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85

sunyang625
首页 > 税务师 > 叶子老师税务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悠悠萋草心

已采纳

叶圣陶和肖复兴是什么关系我来答有奖励笔有千秋业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聊聊关注成为第772位粉丝一、他们两个不但是很要好的文友,也是关系亲密的忘年交;二、叶老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是著名当代作家,两个人有很多的交集,两个人具体交往的相关事件如下: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电影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看完电影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叶圣陶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推荐于 2017-09-24

叶子老师税务师

141 评论(13)

森源实木家具

他们两个不但是很要好的文友,也是关系亲密的忘年交。

叶老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是著名当代作家,两个人有很多的交集。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

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

人物轶事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309 评论(11)

克利玛碴

会计,东奥张志凤;税法,东奥刘颖,中华叶青。但更喜欢刘颖的。

307 评论(14)

Chris大王

别纠结了,你期待的一整段时间,其实只是满满的45分钟而已。

工作以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根本就没有像学生时代那样,能够拿出一整块时间来学习了。所以对于职场人来说,只能在碎片化时间内进行学习和阅读了。

但是其实,我们应该纠正自己的一个思想是学习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是知识不能碎片化,我们的碎片化学习必须要服务于我们的知识系统。

‍‍碎片化学习真正的目的是要枝繁叶茂,而非捡几块叶子!‍‍

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建立自己的学习的方式,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导致碎片化学习,真的就是随意的捡起一些散落的知识。

看见有用的就收藏,认为自己等将来有一整段时间的时候再细细的去整理思考,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收藏了就等于永不再看。所以收藏其实是一种伪学习。

而我们所奢求的将来的那一整段时间,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来临,所以我们就将想要学习的东西无限的拖延下去。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在现在这个碎片化化学习时代所面临的一些处境,然后感叹还是学生时代好,可以有一大块的时间来用于学习。

但其实我们认真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我们一天大概有6到8节课程,每节课程都是在学不同的科目,而一节课程只有45分钟,等到最终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都会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也最终把这个知识掌握了起来。

所以其实如果想系统的把一个知识掌握起来,只需要每天有针对性的学习45分钟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苦苦期待的那一整块时间,其实也就是满满的45分钟而已。

45分钟啊,这不是挤挤就能出来了,为什么还要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学习呢!

碎片化时代,如果想系统的去阅读一本好书,就固定下来一个满满的45分钟,当作自己的阅读时间吧。相信只要持续进行下去,你最终会把你想学的知识纳入你自己的知识系统。

公众号:向30岁进发,ID:CPA-Caroline,听一个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给你讲讲财报数字里的故事。

280 评论(15)

