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5

同济装潢设计
首页 > 武汉中专 > 英山理工中专名人榜单图片表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推三轮去拉萨

已采纳
我的结论: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或子女读高中,而不愿读职业中专,希望进入社会的则更少。我的看法:  (1)我认为如果考不上高中去读职业中专挺好的。职业中专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而国家缺少的就是这类人才,好就业,这是一大特点。另外,读职业中专国家有补贴,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2)我个人觉得读职业中专不好。听说我们这个地方的理工中专,管理松散,师资薄弱,学生们根本学不到什么真本领,将自己的大好时光浪费在校园里,得不偿失呀!  (3)我个人觉得读职业中专没什么不好,再好的学校也有后进生,再不好的学校也有优等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就是要我们严格要求白己,勤奋努力,刻苦地学好一种本领,我觉得抱着这样的心态读职业中专一定会有出息的。

英山理工中专名人榜单图片表

291 评论(9)

依钱钱512

英山是块红色的土地,曾孕育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仁人志士。清代主审和珅贪污大案的刑部尚书-金光悌,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对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供确切依据的西伯利亚调查专员王孰闻,民国时期曾组织营救“七君子”的上海律师公会会长李次山,继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傅维钰,继朱德任南昌卫戍司令、公安局长的彭干臣等,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学员中,英山籍人数居全国首位。英山是革命老苏区,早在1927年就组建中共党组织,1931年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这里组建,这里是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又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起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将英山作为主要军事通道,在此迂回鏖战,红军时期造就师级以上领导干部22人,在当时仅18万的人口中,为主力部队输送子弟3万多人,牺牲七千余人,被称为“血染红土三尺深”的红色苏区。英山人杰地灵,代代人文辈出。英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的故里,现代著名作家刘醒龙、熊召政、姜天民也生长在英山。英山的黄梅戏在全国小有名气,一首《银锁怨》唱遍江淮大地,演进了中南海,一曲《天堂梦》业已进入了“五个一”工程奖的攻关阶段。

23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