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8

happybaozi
首页 > 税务师 > 宁远税务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左家庄与特8

已采纳

西汉时: 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其次为左、右、前、后将军,还有各种名目的杂号将军,如轻车将军、材官将军等; 将军的府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将军所领的军队分为若干部置校尉;部下分曲,置军候;曲下分屯,置屯长。参考文献: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宁远税务师

172 评论(13)

jarvinia奈奈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202 评论(8)

达宝利姜广丛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 :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上: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议郎武散官:昭武校尉勋:骁骑尉正六品下: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承议郎武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从六品下: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文散官:通直郎武散官:振威副尉正七品上: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文散官:朝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勋:云骑尉正七品下: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文散官:宣德郎武散官:致果副尉从七品上: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文散官:朝散郎武散官:翊麾校尉勋:武骑尉从七品下: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文散官:宣义郎武散官:翊麾副尉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从八品上: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御侮副尉正九品上: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儒林郎武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登仕郎武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陪戎副尉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103 评论(12)

catcat654321

三国时武将官职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96 评论(8)

小丸子新

个人觉得会计培训班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参加的。会计培训班是一个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入门,是以中小型企业的日常业务为主,学习如何处理业务、怎样填写会计凭证、怎样记帐,手工帐、电脑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真账实操流程,以及办理各项税务的操作流程,老师手把手一对一辅导小伙伴填写记账凭证,出具财务报表。

219 评论(12)

