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7

吃了个肚歪
首页 > 武汉中专 > 英山理工中专2021高考题目答案及解析视频在线观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毒师999999

已采纳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英山理工中专2021高考题目答案及解析视频在线观看

158 评论(9)

NightWish431

十年寒窗标记的生活刻度难以磨灭,伏案苦读也没法用一句“俱往矣”概括,高考注定将是莘莘学子生活之书里浓墨重彩的章节。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截止目前,2022年新高考II卷语文试卷还未出炉,待高考结束后,我会第一时间更新2022新高考II卷语文试卷,供大家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新高考省份填报志愿的 方法 相比传统的文理分科高考志愿报考,新高考“3+1+2”模式省份的考生填报志愿会更难一点,不仅高考志愿报考数量增多,并且大学招生专业会对选科有明确要求,可能文理分科前文科生能报考的一些专业,比如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等专业,新高考考生就报考不了了。 比如985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会计学、 市场营销 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比如985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要求考生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科目;比如“两财一贸”中央 财经 大学的 保险 学、投资学、统计学类、金融学类等专业要求考生选择“物理”科目。 所以实施新高考“3+1+2”选科模式省份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前,一定要多去了解专业对选科的要求,尤其211/985高校、医学类院校,它们招生专业对选科的要求会比较多,大家要去关注。 全国一、二、三卷的区别 全国一卷的试题很难。语文即使试题再难,都能得到一定的分数。而数学,却将全国一卷的考生给考哭了。数学的难度,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通过试题的难度,将考生考哭。全国一卷的数学已经很难了,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文综、理综的考试科目同样偏难。 全国二卷也很难。不过相比一卷的考生,二卷考生的日子相对要好过一点。除去数学以及理综的物理、化学试题相对难一点外,其他的试题难度都适中。比较适合考生们去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全国三卷中,四川的考生最不怕考。四川考生在文科数学上,即便平时数学在130分以上的考生,都认为今年试题偏难了。很多试题都没有做过,试题难度应该属于理科考生。 志愿填报应注意什么 拉开梯度,避免志愿持平或盲目攀高:平行志愿填报时,分数没有绝对优势的考生,千万不要将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全部填报成同一层次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成绩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自己分数适合的学校和专业;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好平行志愿间的梯度,让自己的成绩能够尽可能地进入院校录取的区间,避免区间过窄而滑档,做到排序有先后,搭配有主次。 冷热搭配,适度拉开专业阶差:填报时,要注意专业的冷热搭配,适度拉开专业落差。不能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和院校优势专业。从往年实施平行志愿的情况来看,考生的考分情况分布十分扁平,院校录取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差很小。因此,考生填报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的扎堆现象。 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 文章 : ★ 2022年新高考1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2) ★ 2022全国乙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模拟) ★ 2022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与答案一览 ★ 全国新高考一卷2022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览 ★ 202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2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答案一览 ★ 2017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及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月考试题(2)

238 评论(11)

