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0

路人乙1987
首页 > 武汉中专 > 黄石职业中专学校官网单招试卷语文答案七年级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rita阿菜

已采纳
【2017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37分) 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憧憬(jǐn) 雕镂(lòu) 磅礴(bàng) 执拗(niù) B酝酿(liàng) 倔强(jué) 撷取(xié) 静谧(mì) C称职(chèn) 干涸(gù) 邂逅(hòu) 自诩(yǔ) D跻身 (jī) 恣情(zì) 和煦(xù) 发绺(liǔ)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B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C每群大约一、二十只,不知叫什么名的鸟,转了几圈,就匆匆飞走了。 D我们学校种了很多花,有迎春、月季、桂花、梅花……等,花开不断。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小区保安的盘问,作案后的小偷义愤填膺,反应相当激烈,然而,在铁证面前不得不束手就擒。 B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 虽然在争创文明城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长远的眼光看,我们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D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情报监听的内幕,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中国梦能不能实现,关键在于青少年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建设祖国的本领。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违法犯法。 D 大型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全国的原因,是人们对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造成的。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七颗钻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本文是一篇童话,想像丰富,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B《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作家。本文主要写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小事,表现了童年的乐趣。 C《夏》作者梁衡,当代作家。本文主要描绘了夏天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突出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D《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篇散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行文的。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用正楷字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诚信是什么?zhì气未脱的孩子说,诚信是拉过勾儿就永不反huǐ;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不能透支的nuò言;两鬓苍苍的老人老人说,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qì约。 默写(每空1 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11分)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万籁此俱寂,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八则》) (6)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7)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8)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9)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8)《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写丰收在望的句子是: , 。 名著阅读(7分) 这样他俩又开始往前走,漫无目标地胡乱走——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往前走,不断地往前走。不久,希望又开始复苏——它没有什么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希望的源泉还没有因时间和失败而消失时,它自然而然地要复苏。 过了一会工夫,汤姆把蓓姬的蜡烛拿来吹灭,这种节约意味深长,言辞是多余的,不用多解释,蓓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她的希望又破灭了。她知道汤姆口袋里还有一根整蜡烛和几个蜡烛头——但他必须节约着用…… (1)以上这段文字节选自 (国籍)的 (人名)写的名著 (3分)。 (2)对汤姆,你最欣赏什么?请结合《洞中历险》这个情节,联系自己的实际讲讲理由。(4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7分)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分别描绘了池水和植物的什么特点。(4分) 答: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4题(16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节选自《苻子》)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④濡(rú):沾湿。⑤逾:“愈”,更加。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日流影移( ) (2)及月流影移( ) (3)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 (4)复徙衽以从阴(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 B 而徙衽以从阴 徐喷以烟 C 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1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共13分) 红 书 包 秦文君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一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骄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改动) [注]①打烊(yáng):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 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3分) 答: 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捂着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凑近着 捂着眼 退远点 C凑近着 退远点 捂着眼 D退远点 捂着眼 凑近着 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3分) →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 →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答: (四)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4分) 刀 爱 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4分) 儿时: 长大了: 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好在哪里。(3分) 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4分) 三、作文(共60+3分) 请以"难忘那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书写工整规范。 参考答案 1—5题:D B A C D 6、稚 悔 诺 契 7、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与明月 谁道人生无再少 但余钟磬音 思而不学则殆 便引诗情到碧霄 千里共婵娟 盈盈一水间 乾坤日夜浮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8、(1)美国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 (2)例: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学习汤姆这样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对即可)(结合情节1分 说出理由2分 结合实际1分) 9、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对即可) ( 4分) 10、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对即可) (3分) 11、(1)流:移动 (2)及:到,等到 (3)反:同“返” (4)复:又,再 12、D 13、①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③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14、“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1分) 道理: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不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意对即可)(2分)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15、(1)红书包很美 (2)有了红书包,我就很快乐 (3)大字却认为红书包漂亮 (4)别人有了,我也要有。(共3分,答对3点即可) 16、C(3分) 17、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 ; 磨父母买红书包 ; 珍藏红书包,获得教益(3分) 18、(1)人都应追求美好的东西 (2)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3)追求美但不一定要得到它(能答出两点即可)(4分) 19、儿时:疑惑(不理解)(2分) 长大了:震撼(理解)(2分) 20、(1)“虔诚”是恭敬而有诚意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梨农们砍树时的细致、用心(认真)(1分),表达了梨农们对梨树深深的爱及期望。(1分) 2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枣树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树无怨无悔地承受(迎接、接受)刀的考验的场景。(2分) 22、刀爱有两层含义:①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2分)②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时我们要克服自身滋长的骄狂傲慢。用生活的砥砺,结出人生的硕果。(2分)(意对即可)

黄石职业中专学校官网单招试卷语文答案七年级

351 评论(10)

