜索框里直接输入对方的话,软件会自动弹出相应的回复语。每一条提问和回答后面都有一个“复制”键,点一下“复制”就可以将这段话复制粘贴到各种社交软件里,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解锁更多话术需付费实际内容并无太大区别《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发现,在各种恋爱话术软件里都会看到花样繁多的对话、段子,但当你真的要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时,就会立刻蹦出一个收费按钮。记者尝试在某恋爱话术软件中搜索一个问题的回复,可发现无论搜索的问题是什么,都只有有限的几条免费回复,要想查看更多的回复就要购买会员。随后,记者又尝试了其他几款恋爱话术软件,均出现“购买会员”的提示,会员费用高低不等,有的年费高达498元。北京网友土土向记者吐槽恋爱话术软件:“我就翻了翻,还没真正用来和女生交流,就弹出一个窗口要求我购买VIP服务才能继续查看。我犹豫了一下,可是看到软件里一直说每天更新了多少不同的话术,就花199元买了VIP服务。购买服务后,部分此前被隐藏的话术就可以查看了。但我感觉并没有比之前公开展示的话术高明多少。没几天,软件又提醒我可以购买老师的视频教程,这个教程收费300多元,我一看太贵了,就没买。感觉这软件不是教我怎么和追求对象聊天,而是在蒙我的钱。”话术内容不靠谱技巧赶不上真心恋爱话术软件的聊天方式真的就比一般人高明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阅读了软件中的各类聊天范本,发现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太多创新,甚至有些低俗。比如女方初次约会迟到说:“不好意思我迟到了。”男方回答:“没关系,迟到时间不长,不过已经有三位女士和我搭讪过了,再晚一会儿我就被别人勾搭走了。”在北京某软件开发公司专门从事恋爱话术软件开发的李进告诉记者:“这些恋爱话术软件的功能都不复杂,开发起来比较简单。要说有点儿费劲的就是对话内容,这些内容不是我们开发者自己写进去,也不是恋爱指导老师写的,多数是机器从网络上进行抓取,再梳理出来的。”一位网名为笨嘴的上海网友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我想追一个女生,因为嘴笨,就购买了一款话术软件准备网聊使用。有一次她发了一条微信,我将微信内容输入到软件里想看推荐的答案,因为有时会有多个推荐答案,我就得花一些时间去选,结果女生问我是不是心不在焉,反而把聊天氛围搞得更尴尬了。后来我又试过几次软件推荐的话术,发现这些话术并不靠谱,有一次用了推荐话术,反而把女生惹生气了,差一点儿就闹分手了。自从那之后,我就老实交代用了软件聊天,以后再也不用了。自从我不用软件而是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对方后,反而一切进展顺利,所以说,技巧永远赶不上真心。”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话术软件都号称自己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可如此高科技的软件怎么会不靠谱?杭州某软件开发公司工程师刘明对记者解释说:“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智能阶段,并不能根据对方的语言准确判断出对方的情绪,尤其是恋爱中的人,很多话都有隐藏的内容,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准确识别并予以完美回答。我看了几款话术软件,基本上是采集了线上聊天的信息,这根本不算什么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采访中,许多网友表示,希望聊天对象所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北京网友张丽坦言:“在网上聊天最烦的就是对方总找些网上的话粘贴过来,尤其是一些流行的土味情话。看到这样的回答,别说谈男女朋友,就连普通朋友我都不想做了。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感受到对方的真实、真诚。聊天都用套路,从网上粘贴复制,这样的人我不喜欢。”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成金鸿表示,随着网络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被爱、被尊重、被接纳的需求便会不足,这时就会想要找一些捷径尽快或直接地达成自己的目标。但是,真情实感在网络世界里是无法完全如实表达的。科学研究证明,沟通的效果38%靠语音语调、55%靠表情动作,只有7%靠言词。因此,只有面对面用心感受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持久的。要想真正地建立感情,还得在现实中互动。青年男女们可以去参加一些联谊会、社团活动等,在这些现实活动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增进情感,并最终达成感情的升华。
angelwhere?