转瞬壹刻

高中政治解题方法大总结 , 希望对你有用。第一部分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选择题的分类:⑴从题型上看,一般说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项选择题(即最佳选择题);一类是不定项选择题。⑵从题干上看,可以分为直问式、填空式、材料式、图画式(含漫画、名画等图画)、图表式等几类。⑶从题肢上看,可以分为单选式、组合式等几类。⑷从材料上看,可以分为单一式,拖带式两类二、解题的一般思路:解题的一般思路:审题干→对照题肢→排除→择优⑴审题干:①审设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搞清楚要选的内容,即题意,以及要选的知识点范围;②审主体,明确要选的主体是谁;③审材料,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一步明确题意、主体、范围。⑵对照题肢: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逐个对照题肢,寻找题肢与题干一致的的选项。⑶排除:凡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选项就排除,即第一次排除。如果通过第一排除后,只剩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则为应选选项。如果剩2个以上的选项,则要进入第二次排除,即择优。⑷择优:在第一次排除后,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择优录取”,将其中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意、范围、主体) 的选项选出来作为应选选项。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为例,进一步阐释上述解答选择题的类别、思路和方法。例1:(200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6题)在同一市场中,等离子电视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极射线管电视机这类普通商品的售价要高,这是因为A.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个别劳动时间C.高档商品的使用价值比较大D.高档商品的使用功能比较完善【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式、单一式的单项选择题。通过审题,从设问中可以看出,本题要回答的是经济常识中关于商品价值量的相关知识。本题要求的是正确观点,主体是指商品,指向的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由此联想相关知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据此判断,B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能选。C、D项的指向与题意不符。因此B、C、D项均应排除,故正确选项为A。【答案】A例2:(200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1题)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献款物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感动国人,是因为他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 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 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式、组合式的单项选择题。审题得知,本题要考查的是哲学常识中关于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主体是丛飞捐资助学和助残的动人事迹。根据材料联想起价值观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可见题中的②、④的观点是错误的,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据此判断,在A、C、D中有②、④项的,应排除,唯有B选项中没有②、④项,故B为正确选项。【答案】B例3:(200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25题)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回答24~25题。24.在获取这20瓶汽水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包括①商品流通 ②易货交易 ③货币支付 ④货币借贷 ⑤非现金结算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解析】这是一组以背景材料为大题干的拖带式单项选择题。而本题是一道以背景材料为前提的组合式单选题。从审题可知,本题的背景材料是一个虚拟的商品交换过程,据此来考查考生对商品流通、易货交易、货币支付、货币借贷、非现金结算等概念的理解,考核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据此判断,用10元现金购买汽水,是用货币充当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应选①。在交换中,购买者支付货币购买商品,应选③。拿空瓶换汽水,属于物物交换,是易货交易,应选②。④⑤与题意无关。不选。由此排查,唯有A项中没有④⑤,故选A。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易货交易、货币支付、非现金结算这几个概念的提法与教材提法不完全一致,但这些提法又是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常用术语,这要求我们把教材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灵活变通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答案】A25.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是一道以背景材料为前提的组合式单选题。由审题可知,本题的题意是“获得正确答案”,结合背景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哲学常识中“正确认识”形成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获得“正确答案”即形成正确认识,而人们要形成正确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还要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理性认识的创造性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是形成正确认识的保证,故应选①③。形象思维的随机性和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是对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某些方面特征的描述,与题意无关。故不选②④。【答案】B例4:(2005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8~29题)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28~29题。28.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解析】这是一组以名画为背景材料的拖带式单项选择题。而本题是一道以背景材料为前提的单一式单选题。从审题可知,本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常识中“矛盾”的理解与运用。由此判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即“一只逼真的烟斗”与“这不是一只烟斗”之间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关系。据此判断,B、C、D项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值得注意的是,本题所描述的不是哲学中的“矛盾”的关系,而是指的语言逻辑学中的“矛盾”关系,因此哲学中的“矛盾”与逻辑学中的“矛盾”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答案】A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达两者关系的有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统一 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 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本题是一道以背景材料为前提的组合式单选题。