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seayoyo
《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这部电影一上映,瞬间毁了所有记忆中的经典。沿着1994年一部《笑林小子2之新乌龙院》的剧情延伸却缺少再创作和深挖的内涵,其桥段及对话等的设计显然不附合当下观众的消费心理,豆瓣评分较低。电影从取材角度、剧情设计和人物的塑造上毫无出彩之处,相比较于旧版的《乌龙院》显得较为的粗糙。
《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取材于经典漫画《乌龙院》,加入了不少的现代元素,如王宁饰演的阿威,一出场就来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碰瓷桥断,王宁和大师兄吃乌龙面也和“吃面条”经典小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取材并没有更多的创新和深层挖掘,注入的新元素没有引起观众共鸣,而那些用来搞笑的屎、尿、屁的笑点更显得尴尬异常,这影片被广大观众评为了消费经典,消费情怀的电影之一。
在剧情设计上,《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对旧版有所延续,剧情非常简单,主要讲述两个坏人想潜入乌龙院盗取宝物,最后没有得逞却被改变了,变成了好人的故事,给人一种喜剧的无厘头才是重点呈现内容的印象。剧情虽然整体上不紧凑,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松懈诙谐的剧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观众带来休闲搞笑的体验感。
从人物的塑造上《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也有不少的败笔之处,首先对演员的选择,有着综艺小品IP的宋小宝,电影就给人一种综艺小品的即视感。再次,网红IP的小孩子,有现代元素,更具“网感”,可是这些并不附合目前观众的口味。非专业演员在演技上也是有瑕疵的,如李欣蕊小朋友就感觉演技经常掉线,眼神、表情、神态不到位,无法诠释真正的电影内涵。纵观多部翻拍的电影、续集等,很少有超过经典的,经典就是经典,只限当时当下观众的心情,再次翻拍很多已物事人非无法与记忆重叠。如果摒弃最初的印象,重新看《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休闲时间还是可以一看的。
vacation1314
是虚构的,爆笑阿衰是猫小乐创作的阿衰online中的男主角,在袁伟江创作漫画《豌豆笑传》中也曾客串,原名阿帅,是怕踢中学学生,为人张扬浮夸、缺少稳重、学习不佳、总考倒数第一。
爆笑阿衰
曾任职位:班长,扫地小组长,图书管理员,义务扫厕所员,厕霸,外卖小哥,保安,厨师,保洁员。原名:阿帅(由于一点也不帅,反倒很衰,且“帅”与“衰”同音,所以被同学老师们叫阿衰)。
相貌衣着咖啡色蘑菇头(自然卷),印着骨头图案的橙色卫衣(夏天则变为短袖衫),蓝色牛仔裤(早期为米色牛仔裤,有时为牛仔短裤),红色帆布鞋。
作者评价
我喜欢自己笔下的阿衰,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某个学校的学生。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他并不优秀,能用自我安慰来抚慰自己。
他经常做出各种糗事,他有那么多的缺点……我们每个人恐怕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阿衰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当我们收回对优秀者艳羡的目光,揉揉因为仰视明星太久而发酸的脖子,也应该关怀一下并不出众的你我。
吸管狂魔
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影有:
1、《老大靠边闪》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Analyze This,直译就是《分析之》。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位黑社会老大患了惊恐发作,做爱时不举,社会功能也有退化,对做老大不怎么感兴趣了。于是,他要手下为他找一位心理医生。
给黑社会老大做心理咨询,绝对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活儿。片中的心理医生是个搞笑的角儿,被逼一步步打破咨询设置治疗这位黑社会老大。而这位心理医生的精神分析功底也相当深厚,最终使黑社会老大的无意识意识化了。
2、《心灵捕手》
又译《骄阳似我》,原名Good Will Hunting,既暗指主人公Will Hunting是好样的,又暗示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大胡子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好的“心灵捕手”(will hunting)。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接纳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
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核心品质,在片中心理咨询师的身上得到了良好体现。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历程。
3、《另一个女人》
女主人公看上去是一位社会成功人士,但她的内心却比较荒芜。自她住进一家心理咨询室的隔壁,听到另一个人女人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之后,她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内省过程。慢慢地,她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而另一个女人的咨询也结束了。
4、《心灵点滴》
这是一本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主人公是派奇•亚当斯(Pitch Adams)。他曾患抑郁症三次入院,却在精神病院中发现自己助人的能力,因此立志做一名医生,转身进了医学院学习。后来,他成为一名“小丑医生”,正如片名所暗示的一样,他为病人输入的“心灵上的点滴”。
5、《我美丽的守护天使》
这是一部讲述心理学家八卦的影片哦,主角分别是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和他的女病人萨拜娜。实际上,这部影片讲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一个关键的概念——移情(transference),也即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关系的问题。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待移情的态度,似乎不尽相同。前者主张治疗师应该节制,像冷面的外科医生一样,只管把手术完成。而荣格似乎认为,移情当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包括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内容,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