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人生
一则武汉大学辅导员招聘录取公示引起了热议,因为录取名单上的新晋辅导员学历清一色的名校硕博士,甚至还有海归的名校博士。一、高校辅导员不是普通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本科生还是优先选择工作或者考研,只有个别实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本科生会在毕业后当辅导员。因为很多学校有政策,辅导员可以免试读本校的在职研究生。如今,在职研究生政策改革了, 辅导员也成了香饽饽,引得无数名校博士追捧。辅导员是我国高校特有的岗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辅导员的身份非常尴尬:是教师但不教学,是干部但没待遇。2017 年 9 月, 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明确辅导员职责和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文件划定了专职辅导员职务和职级的「双线」晋升通路,制订了专门的激励机制,并且为辅导员单独设立考核标准和培训项目,要求省级教育部和高校每年都要抽调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出国交流学习。至于人员配比,文件也进行了明晰的规定:高校辅导员按 1:200 的师生比例配备。二、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怎么样呢?有了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大增,与科研教学岗比起来,辅导员岗简直不要太好。现在很多高校的专职科研岗,博士毕业签五六年「非升即走」的合同,最后能「升」的不到两成,编制非常难拿。如果做辅导员的话,只要聘期内没犯较大错误,基本都能顺利入编。高校辅导员有「五险一金」早已是标配,餐补、交通补贴等各项补贴也几乎应有尽有,教师公寓、家属就业、孩子上学的问题也都能解决。一位高校任职两年的辅导员发帖称,自己每月到手的工资过万,还有各项补贴超过两千,此外还有绩效奖金每年至少 3 万。三、博士的培养一名博士的养成,占用并耗费不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利用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的博士去从事了与自身专业无关的辅导员,是否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质疑也频频出现相关的讨论中,说到底,这背后是对博士培养制度的发问与反思。未来博士生的扩招,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当这种结构的调整与社会需求结构匹配度日趋接近,自然可以减少讨论中所提到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目前大量的研究生培养,往往是基于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甚至就是写论文的需要进行简单复制,离实际需求太远,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后来后来510
自从换了现任校长,武大在招生和招聘政策上都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招生政策向名校学生倾斜(主要针对清北华五),人才招聘要求提高,预聘制转固定编制难度变大。先说辅导员,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岗位都是香饽饽,毕竟辅导员可是学校的储备干部呀。因此,名校博士应聘并不少见,并且以后将成为常态化,在学校管理上这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主要措施。辅导员相对于其他岗位来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转编容易,如果聘期内不犯错误,基本上都可以转为固定编制。与辅导员相比,实验技术类人才转编难度就大些,尽管实验技术岗今年已经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了。武大招聘公告里面其实就说清楚了,实验技术类人才聘期满后选择一定比例转固定编制。我看了今年转固定编制的一批人,也就是17年进入武大的实验技术人员,有一半转编成功。另外一半,如果下一个聘期还不能转编就不再续聘了。最难转编的是教师岗,我前单位一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博士其实非常优秀,由于学部里面的转编名额太少,转编考核失败,结果人家去华科,履历成果一摆,立马给博导当。我们单位培养了多年的人才就这样拱手送给隔壁了,院里领导都非常痛心。博士当辅导员等现象的出现,离不开高学历人才供需结构变化的大背景。此外,对于高学历人才本身来说,无论是选择进高校当辅导员,还是去街道办甚至是中小学,都是他们对就业待遇进行现实衡量后的经济理性选择。就拿当辅导员来说,不仅存在未来转至科研岗的可能,而且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有形无形的待遇也不算低,对不少博士生来说,算得上一份性价比较高的工作。一名博士的养成,占用并耗费不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利用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的博士去从事了与自身专业无关的辅导员,是否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质疑也频频出现相关的讨论中,说到底,这背后是对博士培养制度的发问与反思。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对辅导员岗位的要求非常高,博士去当辅导员本质上不存在浪费,不过其中的问题也值得探讨。相较理科生,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想要获取一份体面或者有竞争力的工作,似乎难度更大。至于研究方向,目前大量的研究生培养,往往是基于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甚至就是写论文的需要进行简单复制,离实际需求太远,这一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国内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未来想进入高校,博士会是标配,想上车的硕士抓紧了。
你真美呀?
以名校毕业博士生为主,充分反映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同时要求才会越来越高。辅导员岗位很重要,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方方面面,寻求更好的人选是必要的合适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
优质武汉中专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