从审题可知,本题结合背景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哲学常识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主体指“艺术作品”,由此联想相关知识,艺术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必须依赖原型,但不是要求人们去追求逼真的原型。然而,人们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审美情趣,可以创造美。由此判断,①④是错误的,应舍弃;②③是正确的。由此排查,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例5:(200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4~35题)表2是我国我国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简要过程。读表2,回答34~35题。表22005年9月2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5年9月27日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2005年10月27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工资、薪金所得的减除费用标准由原来的800元调整到1600元。2005年12月19日 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国务院制定《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的决定》。34.在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过程中,我国国家机构遵循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①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依法治国原则 ④司法公正原则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这是一组以图表为背景材料的拖带式单项选择题。本题是一道以图表材料为前提的组合式单选题。通过审题,从设问中得知本题的题意是讲“我国国家机构遵循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知识范围属于“政治常识•国家制度”专题的内容。主体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由此联想相关知识点,然后将其知识点回归到图表材料中,寻找的与其相对应的信息。最后对照选项,凡与其相符的,则是应选的,反之则应舍弃。据此判断,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过程中,国务院将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根据新修订好的个人所得税法制定修改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这体现的是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故选①。上述国家机关慎重行事,反复讨论研究,举办听证会等举措,其目的是使税法更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好、落实好、保护好人民的利益,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故选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经委、法工委举行听证会,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税法,体现了立法机关依法立法,国务院根据税法修改实施条例,体现了依法行政,故选③。④与题意无关。【答案】A35.从我国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过程可以看出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立法权 ②国务院行使了最高国家行政权 ③国务院是国家权利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解析】本题是一道以图表材料为背景的组合式单选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得知本题的题意是讲“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知识范围属于“政治常识•国家制度”专题的内容。主体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由此联想相关知识点,然后将其知识点回归到图表材料中,寻找与其相对应的信息。最后对照选项,凡与其相符的,则是应选的,反之则应舍弃。从图表材料中得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个税法”,国务院讨论通过修正案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以及根据“个税法”制定实施条例,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立法权,国务院行使了最高国家行政权。据此判断,③是错误的,而④也是错误的,因为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而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因此③④应舍弃。①②完全符合题意,应入选。【答案】B例6:(2006年全国文综Ⅱ卷第27题)图4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A.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B.物质消费将让位于精神消费C.享受资料消费的重要性降低D.消费支出与收入同比增长【解析】这是一道以图表材料为题干的单一式单选题。本题的解题思路:读懂图表和题肢→明确题意→联想相关知识→对照题肢→排除→确定应选选项。从图表材料可知,自1990年到2004年间,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医疗教育等服务,居住交通通讯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这直接体现了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居民生活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因此图表鲜明地反映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据此判断,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唯有A项与题意一致。【答案】A三、注意事项:1、要正确解答选择题,关键是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特别要搞清楚易错易混的知识,要学会提取和解读信息,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要提高解答选择题的准确率和速度,必须掌握解题方法。从审题干和审材料中要抓住解题的切入口。并按相应的解题思路来正确选择。3、凡以材料、图画、图表等为背景材料的题干,在读题时,不要放走一个“字”,特别是要看清楚“标题”和“注示”,并且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句。4、在解答拖带式选择题时,读题过程中,一定要把题前的背景材料和该题的题干结合起来进行审题,形成大前提(题前的背景材料)→小前提(该题题干要求)→结论(即判断)的”三段式”的解题套路。5、从解题的心理品质上看,解答选择题要求审题要慢,判断要果断。换句话说,就是“审题慢一点,判断要快一点”。解答选择题切忌判断无主见,优柔寡断。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解题方法一、非选择题的分类:非选择题的分类多种多样,似乎是“一团麻”。我们从各种分类方法的对比中,抽出其中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一种作为分类的标准。这就是从题目设问的指向性、规定性入手,把非选择题分为四类:1、是什么类:近三年来,主要是通过表格、图示、材料来考查。通常是“分析上述材料(或表格、图示、图画等)反映的经济现象(或经济信息、问题等)。2、为什么类:是对“为什么”的回答。凡在设问中出现了“原因”、“理由”、“说明”、“阐明”、“阐释”、“分析”、“必要性”、“重要意义”之类用语,都属于“为什么”类的试题。3、怎么样类:是对“怎么样”型问题的回答,即要求“怎样做、怎么办、措施、建议” 等。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限制性,另一种是开放性。