Sundy那抹阳光

第一章 概述河北商贸学校是隶属于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53年,至今已历半个多世纪,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是河北省最大的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之一。1953年学校初建时,规划设计为南北两院,其中北院在合作路东口附近,占地30余亩,为家属宿舍区;南院在现校址,占地近百亩,为教学区。1954年部分校舍竣工并开始招生,1955年全部竣工。当时学校办学规模为800人,主要承担河北省供销和商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从1955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随着国合商业的几分几合,学校曾数度更名,曾先后称“河北省商业技术干部学校”、“河北省财贸技术干部学校”、“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石家庄干部学校”等,共培训了供销和商业系统财会、计统、物价、棉检、畜产、农产品收购、兽医卫生、日用百货、农机、五金器材、仓储等专业在职干部职工近2万人,为我省的供销和商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根据国合商业的发展需要,省政府从学校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河北省商业学校,当前的河北经贸大学就是在原河北省商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1965年学校停办,“文革”期间,该校教学仪器、家具设备、图书资料等均被转让,散失一空。其中北院家属区被翻建为省直宿舍,南院校舍被部分省直单位占用。这是学校发展的低潮期。1978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该校正式复校,定名为“河北供销学校”,暂定办学规模为800人。同年10月,该校向社会招收高考中专生80人。1979年,学校恢复干部培训。1983年7月,经省编委批准,成立了“河北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与河北供销学校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93年2月,经省供销社批准,成立了“河北省供销合作联合社教育培训中心”,后又成立了“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校”,与教育培训中心合二为一,由学校代管,承担系统内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任务和社会办学。2000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河北商贸学校”。该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和探索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建校55年来,共培养各级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4万余名,对系统内外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上万人次。当前,该校的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成为了业务骨干,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该校办学实力雄厚,拥有三栋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语音室、阶梯教室、大型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塑胶跑道运动场、校园网等教学和教辅设施以及学生公寓、食堂、浴室、卫生所、洗衣房、校园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总计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当前,已经将60多个教室改造成为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教职工190人,转兼职教师11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90%以上,有5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统计师、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力量。大批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和河北省职教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另外,该校的部分专业聘用了外籍教师执教,办学逐步向国际化迈进。该校坚持“德育教育+理论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以培养学生成才和执业为目标,不断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当前,办学层次实现多样化,高、初中兼收,中、高职并举,多渠道联合办学,广泛开展订单式教育。当前,全日制在校生以及联合办学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6000人,本部有80多个教学班,共开设会计电算化、电子电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商务英语、酒店管理、数控技术、机场外事等专业。成人教育及短期培训在籍学员3000余人。该校先后被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北省教学质量优秀学校”;连年被省直工委评为“省直文明单位”。连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殊荣,在“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供销(商贸)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均获优异成绩。该校的办学成绩曾多次在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河北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过报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第二章 创建我河北商贸学校的前身是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它的建立与发展可追溯到1950年3月在保定市成立的河北省供销合作事业委员会干部训练班。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从建国初期就非常重视本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在物资、师资还都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刚刚解放的保定古城利用战争期间被毁损的破庙,经过简单的修整就办起了训练班,主要任务是培训基层领导干部、专业干部和师资队伍。担任首期训练班主任的是刘兆祥同志。我当时,训练班的条件十分艰苦,以旧庙做课堂,住宿则借住当地的民房,没有凳子就坐砖头,没有课桌就用两膝代替。训练班发扬我党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进行培训,先后共开办六期训练班,总计培训500余人,培养造就了一批政治上强、有文化、懂专业的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骨干力量。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大发展的时期,购销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当时以农村经济区域中心集镇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各自然村设代购代销点。供销社业务的大发展,也带动了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队伍迅速扩大。河北省供销社系统干部职工在短短几年便由几万人发展到十几万人,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而训练班已经满足不了供销合作社工作发展的需要,于是,1952年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投资十几亿(旧人民币),在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了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第一所干部学校,当年9月正式开学。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县供销社的正副主任。校长由省供销社主任兼任。第一任副校长王宁远,以后历任副校长分别是鲁林、黄志强、潘敬之和张聚珠。我1953年,在石家庄(现校址)投资七十亿元(旧人民币)征地100亩,筹建河北省供销社石家庄干部学校,1954年部分竣工投入使用,1955年全部竣工,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当时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省级干部学校中规模最大、建筑质量最好的学校。石家庄干部学校是在四个地区供销社干部训练班或干校基础上成立的,它们是:石家庄地区供销社干部训练班、衡水地区供销社干部训练班、唐山地区供销社干部训练班和张家口地区供销社干部学校。后来,邢台地区供销社干部学校也合并到了石家庄干部学校。省供销社为了区分两所干部学校,分别定名为“河北省供销社保定干部学校”和“河北省供销社石家庄干部学校”。我保定干部学校于1956年迁到石家庄的裕华路,并更名为“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第一干部学校”,石家庄干校则相应更名为“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第二干部学校”。1960年,两校合并,校址在现址,称“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它就是河北商贸学校的前身。 我一、学校机构设置和师资我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合并组建后,教职工由原来的50多名发展到130多名。后来,又根据教学和工作的需要,对教职工队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职工队伍保持在八九十人左右,其中的半数为专职教师,其余的是行政干部和工勤人员,且二者人数大体相当。我学校设党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省供销社对学校行使行政领导权,校党委归当地党委领导,即由石家庄地委机关直属党委领导,后归石家庄市委机关党委领导。第一任党委书记兼校长黄志强,副校长孙志芳、王克东。第二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刘晓健,副校长李学俊、邢长明。1965年,省供销社任命王福和为党委书记、副校长。我学校当时的机构包括:校长办公室,除负责学校的综合管理外,还代行教学管理职能;党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宣传、人事、党务工作;行政科,负责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学校的教学机构包括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专业课教研室和普通课教研室。开设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有:财会、统计、棉花检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商品仓储等。普通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门文化课。我二、基础建设与办学规模我学校创建后,非常重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建立了棉花加工检验、食品卫生检验、畜产品、日用百货商品、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投资数万元建立了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5万余册,阅览室订阅了全国及各地方主要报刊上百种。当时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能力能够满足1200名学员同时来校学习。我三、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我学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任务很重,而后勤人员虽然较少,但工作效率很高。当时没有临时工,一般情况下一名炊事人员要负担90-150人用餐;一名收发员二十四小时坚守岗位,负责信件收发、打铃和门卫工作;一名工人既是电工、木工,又负责采购;一名锅炉工要保证一千多名学员从早六点到晚十点的开水供应;学校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一辆马车,保证学员吃粮吃菜。学校伙食实行民主管理。 我一、培训对象及教学我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基层供销社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基层社主任,支部书记,财会、统计、棉花检验等技术人员以及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时间一般为半年,学习结束后回原单位工作。我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干校开办了长期培训班,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学员毕业后相当于中专水平,培训对象主要是工作三年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业务骨干。学员大部分来自基层,都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缺乏理论基础,通过长期的理论培训,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工作水平的提高。学员毕业后,都回原单位继续工作,为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1978年学校恢复以后的一次普遍调查了解,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先期毕业的大部分学员已成为河北省供销社系统的中坚力量。从1958年开始,学校还开设了军队专业干部培训班。学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很快便可以胜任供销合作社的基层领导或专业技术工作。我二、加强师资力量我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创建伊始,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系统内不同岗位调入的,对学校工作都是外行。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采取了三项措施加强师资力量:一是选派教学人员到各类学校进修,或者在没有授课任务时到供销合作社进行调查研究、顶岗锻炼,以充实和丰富实践技能;二是组织干部职工到全国供销社系统其他干部学校学习,相互交流办学经验;三是参加省供销社召开的各种专业会议,以会代训。通过以上途径,大大提高了教学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三、严格管理我学校认真按办学规律组织教学,一是严把教师素质关。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办学好坏,经过长期的筛选、培养,逐步建设了一支既有深厚文化基础和丰富专业知识,又有较强传授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严把学员入学质量关。学员质量是教育的基础,为严把质量关,学员入学时,除了考察思想、履历等基本条件外,还要经过严格的文化课考试,只有合格者才可入学;三是重视学校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供销干校成立十年来,通过严格的程序共选拔任用了30余名中层干部,后来这其中的很多人都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四是强化学员管理。学校挑选政治好、素质高、懂教学、会管理的人员担任班主任和管理干事。他们和学员学习生活都在一起,及时准确把握学员的思想状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我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党委办公室为依托,吸收各班主任(兼支部书记),形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主要抓学员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实行校长每周听取班主任工作汇报制度,对推进教育教学和学员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校十年办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受到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数次表扬,原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主任潘复生曾亲临学校考察工作。我第五章 学校停办我1965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同意北京军区某高炮师在石家庄选驻地。该高炮师选中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地址后,省委决定学校停办,省供销社通知学校无条件向外搬迁。高炮师驻进学校半年后又转向外地,将房产归还学校。在这段时间内,学校已停止招收学员,等待外迁。我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省供销社通知学校由副校长王福和带队,组织部分教职工赴隆尧开展抗震救灾工作。1966年4月,抗震救灾结束后,省供销社又通知由王福和带队组织部分教职工到唐山市参加城市“四清”工作。1967年1月,除少数人留在唐山外,大部分教工返回学校。我1969年1月,原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等单位人员到平山中学、温塘疗养院参加省直学习班。1969年10月,学校职工到大曹庄农场“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进行“斗、批、改”。1969年12月,部分教工被“五七干校”抽调参加沧州地区农村“斗、批、改”,1970年9月返回“五七干校”。1971年,“五七干校”学员被下放到曲周县农村劳动,安家落户。至1971年11月,学校教职工全部被分配安置了其他工作,学校校舍、财产等移交给省政府办公厅,至此,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的一个历史阶段结束了。

16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