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大侠
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人物,给后人留下难以定论的遗产。毫无疑问,赫德是一个外国人,而且又处于中外不对等的博弈关系中。到底是该从赫德的个人目标和行动中确立判断的标准, 还是从中外关系的大势中推演赫德的行为价值,的确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难题。一百年来,围绕赫德的评价呈针锋相对的两极——中国人认为他是“最险恶最阴险的敌人”,教科书上给他下了“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定义;西方的汉学家们则不乏溢美之词,说他是“中国坚定不渝的朋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沟通中国和西方观点的桥梁”……不管用这些概念化的词汇给他打上多少标签,作为一个几乎参与了晚清历史所有重大事件的英国人,赫德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一个比较稳妥的看法是:赫德控制中国海关,有损中国主权。他本人是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实践者,这一点毫无疑义。而另一方面,赫德却以客卿的身份,尽量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对内主张改革,对外多次表达对中国立场的支持, 又是值得肯定的。但后一点显然属于大是大非之下的次要层面。因为这些意见的表达多半是在无损英国重大利益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赫德的言行, 还可以从中国在19世纪后期需要以何种姿态对待内政和外交的角度看待。中国需要改革, 赫德先后向清政府提出10个改革方案,并在自己的衙门权限内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中国需要抗敌,赫德也曾鼓舞中国抗敌。中法战争期间,他对于法国的侵略表示强烈愤慨。他写信给金登干, 批评法国人的行为是“ 一连串恶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杀”! 他希望“ 老天将给他们报应” , 并义正严词地说,“ 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佬,我也是要打的” 。因此,中法战争期间,赫德是一个主战派,他曾对总理衙门的大臣们说:“如果你们有把握能一致决心战斗到底,我劝你们打,因为正义是在你们这边,而法国劳师远征是必会疲惫的。”中国需要保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赫德也曾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主张。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事件, 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适的中外关系的重要性。他劝说列强在赔款问题上“接受中国所愿承担的赔偿”、“维护中国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维护其领土完整”,并在中英谈判中主张等中国整顿和完善了法律体系后“ 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若抛弃目的论看待赫德,其人之言行本身即已说明了一个特殊的人在一个特殊时代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与赫德同时代的英国军政人物对中国的悍然侵略,也可以反证赫德的历史地位;换言之,英国是使用了文武的两手,对付一个衰落的东方帝国。
朗姆薄荷儿
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亚马郡的波泰荡。
1853年赫德毕业于贝尔法斯特的英国女王高等学校。1854年,19岁的赫德来华,现在香港接受见习翻译培训,并至宁波任英国驻宁波领事馆翻译。1858年3月,赫德奉命来到广州,在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内任二等副翻译,并在广州、香港等地领事馆、海关相继任职。
1859年,赫德辞去广州领事馆的工作,任粤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起任代总税务司,1863年9月任上海海关税务司,同年11月升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时年28岁),开启了直接控制中国海关48年(1863—1911年)的历史。
可以说,近代中国海关的制度基础大多是赫德执政时代出台或干脆是赫德一手制订的,甚至其离职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一套西方的行政制度把5万余人的海关管理得井井有条,使这个机构维持廉洁高效运转,让海关成为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唯一一抹亮色。
近代中国海关是根据清政府与列强的系统不平等条约中关于关税和海关等问题的有关规定而设立,以征收关税、监管外贸为核心,兼办地方邮政,也曾包揽过海务、检疫、港务、气象、航标、引水、内外债、商标,甚至代办世博会、负责对外赔款的担保与偿付及清政府委派的外交事务等。
比如,1862年,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成立,经费来自海关税收,负责人也由海关总税务司推荐。1879年,赫德协助清帝国购买8艘军舰。这成为中国北洋海军的起源。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项条约,其赔款多由海关关税抵押担保,赫德也直接参与中国举借外债的活动。
应该说,中国近代海关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都有活动。史学界也已多次提出近代中国海关史亦可看作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是研究近代史各方面的资料宝库。
赫德担任总税务司后,海关内部创造性地制定了一些列规章制度。包括各类关税征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统计制度、审计制度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69年赫德主持制定的《大清国海关管理章程》。该章程主要涉及海关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人事培训、福利待遇、思想文化等方面,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海关人员遴选、升迁、学习汉语、关员申诉、创制精神、经费使用和管理、尊重各关主管人、海关案件就地解决和薪给问题。
