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梓瑜
我是中学生。其实如果定早恋是种过错还蛮过分的,难道我们要为所谓正确而遏制自己的情感?当一个你喜欢的异性和你成为朋友,何乐而不为?就算大人们劝导说这样的感情是幼稚的,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毕竟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我个人也不喜欢那种建立在对方家境和相貌的恋情,但是小孩总是好奇的嘛。一般我们这年纪,除了心中有非常大目标和理想报负,无心的恋爱的同学,和对这方面完全无感知的同学,大家最少都会有暗恋的对象什么的,我想一个正常人就算年纪很大了,至少也有一次这种体会吧。而且当那个对象同样也对你倾露出赞赏的好感,会有几个人去拒绝呢?这种是比较纯洁的啦,别的那种刚才说的为相貌的大多是玩玩,不过当然也存在真实的感情。为家境的…长大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吧…其他也有种情况,不过家长大人也不要把我们当成不经世事的傻子,我们是会分辨是非的,不要认为学生都是小孩,也不要奢望每个学生都素面朝天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也不是毫无责任心,我们只是追求自己渴望的美好,尝试那些对于我们毫无预知的未来。现在的中学生不像以前,我们收到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不比以往的年代,如果真的有执意谴责后的话,那要怪罪到谁的头上还得请那些高明的批判家追溯一下,这就不用多说了。总之,别把学生当傻子,我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多大啊,有的人家里给的压力大,他所得到的缓解也许朋友也许是自己倾心的人,这种经历不是经常有吗?随着时代变化,人们思想的变化,分裂的家庭越来越多,那那些受伤的孩子怎么办?他们也许只能从爱情中找到温暖,这个数量在我的同学之中是逐渐上涨的,我能说的就是这些,有些东西得你是当事人才能明白的
吾是土豆泥
我有个疑问你提这样的问题的动机?其实早恋没什么的人道青春期了,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内心懵懂的对于爱情和异性感到好奇,继而接近然后在情感上的碰撞,再加上社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早恋就产生了如果你看看肖复兴的《早恋》你就会知道在20年前也是有早恋的只不过和现在不太一样而已
bluecode12345
其实说实话也没什么不好,不过作为过来人,我现在是大学了,高中的时候没早恋,现在有了人,我认识的一对朋友是高中开始的,模范夫妻很用功,都是一批的,而且成绩都很突出,但是怎么说这也是很少数,大部分对学业还是有影响的,进大学的都恩饥渴,早高中还有人管啊,可是谈了之后又怎么样呢,是电视里的那种死去活来么?不是吧,我可以肯定的说90%以上的人怀着好奇谈的,谈了之后也就那样吧,有了也没社么不好的就在了,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爱情,当然饿,如果确定了真爱,早点开始也可以,不过学业不能耽搁,自己的素质提高了另一半的水平也会上去的,深度不一样哦。
做梦的燕子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其中有一种“甜蜜”的烦恼,它就是“早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青少年“早恋”现象呈增多趋势,一旦处理不好,轻则影响青少年学业,重则误入歧途,引发人生悲剧、造成家破人亡等严重后果。江苏省公安厅坚持立德树人,把开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志愿行动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重点项目,2021年12月2日,组织开展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现象专题访谈,邀请江苏省淮阴中学副校长、开明分校校长郑先翠,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特邀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警官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马勇,就正确应对青少年“早恋”现象,出主意、想办法,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次访谈通过央视频、新华网、中国网、搜狐、知乎、交汇点、“江苏警方”视频号、“平安江苏”微博、抖音、快手等20余家媒体平台同步播出,675万余人在线观看,数万名网友点赞。应广大家长强烈要求,江苏警方上线访谈实况录像,为正确应对青少年“早恋”现象给出专家建议。01“早恋”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难得契机,满足了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与“早恋”的青少年对抗,就是在与大自然对抗,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有效引导。02“早恋”现象千人千面,触发“早恋”的原因多种多样,爱与归属感的心理需要,是青少年“早恋”的深层次心理原因。孩子情窦初开的时间有早有晚,要尊重生理发展的个体差异。03早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青春期的孩子比你看起来更需要关心,家长、老师要给予孩子想要的帮助,而不是成人的一厢情愿。04关心孩子,将心比心,想想自己“当初”,也看看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教会孩子一些关于爱情的知识、与人相处的知识、认识自我的方法以及安全常识,这是家校共同的责任。05如何帮助“早恋”的孩子学习最大程度不受影响?要做好家校合作,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用革命理想信念和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孩子练强本领、向上向善。
aimyforever
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简简单单的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的是,早恋这个问题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好或者坏来形容。这是一个现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既然无法回避,个人建议便是去接受他,然后适当的予以引导,毕竟,对于学生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其他的。 第二,从生理上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的意识有了一定的萌发,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对异性的好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太惊慌,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予以引导,这个工作需要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的配合,两个方面的引导,但是,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家长的观念并没有开放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性的程度,所以家长的教育是缺失的;而学校往往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因而也不有自主的忽略了对学生的生理和性教育(当然,可能也有做得好的)。由于两个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原本的性意识的萌发得不到引导,进而逐步发展成为早恋。 第三,从家庭结构来讲,80后90后乃至00后往往以独生子女为多,这样固然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也在另一个层面改善了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毕竟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比有两个以上孩子能给孩子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是父母(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在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孩子们的精神需要。孩子们一旦放假,就会感到孤单、寂寞,而这种孤单、寂寞又无法在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那儿得到排解(他们也没有同胞兄弟姐妹),自然就会转向自己在学校时比较熟悉的同学,由于中学生的性意识的萌发,孩子们也更加愿意在感到孤单的时候和自己的异性同学在一起,随着接触的增加,有着相同的经历,有着相同的感受的他们也会更加容易的由好感发展为青涩的初恋。 第四,提问者也提到了,在二十年前,中学生几乎没有早恋的,我注意到的就是这个数字,二十年,这二十年是怎么样的二十年呢?是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价值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别的不说,单是电视机就从二十年前的稀罕物变成了现在的生活必需品。电视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早熟。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电视里整天都放些什么东西,爱情爱情还是爱情,除了赞美正常的爱情以外,还要上演婚外恋等等等等,难道有谁能保证,他所看过的每一部电视剧里都没有上演关于学生早恋的事情吗?我们的整天生活的环境里都充斥着这些东西,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五,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个人认为,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所谓早恋,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早恋,那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爱情,请问,诸位所看到的“早恋”,有一丁点爱情在里面吗?反正我看到的只有好奇,只有尝试,并没有半丁爱情在里面,更不用说那些仅仅是两个人常一起上下学或者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便被定义为“早恋”并被贴上标签的可怜孩子了。 第六,,个别真正的早恋很可能是由于逆反心理作怪造成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当他们被老师和同学贴上“早恋”的标签之后,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你不是说我们早恋吗?本来我们并没有早恋的,那好,那我们就早恋给你们看;你们不是不让我们在一起吗?那我们偏偏就要在一起。当孩子们产生这样的心理之后,往往会真正发展为早恋。 以上是我对提问的一点思考,不知道是否满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