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37

janesmonkey
首页 > 税务师 > 税务师利息的计算公式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摇滚喵喵

已采纳

利率问题,也与其它方程问题一样,要先找准等量关系式。利率问题也有几个公式,如:本金×利率×时期=利息本金×(1+利率×时期)=本利和本利和÷(1+利率×时期)=本金利息× 税率=利息税一定要注意利息税、本息等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利率问题相对来说,计算会难一些,要注意计算。

税务师利息的计算公式

151 评论(10)

无敌炒米饭

利息税的计算公式: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我国现行所谓“利息税”实际是指个人所得税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目,主要指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人民币、外币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停征或减免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对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征收利息税。

153 评论(12)

贪玩欢子

利息税公式: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利息税率

186 评论(12)

Tracy猪猪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借款15万,借条上写1分的利息(按年利率10%计算),借款一整年。

则借1年的利息=本金×利率×存期=150000*10%*1=15000元。

扩展资料

利息分类情况:

利息计算公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第二,利率的换算,其中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除此之外,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

第三,利息计算公式中的计息起点问题:

1、储蓄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的角分不计付利息;

2、利息金额算至厘位,实际支付时将厘位四舍五入至分位;

3、除活期储蓄年度结算可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外,其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如何,一律于支取时利随本清,不计复息;

第四,利息计算公式中存期的计算问题,

1、计算存期采取算头不算尾的办法;

2、不论大月、小月、平月、闰月,每月均按30天计算,全年按360天计算。

3、各种存款的到期日,均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如遇开户日为到期月份所缺日期,则以到期月的末日为到期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息计算公式

175 评论(9)

e元素789

〔1〕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税前利息〔2〕税前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利息税〔3〕利息税=[本金]×[利率]×[存期]×[税率]纳税后的利息〔4〕纳税后的利息=利息×(1-利息税)我国现行所谓“利息税”实际是指个人所得税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目,主要指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人民币、外币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停征或减免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对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征收利息税。

89 评论(11)

夜雨初晴999

消费税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利息税公式: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利息税率 中国的利息税始于1950年,当年颁布的《利息所得税条例》规定,对存款利息征收10%(后降为5%)的所得税,1959年利息税停征,1999年再次恢复征收,开征税率为20%,2007年8月税率由20%降至5%,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 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2000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法(元) 1 不超过500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印花税公式=销售收入×万分之三 应纳增值税额=到岸价*(1+关税税率)/(1-消费税税率)*17%

228 评论(14)

难忘那缕羁绊

利息(税前利息) = 本金 * 利率 * 计息期数I = P * i * n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计息期数 * (1 - 利息税率)利息税 = 本金 * 利率 * 计息期数 * 利息税率拓展资料:一、税前利润是企业缴纳所得税前的应税利润。第二步利改税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实现的利润大部分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其余由企业留存。因此,利润分配中存在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两个概念。根据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的企业的应纳税利润,是指企业在每个纳税年度的总收入(包括营业外收入)扣除所得税前的成本、费用、国家允许的税费和营业外费用后的余额,即企业的利润总额。二、统计公式产品税前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分摊后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分摊后的期间费用产品销售收入=国内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产品销售收入对应的销售成本。分摊后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摊比例(按销售额分摊)分摊后的期间费用=企业期间费用总额×分摊比例(按销售额分摊)分摊比例(%)=本产品销售额/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含本产品)销售额×100%[2]三、会计公式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净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营业利润=其他营业收入-其他营业成本-其他营业税金及附加净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中,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商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入+损益汇总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国家补贴收入。

18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