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夏oo淡忆
现在的世界太疯狂了,耗子都有胆量给猫当伴娘了。这个社会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周围,生活之间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平常的来自丈母娘的压力,都有可能会让一个人精神崩溃,心里面产生各种阴暗的场景。有的人可以调节自己,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有的人无法调节自己,久而久之,抑郁症就这么来了。所以说一线的心理咨询师,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很悲催的职业?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要是说他不悲催?我感觉确实挺悲催的。没事儿的时候就听一些人乱七八糟的向你吐苦水儿。自己的老公出轨啦,自己太胖了,瘦不下来,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总是让领导穿小鞋……无数的负面的压力向你涌过来。
不知道你看没看过《爱情公寓》这个节目里面有一段,吕子乔去找心理医生。当时本身吕子乔就是假装一个心理疾病的患者,但是当他找到心理咨询师的时候,甚至都快要把心理咨询师给逼疯了。
那么大家可想而知,当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长时间接受别人的苦水,接受别人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他自己的心里面有没有可能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呢?他的工作就是接受别人的吐槽,接受别人的负面能量。每天面对的人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劝他要走出这个困境当中,劝她要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无数的负面能量聚集到一处之后,心理咨询师也有可能抵压不住这样的压力,也要释放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他也要趁着自己休闲的功夫,外出旅游一下。甚至这些一线的心理咨询师,还会每天定下数量去接待这些客户。我认为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的话,他们还算是很悲催的。
不过反过来,我们再想一想。可以做成一线心理咨询师的人,那基本上都是有大能之人。佛家说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们就在劝别人放下。放下这个东西又谈何容易?
不过相比较于他们获得的工资而言,那真的是水涨船高。没事儿,劝一劝别人不要想太多,要看这个社会还是充满着爱,充满着阳光。待个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钱就到手了,我的天哪,这钱是真的太好赚了。如果要是按照这么来看的话,那心理咨询师还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行业。
依然泛泛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悲催的职业,相反,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崇高,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
认识这个行业,是因为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咨询师,她是我大学里的思修课老师,我至今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一个学心理的人为什么还要去做一个大学里思修老师,但是我对她的印象很深,因为她在课上也会给我们普及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实我之前是不太认可心理学的,不过认识她之后我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有了很高的崇敬和尊重。
思修老师上课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她工作的案例,我倒是对这些还挺感兴趣的,她说有一些人找她也是去抱着不太相信心理学的思想想去验证一下他们的观点,不过一般都会被心理学打败,从而变成心理咨询师的粉丝,这种情况也是特别常见的。
听老师说,虽然她平常接的案子都是比较繁琐的,有的是帮人解决家庭问题,有的是去开导别人,有的是帮人减轻心里的压力,有的是想去催眠一下自己,等等这样的顾客有很多,她说她平常接触的人都是那种算不上正常的人,每天都要和他们见面,然后用专业知识去佐证他们的观点,然后把他们往正路上带,我认为她的职业不亚于在医院救死扶伤的医生,因为他们治愈的是人的内心,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坏了那么他将比生病住院更可怕。所以我对她们一个职业有着很大的敬意。
有着咨询师还会可能去挽留一个个得抑郁症的人,有一些得抑郁症的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从而走上了不归路,如果他们更早的去认识心理咨询师,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深思的惨案了。
所以我认为一个一线心理咨询师他的职业非但不悲催,反而很崇高,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一个职业。
晴天小珠717
01
前近日,一位浙江温州小学生大哭的视频走红网络。是什么事情让孩子如此崩溃呢?是因为自己得了0分。有的人会说,下次好好学习,成绩就好了。实际上,孩子得0分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答题,而是因为自己忘记在卷子上写名字,所以得了0分。
视频中的小学生趴在课桌上掩面哭泣,桌面上有一张试卷,打着两个分数,第一个是98分,后来被划掉变成了0分。
老师改分数的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忘记在试卷上写自己的名字,想给孩子一个教训。
视频发出后,老师的做法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有人说“老师做的对,不然下次又要忘”。
有些父母也觉得老师做得很对,他们也觉得,孩子的性格一直很皮,经常在试卷和作业本上忘记写自己的名字,说了很多次也没有记住。这次得零分就是给孩子的一个惩罚,希望孩子能长记性,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父母可能也没有想到,平时大大咧咧的儿子竟然会因为得0分而大哭吧,可见这样的做法确实给孩子“长记性”了。但是,这就意味着这一定是一件好事儿吗?又或者说,惩罚真的能让孩子从此改变粗心的毛病吗?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
02