例如,关税征管就详细的分为申报制度、验估制度、税则归类、估价制度等,进出口货物按章征税,施行关税法定制度,税务管理相关章程较为完备。
财务制度健全严密,按类别和用途严格区分公私开支,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淘汰了传统旧式清册。
统计制度首开贸易统计先河,分为季报、年报以及专项贸易报告等,贸易报告成为当时唯一可信的贸易统计数据。
审计制度堪称严密,有独立的稽查账目税务司,不仅检查内班,还巡视港口,并组织调查、听取申诉等。
人事管理上对岗位晋升、薪酬福利、考核奖惩、培训调动、退休抚恤等均有详细的规定。所有关员必须从基层做起,按年资通过遴选考试后按序晋升,一般不允许越级或破格提拔,不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或汉语语言不合格的将不被考虑。推行考试录用制度,在全球范围招录人才,无论何人介绍进海关,凡进必考且择优录用,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并录用后如无重大错漏,职位有保障。
此外,海关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给关员发放大量津补贴,包括加班费、住房补贴、教育津贴、生育补助等,甚至调动、病事假、培训、子女学费都有补助补贴。此外,还有职业年金制度,即职员只要干满一定年限,就能得到一笔相当于年薪的酬劳金。赫德给海关高级职员开出的薪酬非常高,最多的能拿到9000两的年薪,是其他国家同等职位的两倍。
1908年,74岁的赫德回国。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逝于英国南部白金汉郡的马洛。直到他死,他仍是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
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也给了赫德很高的职位和荣誉。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衔,成为清朝的正三品大员。1869年晋升布政使,官阶从二品。1889年,升为正一品。病逝后,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快乐皇帝
总的原因有二:
(1)时代背景下清政府和列强的需要。
(2)赫德的个人能力。
1、时代客观背景
大清晚期,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很多条约里面都有对列强的赔款约定。但是晚清政府国力已非常贫弱,没有现金白银赔付别人。
那怎么办?
列强想出了个法子,特别是英国人,有商业头脑,办法是这样的:你大清不是没有现金白银给我吗?但你有土地、有税收、有贸易等资产,可以带来现金流啊,你大清不是管不好吗,我来给你管。那何种资产现金流最好,对列强最有利,那当然是海关了,不但可以坐收过路费,还可以给各列强商人贸易便利。
海关赚了钱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还债,这部分叫做债赔款,另一部分扣除运营经费之后交给你大清,这部分叫做关余。
但这个管理海关的人必须是我们大英帝国的人,因为你们大清官员图洋图纳义乌,没能力管,我给你搞个职业经理人。你清政府总理衙门就负责发个任命文书,意思一下就行了。
这种背景下,执掌清朝海关的只能是外国人,这为赫德长期执掌海关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即是清政府的需要,更是列强的需要。
所以这个时候精通中国文化的罗伯特赫德就被大英帝国当作代理人给推了出来,成为第二任海关总税务司。
2、赫德的个人能力
罗伯特.赫德
赫德18岁毕业于英国女王大学,随即参加公务员考试,被英国外交部录用,成为体制内的人。19岁便被派往大英驻中国的领事馆,学习汉语并充当翻译。
问题出就出在这哥们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不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混时间。人家来中国学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诸如《易经》、《孟子》、《大学》、《中庸》等都能熟读。史料记载,他曾花3420文钱请老师来教课。甚至连《红楼梦》这种小说,人家都能融会贯通。//汗颜,以上书籍我做为华夏子孙都没真正弄懂。
赫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钻研,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有了深入洞察,这使他能在晚清官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特别是他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让清朝官员目瞪口呆,那感觉,就像你在路上碰到了大山兄弟。
以上是基本素养。但是想在外国当公务员,而且还要当半个世纪,仅有这些基本功是不够的,还需要做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经营能力、需要弄清大势,顺势而为。
业务能力:赫德自28岁担任总税务司,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高薪养廉”制度,让海关成为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较为清廉的机关。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国的“财神爷”。
这样的业绩,你做老板,能不喜欢吗?清政府总理衙门对赫德的态度逐渐由怀疑变成了依靠。
勤勉精神:作为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其勤勉程度连清政府官员都敬佩,当时人称三不停:脑不停、腿不停、手不停。
做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仅有业绩和勤奋,当然不够。要符合长期主义的需要,还得会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赫德写下过这样一篇日记:
赫德的业务能力、勤勉精神、审时度势迅速征服了恭亲王奕䜣,奕䜣对外人称呼他为“我们的赫德”,并把他的薪水由原定的每月400两,涨到800两。
从1863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到1911年去世,赫德在这个衰落的东方帝国一干就是48年,总的来说,由于其个人能力的卓越,同时满足了各国列强入侵中国和清政府缺乏人才的双重需要,所以才稳稳的干了这么久。
优质税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