好运咪咪熊

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 肖复兴与叶圣陶父子的忘年文缘 肖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著作颇丰、声名也隆盛的中坚作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厚,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话音清亮悦耳,听起来非常年轻。他戴着一副大眼镜,着一件红色针织上衣.既家常又透着有别于普通家居男人的书卷气质。倒完茶,肖复兴坐在对着北窗的单人沙发上开始有问必答,他确实是一个易于沟通并乐于与人沟通的人。 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 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 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 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 “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 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 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电影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看完电影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 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叶圣陶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 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 31岁“高龄"入读中戏 现在,每逢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学生们都人山人海地从各地蜂拥而来,削尖脑袋也要挤进中戏的大门。肖复兴是中戏毕业的,但他与中戏却是在无意中结缘的。l966年,肖复兴高中毕业前夕,艺术院校提前招生,中央戏剧学院来汇文中学招生,想招一批能创作还能表演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当时,学校推荐了我。老师叫我去看一下。”肖复兴在中学当过一焦学生会主席,组织过文艺活动,也表演过小节目,但他的理想是考北大,对中戏并不了解。“教导主任特地找到我,说你去吧,不愿考也不能勉强。”于是,肖复兴进了中戏的考场,他记得自己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还说了自己的经历,“面试的老师大概觉得我的条件合适,还专门带我去后台转了转。”面试、复试,肖复兴都通过了。5月份,中戏给肖复兴寄来一个录取通知书。可是,“文革”爆发了,肖复兴的升学之路也被无情截断。 但他与中戏的缘分却没有中断。l974年,肖复兴满心欢喜地从北大荒回到京城,下乡知青的身份转而变换成城市待业青年,时年已27岁的肖复兴有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备受冷遇,只好在一所小学里当代课老师。l976年到北京东铁营二中教语文当班主任,那年春天,肖复兴到传达室打电话,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他无意间发现有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简章,心怦怦直跳。中戏招生通知上要求考生年龄在18至31岁。肖复兴那年正好31岁,已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过诗歌、小说。他拿着报纸回去就跟同事们讲,那些老师都说,你一直没停止看书写作,就再考一次吧,准能考上。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考试,一考即中。 1978年,当肖复兴攥着通知书再走进中央戏剧学院时,l2年过去了,他百感交集。自嘲自己已是“二进宫”。“在中戏,我学过电影剧本,但兴趣不在那。电影剧本是个集体创作的工作,不太适合我。但中戏也教会了我许多。”从中戏毕业后,肖复兴留校任教.“每礼拜都有课,感觉教书耽误时间。”肖复兴的兴趣在于写作,希望从事写作的职业。“系主任挽留我,也给了我很大自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出中戏,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专业作家父亲 近年来,出版界把韩寒等新兴少年作家炒得很热,一时间少年写作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此,肖复兴说:“孩子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他们自己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目前过热的商业化运作有揠苗助长的性质,这对纯真的少年写作是有伤害的。少年写作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我读过德国一个l6岁男孩本雅明·莱贝特写的《疯狂》。在我看来,过于的轻巧、过于的商业化是和文学本质有距离的。” 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小学生语文报》上发表作文,他写作的《转校生》在文坛掀起一股少年写作旋风之后,转而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还成了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出了几本小说,反响还不错。在整个大学期间,肖铁一直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直到距离成名7年后才推出长篇小说《飞行的杀手》。 对于儿子的选择,肖复兴表示,“真让人既心疼又宽慰”。他说,“儿子从小到大都是个‘乖仔’,第一部小说出来后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他也会飘飘然,但他很快明白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而高考就是他必须经过的一个坎。”谈起和其他同龄少年作家的区别,肖复兴说,“其实儿子的反叛思想也是有的,不过并没浅显地表现在外表上。” 据悉,肖铁虽然也喜欢创作,但肖铁还是很看不起肖复兴这个除了写作不会做其他事的专业作家的父亲,肖铁的这部小说就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成的。肖复兴说,“肖铁还是希望成为一个既有学问又能写书的学者型的作家。把学问做好了,有多少小说不能写呢?”

232 评论(13)

纳兰依若

他们两个不但是很要好的文友,也是关系亲密的忘年交。

1、肖复兴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2、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和肖复兴的故事:

中学时代令叶圣陶终生难忘。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又很活跃,表现出很高的才能。大家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可以上大学。但是,叶圣陶的父亲失业了,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妹妹,还有奶奶和外婆,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

叶圣陶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想法,开始找工作。17岁那年,他开始当小学教师了。叶圣陶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中学时代的一个好朋友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就请朋友把大学的课表和讲义寄来,自己按照大学的课程学习。

每天早上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工作后也能学习,他要给学生讲课,讲课前认真备课,看很多参考书,这样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小说童话,在全国很有名气。因此,后来有的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材的!

叶圣陶先在苏州一所小学当教师,他给自己提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和学生亲密无间。

他给学生讲课,常讲小故事、小童话,学生特别爱听。他在校园里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他对学生,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衣着干净的、肮脏的,都一样和蔼,一样亲热。

叶圣陶当时只有17岁,而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叶圣陶长得比较瘦小,和学生差不多高,可学生们都喜欢他,尊敬他。但是,当时学校是被旧势力控制的,容不下这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他只好辞职回家。

后来,他又历经曲折到上海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这里气氛好些,一些教师思想也比较新,和叶圣陶在一起相处得很好,大家一起想办法活跃学生的生活。

162 评论(13)

白羊座小叔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第一个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问题;

第二个是「有效阅读」的问题。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一定是个坏事吗?

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弊端。

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两个问题:

第一,信息浅,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第二,不系统,繁杂,知识的使用效率下降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下降,越读越迷茫。

而通常理解来说,读书似乎更有优势:

第一,层层深入,引导思考

第二,体系完整,系统性强

那么,扔掉手机,选择读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解决碎片阅读带来的那些问题?信息繁杂就一定就是个坏事吗?

