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样丶
观看完了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Joker》,整部电影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纯粹”。
主角亚瑟唯一的渴求就是“存在感”,电影初期他质问心理咨询师:“你没有在听我,没有人听我。”一个社会最底层,也有着自己的梦想,站在舞台上给人带来欢笑。但是到他一步步去尝试时,尝试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一个能被这个社会接受的方式。亚瑟内心中极度渴求他人的“回应”,哪怕是一丝丝的回应,对他来说都是关怀与爱。
可是,现实的墙壁坚不可摧,他注定是成为被上层无论是在物质又或者是精神上消费的一员,就像他和小布鲁斯中间铁栅栏,冰冷坚硬。影片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他站在托马斯韦恩面前,用卑微的细声哭诉到:“父亲,是我啊!”你能听到我吗?就像用头激烈去碰面前的这层屏障,去告诉整个社会我在这里啊,即使血肉模糊,也没有丝毫的回答。
第一次是他拿起枪去杀人时,在灯光昏暗的厕所里舞蹈,在那一刻,他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是不等同于那种脱口秀上披着华丽外衣的粗俗,色情以及嘲讽底层阶级的快乐,属于他的快乐简单,直接,宣泄。
第二次可以理解为“过渡”。当收到被邀请参加向往已久的脱口秀的通知后,在家里穿上喜剧正装,配合电视里观众们的笑声,进入幻想的表演,仿佛身临其境,获得雷鸣般的掌声,沉浸自己的白日梦里,可白日梦是永远到到达不了的真实,在白日梦里,现实感崩塌,他最后的信仰从“自我毁灭”开始扭转,成为了“破坏”。
最后,“蜕变”,亚瑟在规章制度破碎的城市中,在枪火与爆炸中站起来,赢得了所有和自己一样对社会充满怨恨的人们的欢呼,那一刻,他找到了真正的“存在感”,真正的“认同”。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城市就是他的舞台,这已经破烂不堪的秩序就是他的表演。
电影有一个亮点是在亚瑟混入上流社会的娱乐场所时,看到荧幕中表演者的舞蹈以及开心大笑的观众,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我”与他又有什么不同?在厕所里,即使衣着干净整洁的侍卫制服,也遮挡不了穷酸阶级的干瘦糗黄的肤色,脏乱不堪的毛发,绝望自卑的神态,与身着西装一尘不染的上流阶级形成了鲜明对比,给我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社会是伪善的,人心是虚伪的。用恶去唤醒善,他极度不喜欢这么做,但别无他法;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小丑这个角色。我们喜欢他,并不是因为推崇他的行为或是能记得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恶行, 最主要的原因是——小丑恶得很纯粹。
HaoRen19990828
这是被称作邪恶魅力极深的一部影片,在美国,部分院线因为担心重演当初《黑暗骑士》的枪击事件而选择不放映这部电影。在全球很多上映的国家和城市,在《小丑》的上映期间加强了安保,甚至影院附近还增派了警察巡逻。虽然影片充满暴力,但正如昆汀的暴力美学逻辑一样,当我们直面暴力时,我们才能避免暴力。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把自己虐成病态的皮包骨头,眼窝深深凹下去的无光神态,走起路来像脚上拷了沉重的铅球,这些都能让观众体验到亚瑟沉重挣扎的宿命。 他一直想要成为一名喜剧演员,而带给别人喜剧的背后却是自己的悲剧。 在英语中joker不仅仅有小丑的意思,“爱开玩笑的人、爱说笑话的人、蠢货、废人....”它的每个意思在影片中的亚瑟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他的职业角度看,他是一个小丑扮演者,观众的眼中他是个爱开玩笑、会制造气氛的正常人;但在上层人士眼中,他是那些下层阶级的蠢货和废人的代表;甚至知道他患有精神病的,当他为可有可无的存在。 在我看来,亚瑟是一个让人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可怜社会对他的催残、命运的不公;化上小丑的妆容,为一个快要倒闭的琴行拉生意,被一群小混混戏弄殴打;吃着7种混合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甚至还得了一种不自觉的颠笑症,被人们视为异类;家中有一个有着同样精神病的母亲需要照顾,在这样的情况下狰狞的撕扯自己的嘴让自己强行欢笑。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丑,这个小丑代表着压抑、黑暗、暴力、癫狂、傲慢、仇恨等等所有人性的负面。 “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笑一个吧” ...... 亚瑟的精神状况和周遭的经历正在让亚瑟心中的小丑慢慢苏醒,在这期间,亚瑟和心中的小丑也有着对抗。他想过去死,想着希望自己的死可以比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他想要获得世界的认同,想制造欢乐换取别人的微笑,他始终记得母亲对他说的话:“你要始终微笑,你是为了传递欢笑而诞生于世的。”亚瑟自己写道:“患上精神疾病并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要表现得像一个正常人,”亚瑟内心中的矛盾情绪愈演愈烈此时的小丑的种子也在逐渐膨胀。 好友给了亚瑟一把枪用来防卫,在一次表演中不幸掉落,被老板开除;正是这一把枪,让亚瑟心中的小丑崭露出来。面对地铁上三个金融烂人的挑逗和嘲笑,亚瑟心中的小丑占据了他的大脑,三个上层人士死于枪杀;一场由“小丑”主宰的杀人事件接连发生,亚瑟暗恋的苏菲、心理咨询师、好友蓝道、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自己亲生父亲的哥谭市市长候选人托马斯韦恩、以及养育他的母亲。上层人士的压榨、喜剧演员莫瑞对他的嘲讽、托马斯韦恩的不耐心、对弄清自己身世的迫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催生着杀人这颗种子的萌芽和茁壮。 整部影片都穿插有卓别林的影视片段,包括亚瑟在第一次杀完人之后对着镜子跳着卓别林那样夸张的舞蹈,腐朽的政治人士在剧场中观看着《摩登时代》,并发出不断的笑声,体现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无视和压迫,也在暗示着剧尾市民戴着小丑面具开启政治上的造反、逮捕亚瑟的车辆在遭遇车祸后亚瑟被救,解放了的市民簇拥着亚瑟欢呼雀跃,亚瑟也用自己嘴上的血迹在脸上画出了一张小丑的笑脸,此时的亚瑟已完全被心中的小丑吞噬。 这部影片也许是在警示着我们,我们心中可能都住着一个小丑,但我们可以选择去感化他、认可他、同情、改变他,而不是被他所控制。 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呈现出了两极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绝对标准,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它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写给观众的情书,在电影公映的那一刻,导演就已经做好了接受与拒绝的准备。在如今的影视市场,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因怕公民价值观受到影响选择拒绝上映,但正如影片中亚瑟的一句台词“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来定义的。”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一部影片是以自己的眼光、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去理解的,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这会摧毁国家价值观的建立。如果一部电影能真的影响现实,那么文明社会该有多脆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