现实生活中,父母会采取各种惩罚措施,让孩子长记性从此避免犯错误。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男孩出去玩儿,连续两晚夜不归宿,父母发现后,对孩子采取了惩罚措施。他们让男孩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头上还顶着一块砖头,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会用电线抽孩子。
直到男孩写下保证书,保证下次不会再夜不归宿,也不会再偷偷骑车出去玩,这件事情才算作罢。
关于惩罚,其实谁都不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惩罚就是给个体直接加一个不愉快经验,从而来减少行为频率的过程。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犯错误或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像是上文中不写名字的小男孩,老师为了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便直接给了孩子0分,孩子看到本来是98分的试卷变成0分,虽然难过大哭,但是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后,他之后自然会更加小心。
惩罚作为一个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的确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合理的惩罚对于孩子们而言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位老师讲到只要合理运用惩罚手段,孩子们是可以改变不良习气,在行为处事上可以做到更好。
老师说班级里有一名男生,在上课的时候总喜欢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处溜达,严重影响了其它同学听课。
老师为此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他的椅子直接搬到了讲台旁边,面对男生的疑惑,老师回到说,“既然你不想坐在位置上,那就站着听课吧。”
一开始男生觉得无所谓,站着就站着吧,但是后来时间久了,男生的腿开始酸了,便跟老师说能不能拿回椅子。
老师趁机说:“拿回椅子可以,但是你要坐下来听课,以后要是再随意离开座位,那你以后就只能站着听课。”
男生答应了老师的要求,且之后真的不再随意走动。
惩罚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甜蜜和成功,也会有痛苦和挫折,当自己做错了事,自然会受到来自老师、父母的惩罚。
03
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对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确实有帮助,但是过度的惩罚或者是错误的惩罚不但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加深内心的恐惧。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曾经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时候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觉察。”
郑州有位12岁的男孩,经常趁父母上班的时候偷偷拿家里的钱出去玩,第一次父母发现后,把他吊在了晾衣架上,妈妈拿着鞭子一遍遍地抽打。
本以为孩子认识到偷钱的代价后不会再犯了,但仅仅过了三天孩子又开始偷拿钱,且这次拿的非常小心,每次只拿一点点,不仔细查看根本发现不了。
孩子父母很是疑惑,明明当时孩子保证的很好,为什么转眼便再次犯错误,甚至是变本加厉。
不良惩罚的第一个坏处是让孩子学会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无视自己的过错。
因为大脑中有个逃生机制,当孩子感受到恐惧、害怕时,孩子会精神紧绷,随时准备逃避灾难。虽然,家长在大声教育或责打孩子,但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别骂了,别打了!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当听到家长问:“以后还这样吗?”孩子立马表现得很老实,回答:“不这样了!”
但孩子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肯定没有,因为孩子内心的注意力全在怎么逃避惩罚这件事中,即使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但也少有余力去认真思考和悔过。
网上一位 育儿 博主说起过关于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当孩子开始独立进食后,总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吃饭的场景,这时博主就会放任孩子自己去玩,但是会提前说好不吃饭也没有零食。
让孩子意识到,你不在规定的吃饭时间内吃饭,那么你就得承受饥饿的代价。但是,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饿了就会立马给她零食吃,然后会趁机教育孩子:“你看,你不吃饭就会饿的。”
但此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不会,孩子只会觉得爸爸妈妈又在碎碎念了。
不良惩罚的第二个坏处是孩子没有得到一件事的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跟孩子行为有直接逻辑关系的后果,不是家长的打骂、大声吼叫等人为制定的后果。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做这件事或者做错事情的后果,孩子才会知道,原来我不吃饭是会饿的。当孩子领略过自然后果后,孩子的内心自然有判断下回还能不能继续这么做。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刘星的好朋友鼠标因为考试不及格,但是受到爸爸的责骂所以偷偷涂改了分数,结果被老师发现叫来了家长。
鼠标的爸爸一看孩子犯了这么大的错,加上周围还有老师在场,觉得很不好意思,愤怒的情绪占了上风,拿起旁边的扫把就想打鼠标,幸而被老师拦了下来。
此时,鼠标爸爸真的是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吗?其实不是,他打孩子的原因更多是孩子让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自己的坏情绪无处发泄,转而对孩子挥起了拳头。
作家显克维支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良惩罚或者是过度惩罚本质上依旧是用暴力手段去控制孩子的行为,一旦涉及到控制,就必然会有反抗的发生。
虽然目前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暴力手段无法逃避,但并不意味着长大后的孩子没有了反抗的能力,一旦孩子有了反抗力量,父母又该如何惩罚孩子呢?