并不一定。

因为当一个信息来源一直是单一、完整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懒得主动思考的。

但如果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就触发了大脑中的甄别模式。

不论哪个信息是对是错,甚至可能两个都是错的,但正因为启动思考,或许因此可以找到真正正确的第三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读书」这件事上。

请问,一个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会在里面写与自己完全相悖的观点、理论吗?用一本书证明自己的观点、理论站不住脚?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作者当然不是刻意隐瞒,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边界,并且能在这个边界下,完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系统论述,成为一本连续的、系统的、深入的的作品……

但问题是,连续、系统、深入,就一定是「正确」吗?

恰恰因为连续、系统、深入,反而可以更深刻地说服、影响到你。

所以如果你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一个固定方向的信息源,完全没有「相悖信息」,那要谨慎了,这样学到的东西有可能是存在偏差和失衡的。

一般来说,独立思考力强的人,调用「甄别」的能力更强,不论是单一信息还是多元信息,他都能自己去甄别和思考的意识。

但很多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的人,完整读一本书虽然确实系统而完整,也很容易让你深入学习,但结果可能并不能帮你建立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反而可能是建立了「作者带给你的世界观」。

而这个时候能引起你注意,引起你的甄别,倒逼你开始思考的,就是「相悖信息」,或许这些信息,就是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渠道。所以说当我们接触到繁杂的信息时,不一定总是坏事,也可能帮助我们认识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

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你本人,而不能把罪名全部推到互联网、手机、微信身上。

我观察我接触的人中,有两种人群相对而言独立思考意识更强一些、思考维度也更高一些。

第一种:辩手,也就是经常参加辩论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站在一个题目的正方还是反方,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抽签决定的,甚至有时候还要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观点去辩论。

第二种:写手,也就是经常在网上写文章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在微博、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要接受网友们的评论洗礼,正向的、反向的都有。

仔细一想,你发现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且更多接触「相悖信息」,时间久了,思维意识也更强。

第二、如何才能在碎片化时代阅读,有效学习?

以上,我觉得对有效学习知识有三个启发:

1. 要有主动寻找相悖信息的「自虐意识」

学习不要只抓住一个信息来源,比如学习一个主题的时候,不要只读一本书,可以多读几本,并且要把核心观点放在一起做对比;

不要只听一个老师讲的课,多听听不同老师的看法,尤其是观点对立的老师的见解;

读完一本书,在豆瓣上看看大家的书评,尤其是那些打了低分的人说了什么;

看看某主题下知乎上的答主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不同的答主之间观点有何碰撞,每一篇回答下面的评论中的两派分别是怎么说的……

每一个学习方式中都藏着一些「相悖信息」,尝试找出来,进而用这些相悖信息触发自己的思考,慢慢你就不会总是盲信。

2. 建立「动态成长」的认知体系

如果在学习一门知识时能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认知,在随后的学习中将新的信息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并不断将与之矛盾的内容排出体外,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并不妨碍你将各种知识碎片融入一个框架,于是,碎片知识成了「承上启下 」的载体,在不断的「相符」「相悖」中既可以倒逼输出,又可以促进输入,有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

3. 多与外部世界建立「良性互动」

独立思考,不是孤立思考,不是特立独行。

当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建立得越元,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强。

不论是与别人辩论、发布观点被别人评判、在社群中看别人的讨论……

正是这些对弈和互动,让你开启了「甄别」模式。

你不一定能够通过甄别和思考,得到一个自己的答案,但至少你没有盲目相信一个结论。

比如对于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节目和内容,经常有很多争议 。

而我觉得罗辑思维最大的价值之一,恰恰正是为我们不断打开一个个「看问题的角度」。

从升级「自我成长系统」来说,这些角度,都是磨砺我们认知的原料,刺激我们思考的物料。

如果说知识域就是一潭水,不论是罗辑思维平时的节目还是《时间的朋友》谈到的观点,就像一个个被投进水中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一味地「信」和「追」,亦或是一味地「黑」和「喷」,都是欠妥的,我们应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通过不断打开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

不论对谁,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否定、讨厌、质疑和黑一个人,其实对人家没什么影响,反而是不断关闭了我们自己观察世界的一扇又一扇的门。”

所以读书也罢、用手机碎片阅读也好,这些都是信息的来源,到底能够为我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

为何有人会离知识的源头越来越远?

习惯了被动的等待,等别人把知识都嚼碎了再教给他们,价值不一定高,还有可能成为负担。

希望你所努力的方向,能看到你想看到的光。

31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