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rongdong
huazhiqingci
杜甫诗三首•综合能力测试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 ) 眦( ) 簪( ) 逾( )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2.________,浑欲不胜簪。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 ) 决眦(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解释下列词语。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 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1.解释下列词语。(1)妻子:(2)纵酒: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dài zì zān yú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夹(jiā)岸 舍(shě)船 豁(huò)然开朗 屋舍(shè)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种(zhòng)作 衣着(zhuó) 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咸(xián)来 邑(yì)人 语(yù)云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缘溪行: 沿着,顺着 夹岸: 两岸夹,在两旁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桑竹之属:类。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怡然自乐:欢乐愉快的样子。 欣然规往:计划。三、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表条件关系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三、 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志】处处志之:做记号 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及】及郡下:到了 由表及里:到达【遂】遂迷: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乃】乃不知有汉: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其】欲穷其林:这,那 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代渔人四、 翻译句子1.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五、 理解默写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六、问题理解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设计[ 2005-9-20 17:39:00 | By: zyj1112 ] 22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蕃( ) 淤泥( ) 濯清涟( ) 亵( )鲜有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爱者甚蕃( ) (4)濯清涟而不妖( )(5)亭亭净植 ( ) (6)宜乎众矣 ( )(7)无案牍之劳形( ) (8)无丝竹之乱耳(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5、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6、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2)何陋之有?(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7、根据课文默写(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3)可以 , 。无丝竹之乱耳, 。(4)菊之爱,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爱莲说》选自《 》作者 , 代哲学家。(2)《陋室铭》作者是 朝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的。(3)“说”“铭”是古代一种文体,请你再举出二例与之相类似的文体。二、教材探究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A: B: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9、用原文语句回答(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三、读写链接作者在《短文两篇》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还要写出你喜爱的原因《陋室铭》《爱莲说》练习答案[ 2005-9-20 17:57:00 | By: zyj1112 ] 22、短文两篇一、1、xīn tái rú dú shǔ fán yū zhuó xiè xiǎn2、D3、(1)这(2)没有学问的人(3)多(4)洗涤(5)立(6)应当(7)使……劳累(8)奏乐的声音4、A5、D6、(1)B(2)D7、略8、(1)《周元公集》、周敦颐、宋(2)唐、刘禹锡、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用韵(3)表、记二、1、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2、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惟吾德馨(4)何陋之有4、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5、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7、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8、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9、(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中通外直(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11、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h12、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13、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自high患者
学情分析指的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的分析。班级情况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改进措施1、 多关注优等生,让他们一定要保持稳定。多鼓励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他们与优等生逐一雌雄。多帮助下游生!努力使两极分化最小化!2、一如既往抓学风。要做到勤说(每天每时常提醒)、勤问(每天能够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勤查(每天检查各科作业的完成情况),加大管理力度,让学生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阐明各校之间竞争的严峻形势,让学生有忧患意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 多与各科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接受科任老师的建议。多与家长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学习,使其进步。5、 继续进行“一帮一”互助学习帮教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共同取得进步。
优质武汉中专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