职场病态文化的告状和勾心斗角是不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到了生命艺术创作与心理设计专家刘明和北京泰德人和企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心理咨询顾问文稚嘉,请他们解析告状和勾心斗角这两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中国经济时报:如果说撒谎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话,那告状是不是一种攻击的行为?刘明:原因还是在于个人的情感需要。他看别人好,心里就不平衡,而告状可以让他心里平衡一点。文稚嘉:从实质上讲,还是跟个人利益有关系。比如,我说张三的作品是抄袭来的,我在贬低他的同时,其实是为了突出我自己,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干。刘明:除了情感需要,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需要。撒谎和告状都牵扯到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我是个正值的人,当我发现我的某位同事有不正当行为时,我也会去告状,向组织揭发他。为什么不公开讲,怕遭受打击报复,所以选择了告状这条比较保险的路。文稚嘉:刘老师这样说的话,告状本身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正义的……刘明:是价值观需要,不能说是正义的。有些人在自己的价值观里面,就认为自己的告状行为是正义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撒谎和告状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知故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还执意去做;另一类是因为认识的局限性而觉察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别人却认为他撒谎了,告状了。文稚嘉:后面这一类人的自知能力有限。中国经济时报:撒谎因为得到了利益而上瘾,那告状多了是否也会成瘾?刘明:告状也得分秘密告状和公开告状。告状就是把我自认为我知道的别人的秘密,告诉更有权力、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凸显我个人价值观的胜利,或者是维护我个人利益需要的价值,其中可能也掺杂了个人情感方面的自我平衡。存在个别告状成瘾的情况。文稚嘉:我觉得任何一种行为,如果持续地让人受益,那它就会成瘾。中国经济时报:有一类人的告状行为明明是损人不利己的,但他还坚持自己的行为,这是出于怎样一种心态?刘明:我觉得这是一种小人物的强者心态需要。如果是大人物的话,根本用不着告状,直接拉过来修理。正因为自己动手解决不了,所以才要狐假虎威,才要通过告状借他人之手解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撒谎和告状对个人的心理损害哪个后果严重?刘明:告状到一定程度容易偏执,特点是敏感,总觉得社会不公正,自己是受害者,要奋力抗争,非常固执。撒谎的人最后连自己都糊涂了,不知道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不能跟现实很好地对接。中国经济时报:柏杨曾说过,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是不是说勾心斗角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呢?刘明:勾心斗角的根源在于资源的匮乏,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当某种资源匮乏的时候,为了得到资源只能勾心斗角排挤他人。就好比小猫小狗为了抢奶吃,就会把兄弟姐妹扒拉开。大家还没尝到合作可能带来更大的蛋糕,看到的只是我把别人杀掉就能多吃一块。文稚嘉:这样一说,勾心斗角也是一种应急行为,为了保护眼前的这点利益。刘明: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人口众多,又多自然灾害,如此,为了自保,除了要辛勤劳作,就是要想方设法争取资源,有我没你。文稚嘉:这是出于生存的必然。刘明:如果把资源给了你,我能生活得更好,我肯定就不抢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源给了你我就活不下去了,所以出于社会现实必须要抢。当下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人太多,机会太少,机会就是一种资源,所以职场就有人总想着把身边的人干掉,以此获得更多机会。文稚嘉:如果你的需要总是能被及时地满足,比如婴儿刚觉得饿,奶瓶就送到嘴边,他就不会有抢的念头。反之,如果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抢”就成了生存的必备技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是人的本能。刘明:之前谈过的撒谎、告状这两个问题也是,都是由资源匮乏造成的。匮乏分两种,一种是绝对匮乏;另一种是相对匮乏,这是由不平衡导致。改革开放之前,大家都穷,那是绝对匮乏;现在是相对匮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文稚嘉:当人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后,就滋生了强烈的精神需求——要求公平。比如在一个环境里面,别人的工资都是五千,只有你一个人是四千,你肯定会觉得不被尊重,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去向领导申请加薪。刘明:现在的情况是相对不公平导致的资源匮乏。中国经济时报:勾心斗角源于攀比,那攀比的心理从何而来?文稚嘉:攀比是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延伸出来的一种情绪。刘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语言系统。语言和文字一形成,就一定要有攀比。因为在文字上已经制造出了高矮、胖瘦、大小、美丑等词,这些反义词分别代表了好与不好。文稚嘉:没有语言系统的动物也有着在群体里面当老大的心理需求——优胜者需要,它在无意识中也想显得自己更重要。中国经济时报:撒谎、告状、勾心斗角这三类对个人内心的腐蚀哪一个更严重?刘明:都挺严重的。文稚嘉:我认为是勾心斗角对当事人的伤害最大。勾心斗角是一种有意识地攻击行为。撒谎有一种不得以,勾心斗角并非不得以,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整别人。刘明:撒谎、告状是勾心斗角的手段,而且不局限于这两种手段。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