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经典65
王国栋于196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被分配到鞍钢小型厂。1978年,王国栋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压力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著名的轧钢专家张树堂教授。王国栋在鞍钢小型厂12年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和对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认识,为他接受新知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研究课题是当时国际上最热门、而国内刚刚起步的板形问题。他深入到当时设备、工艺技术最先进的武钢进行调研和合作研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TQ16计算机进行板形问题的分析计算,利用钢研院先进的轧制设备进行实验。他提出了计算轧辊弹性变形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系统的轧辊弹性变形计算软件;他提出的双阶梯辊改善板形的方法,应用于上钢一厂,创造了明显效益。王国栋1986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板形控制和板形理论》,就是总结这个时期的学习和工作写成的,他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为从事板形问题研究的学者使用。毕业时,他已经在国内多个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表现突出。在导师的推荐下,经东北工学院考核,王国栋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他相信,在东北工学院这片广阔、自由的学术天空中,他会飞得更高更远。 王国栋深知钢铁材料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国防安全意味着什么;同时他也深深地感受到钢铁工业所面临的节省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压力。他要寻求一种新的加工工艺,这种工艺既能够大幅度提高传统钢铁材料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又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如果能够将占我国钢铁材料产量50%的普碳钢在不添加或少添加合金元素的情况下强度提高一倍,用以代替低合金高强度钢,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增加了钢材的可回收性,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当得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中有一个关于“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时,王国栋马上拜访了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翁宇庆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争取到这个大项目,王国栋竭力邀请翁教授来东北大学考察。考察的过程中,翁教授对由王国栋担任负责人的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实力、科研条件都很满意,决定在“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下设立“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并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主体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的目标明确,就是通过细化晶粒,使现有200MPa级别的普碳钢在成分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屈服强度提高一倍,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超细晶,晶粒要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行呢?在国际上,日本、韩国相继于1997年和1998年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结构材料研究计划,其目标就是在成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现有钢材的强度和寿命提高1倍。他们在前5年主要研究目标就是探究晶粒细化的极限。但王国栋和他的课题组发现细化晶粒对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有明显作用,但对抗拉强度的作用不十分明显,单纯依靠细晶强化会带来材料屈强比过高的问题,因而会限制材料的应用。而且,在现有工业条件下,进行微米级或微米以下级的超细化,加工制造难度极大,在现有的轧机上难以实现。因此,王国栋决定将研究的重点定位在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实现的目标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他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适宜的平均晶粒尺寸应当在在3—5μm,这样可以避免极端成形过程,利用现有轧机就可以生产。得到的钢材的强度得以提高,塑性保持在较好的水平,特别是强屈比比较低,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抗拉强度,他们在适度细晶化基础上,配合相变强化,利用现代轧制过程轧制速度快、冷却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利用轧制过程中的应变积累,对轧制过程得到的硬化奥氏体进行加速冷却,实现复合强化,从而保证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近1年的实验室研究,他们拿出了细晶化的超级钢原型钢,性能基本达到要求,并从中摸索出生产这种超级钢的轧制、冷却工艺参数。王国栋带领他的课题组,于1999年9月在宝钢2050热连轧机上进行了SS400钢细化晶粒的第一次现场轧制实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业化的轧机轧制超级钢的实验。当板卷通过轰鸣的轧机和冷却系统,最后在卷取机上成卷时,课题组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拥抱在一起,流出了喜悦的泪水。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