而高考一般会采取限制性设问,即根据材料来寻找。因而对这种设问应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即材料是寻找措施的唯一来源,切忌闭门造车,从头脑中背答案。4、体现类:是对“体现什么观点(或原理等)”的回答。这类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是怎样体现×××(原理、观点),二是“体现了哪些×××(原理、观点)”。 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是原理必须与背景材料中相关信息挂钩。不同的是,“怎样体现”类,答题时要求先阐述原理,然后分析材料。“体现哪些类”则是先叙述材料,然后指出或阐述原理。二、解题的一般思路:1、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解答非选择题的一般思路的图示如下:2、审题要求:⑴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⑵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⑶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3、答题要求:⑴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⑵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⑶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下面,以近几年文综政治试题为例,进一步阐释上述解答非选择题的类别、方法和思路:例8、(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8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北方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57亿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质,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漫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⑴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解析】本问是一道“怎么办”类的问答题。考查宏观调控的知识,要求是经济手段。回答该问应从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加强技术推广和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注意发挥的政府的引导作用。【答案】①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②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期灌溉方式;③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⑵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解析】本问也是一道“怎么办”类的问答题。考查三大产业的知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大产业之间要合理分配,保证农业用水,企业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水意识。【答案】①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②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③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⑶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12分)【解析】本小题的前一问是一道“为什么”类的问答题。后一问是一道“怎样做”类的问答题。考查国家职能方面的知识。政府的做法是其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决定的,体现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答案】①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②农民遇上严重旱灾,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③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①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②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⑷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8分)【解析】本小题是一道“是什么”类的问答题,考查的知识应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政府的做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等。【答案】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三、注意事项:1、“是什么”类的简答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的出现。在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八字方针”,即“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中的“前”是图表标题,它是图表的灵魂和中心;“后”是图表下的“注”,它是图表的补充、暗示和转折点。左顾右盼即运用对比的动态观点分析图表中的信息,要求既要“横向”看,又要“纵向看”。总之,在瞻前顾后中抓住题意或中心,在左顾右盼中提取信息,发现规律,将图表语言转化为材料语言。最后画龙点睛地作出结论。这就是解答“是什么”类题目的诀窍。2、解答“为什么”类的试题。一要学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回答“理论原因”即回归教材,在教材中找到知识原型。另一方面要回答出“实践意义”即回答出这样做的意义和作用;二要学会内外两个角度全面分析其原因、意义、作用等。三要理清对“意义”、“影响”型问题等题的思路和逻辑关系。一般地说应该遵循“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经济到政治”的答案组织思路。3、组织答案要点要科学使用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要根据审题的要求和题目本身的逻辑关系,科学地配置三种语言,组织成多个答案要点。值得一提的是,高考试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极强的实践性,且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如“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关注民生问题”等等,在组织答案过程中也应根据题目要求而涉及。4、解答高考题要体现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要体现发散性思维能力,在答题过程中做到“要点多写几条,废话要少写一点”。二要体现良好的心态,答题过程中,应坚持“慢审题,快答题”,应牢记“有话慢慢说,有话好好说”。切忌脱离课本知识就事论事,切忌脱离背景材料,泛泛而谈。5、解答高考题要讲究答题规范。高考评卷的主流是“踩点给分”,因此答题时,一定要要点化,段落化,注意保持卷面整洁,给评卷教师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为此,要求考生在审题后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写一个提示性答题提纲,再按此提纲逐点展开,写出答案要点。6、要正确解答非选择题必须三个条件,一是坚实的基础知识,二是掌握一定量的时政知识,三是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解题有法,解无定法”,我们在解答某一个具体的高考题时,应在遵循解题一般思路的前提下,抓住解答该题的特点,组织好解答该题的要点。

140 评论(15)

Sundy那抹阳光

视频不好找啊。。。1 看设问 2 看材料 注意关键词 句 3 确定理论依据 4 结合材料 按步骤整理答案 材料题目 要材料+分析 最好是一条一条的 标上号 最后 在根据现实稍微谈一下谈谈就行了我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给你两个链接你再看看 希望对你有帮助

27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