04
既然惩罚不能乱用,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难道要视之不理吗?当然不是,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教育犯了错的孩子。
第一,让孩子承担犯错的自然后果,家长不再惩罚孩子。
之前有位8岁的小男孩很调皮,把班级的班牌弄坏了,老师找到了家长,家长知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班牌是你弄坏的,你也不是小孩子了,应该要承担起责任了。”
于是,妈妈便叫男孩去街上捡废品换钱,男孩捡了很久才凑足了买班牌的钱。
这位妈妈看似很心狠,但是她知晓若是自己掏钱买班牌,孩子内心依然会觉得损坏一块牌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有当孩子理解了赚钱的不易,他才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物件,不会随意破坏。
“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自己接受做错事情的后果,远比家长干预有效。
第二、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可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韩国的一档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有一幕很经典。
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发现客厅被两个孩子糟蹋得一塌糊涂,满地都是麦片,姐姐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则是光着屁股坐在麦片上。
很多网友以为爸爸要发火了,但是朴柱昊没有向姐姐发脾气,而是蹲下身来问姐姐为什么要将麦片弄得到处都是。
姐姐说是因为弟弟肚子饿了,自己想要给弟弟做吃的。
听到女儿的回答后,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她,而是谢谢姐姐为弟弟做饭。
有时候孩子想法与能力是不成正比的,难免会好心办坏事,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给父母添麻烦。
所以家长面对犯错了孩子,先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江苏宿迁一个熊孩子贪玩将墨水从自己家的窗户边撒下,由于家里的楼层比较高,所以有不少住在底下的住户遭了殃,不仅仅是窗户上沾满了墨水,更令人绝望的是,晒在阳台上的被子和衣服上也都沾满了墨水。
孩子妈妈发现后,便立即带孩子挨家挨户去道歉,并且将沾了墨水的衣物都拿回家清洗,爸爸也请了专业人士清洗楼外墙。
曾见过不少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解决问题,自己站在孩子旁边冷嘲热讽,虽然美名其曰是让孩子锻炼,但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行为无疑是拒绝承认自己有一个会犯错的孩子。
如此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会求助父母,要么独自承受生活中的苦难,要么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但是,当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解决问题时,孩子内心是非常稳定的,因为Ta没有感受到因为犯错误而被父母抛弃,即使将来遇到困难,也很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尔·卡特说过,“孩子 健康 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 健康 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而让孩子建立其 健康 的心理基础之一便是不滥用惩罚措施,多数惩罚只会带来一个后果,那便是让孩子惧怕父母,而不是亲近父母。比起孩子犯错误会带给孩子的伤害,父母滥用惩罚才是真正伤害孩子的行为。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 育儿 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 育儿 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NightWish431
现在心理学还是属于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其实心里医生也是医生,他们也是要治病救人的,只是他们的治疗方法不是那种肉眼可见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心理医生是一个忽悠的职业,每天面对那么多心里有疾病的病人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但在我看来不然。
一些一线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说是“久经沙场”的,他们见过非常非常多不同类型的病人,所以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我们不是一个高度的,因为面对这些不同的病人,他们需要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去改变。虽然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去看这些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但是我在视频和电影里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治疗手法。
其实你会发现,他们的咨询方法不是我们常常幻想的那种像酷刑一样的手法,其实你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心理咨询师和咨询对象都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关系,他们之间的谈话幽默有趣,与正常的交流可能不太一样,但是你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种精神世界,然后让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到这些人里面,从而治疗她,改变她,这是一个很申请的过程,很有意思的经历。
所以不要看轻了心理咨询师,也不要觉得他们的职业非常的悲催,因为这是一种小众的认知,很多人不了解所以下结论,让心理咨询师变成一个人们口中鸡肋的嘲讽对象,其实他们并不悲催,他们很伟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