雨中之苇

矾一中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答题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一、 抄写题(4分)1、请把下面的词语抄写在田字格里。注意端正、美观。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主动实践 大胆探究二、语言积累和运用(28分)2、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2分) A、痴笑(zhī) 诱惑(yòu) 迂回(yú) 凝视(níng)B、绽开(dìng) 伶仃(dīng) 怡然(taí) 堕落(duò)C、点缀(zhuì) 嬉戏(xī) 未泯(mǐn) 奢侈(shē)D、呵责(kē) 蓑笠(suō) 嘹亮(liáo)和面(hé)3、选出书写正确的一项( D )(2分)A、头晕目眩 小心冀冀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B、昂然挺立 肃然起敬 花枝召展 猝然长逝C、举世无双 多愁善感 多恣多彩 德高忘重 D、任重道远 庞然大物 玲珑剔透 抖擞精神4、下列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B )(2分) A、你像有什么心事,能说出来听听吗?或许我可以帮助你。 B、塞内加尔队,这是一批驰骋在绿茵场上的黑马。 C、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D、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5、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我今天花了半天时间都没有把手抄报办好,真是碌碌无为。B老师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还在我的耳边回响。C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愈回味无穷。D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6、选出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 A )(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温故/而知新。C、昂/首观之。 D枯藤/老树/昏鸦7、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仿照例句,展开联想,给它一个精彩的解释。(2分)例句: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友情,你是一 。8、观察下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你得到的启示。(4分) 人 ---→ 从 ---→ 众 森 ---→ 林 ---→ 木 _9、按课文原文填空:(12分)①、老骥伏枥, ,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②、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为政》) ④、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⑤、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蓠间肥硕的瓜果 。(何其芳《秋天》)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 ,花里带着甜味儿。(朱自清《春》)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10、选文出自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______________的《 》。(2分)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 D )(2分)A、白居易《忆江南》 B、王之涣《凉州词》C、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D、南宋志南和尚《绝句》12、请给这段文字取一个标题: <<春风图>> (2分)13、“酝酿”的原意是造酒,这个词语还经常用来比喻事情的准备过程,本文中指的是什么?(2分) _1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在文中用“﹏﹏﹏”划出一句,并分析其作用(4分) _15、你觉得语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二)弯弯的月亮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 “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老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了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的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16、第5段画线句子中“仍”和“喊”这两个词,表现了星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2分)__ _ 17、星子当了老师后,又提出“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问题,其目的是什么?(2分) 18、隔了多年,同学们对“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问题却惊人的一致,反映出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2分) 19、面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星子的老师与星子老师的态度不问,你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3分) 20、星子老师说弯弯的月亮像“弓”,像“豆角”。你认为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请写出两个。(2分) 像 像 21、文章没有结尾,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补写出结尾,不超出100字,(4分)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2、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2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读了上面文段,请你谈谈懂得了哪些学习方法或者哪些修身做人的道理?(各写出一点) (4分) 五、作文(30分)同学们,读了《弯弯的月亮》这篇短文,你有何感想呢?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星子这样的好老师呢?请以《读<弯弯的月亮>有感》或《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书写工整,写出真实感受,500字左右。

132 评论(14)

芳儿beauty

七年级(上)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你拿到试卷后,请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然后答卷。一、 积累与运用(18分)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在对应的田字格内写汉字。(4分)( ) ( ) ( ) ( )称职 栖息 玷污 枯涸 zhù níng qì mì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是( )(1分)A、明察秋豪 “豪”读háo 意思是: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B、怡然自得 “怡”读yì 意思是:安适、愉快C、可望不可及 “及”读jì 意思是:靠近、接触D、苦心孤诣 “诣”读yì 意思是:(学业、技术)所达到的程度3、下面语句都有语病,请在原文上修改。(4分)①、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很快有了进步。②、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③、新学期,老师采纳并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④、能否推进读书活动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4、请根据同学的文学常识卡片,把下列作家和作品序号对应填在表格内。(3分)作家:①朱自清 ②鲁迅 ③郭沫若 ④老舍 ⑤安徒生 ⑥泰戈尔作品:①《金色花》 ②《济南的冬天》 ③《皇帝的新装》④《风筝》 ⑤《春》 ⑥《天上的街市》5、请根据语言环境或提示,填写出相应的课文原句。(6分)①、晏殊《浣溪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②、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③、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静沙·秋思》)⑤、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古诗词鉴赏。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题。(6分)观 沧 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胜至哉,歌以咏志。1、“以观沧海”的“观”字在全诗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1分)2、诗人东临碣石,观看到了哪些景物?(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以大海自比,托物言志。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最能表达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下面A、B诗句都是写秋景,然而写出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诵读时的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请你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风格

123 评论(10)

臭豆腐精

一、 积累与运用(36分)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在对应的田字格内写汉字。(8分)( ) ( ) ( ) ( )称职 栖息 玷污 枯涸 zhù níng qì mì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是( )(4分)A、明察秋豪 “豪”读háo 意思是: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B、怡然自得 “怡”读yì 意思是:安适、愉快C、可望不可及 “及”读jì 意思是:靠近、接触D、苦心孤诣 “诣”读yì 意思是:(学业、技术)所达到的程度3、下面语句都有语病,请在原文上修改。(8分)①、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很快有了进步。②、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③、新学期,老师采纳并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④、能否推进读书活动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4、请根据语言环境或提示,填写出相应的课文原句。(16分)①、晏殊《浣溪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②、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③、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静沙·秋思》)⑤、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古诗词鉴赏。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题。(16分)观 沧 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胜至哉,歌以咏志。1、“以观沧海”的“观”字在全诗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2、诗人东临碣石,观看到了哪些景物?(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以大海自比,托物言志。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最能表达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下面A、B诗句都是写秋景,然而写出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诵读时的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请你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0题。20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以:以钱覆其口  以我酌油知之 C、去: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D、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卖油释担而立(放下)     B、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C、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D、尔安敢轻吾射(轻视)3、下列有关学方面的警示不在上文三个语段内容中的一项是(   ) A、知错就改 B、勤学苦练 C、谦虚好学   D、熟能生巧 四、病文修改(26分)27、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进行修改。要求:⑴所有的修改一律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修改;⑵文中有多个错别字,请改其中两个(如果多改,按前两个计分);(10分)⑶文中有三处病句,请修改;(8分)⑷文中标点符号有两处明显错误,请修改。(8分)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已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此,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据说最高的境界是无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样是不读人间之书的,这里姑且不论。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博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向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回忆他的童年时所说的这句话,非常帖切地表达了读书欲初潮来临的心情。一个人在早年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来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预示了他极高的精神素质。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记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的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一切专业书籍也例入此类,因为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27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