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座的小蛇
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都会觉得内部审计师往往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经济事项,也会觉得内部审计师喜欢找问题、挑毛病、挑刺。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对于内部审计师来说,要把思维提升到一个高度,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欢迎阅读。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百度上讲:“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百度上的定义有点不容易理解。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更全面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评价一种或一类事物,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方面。批判性思维不是去否定事物,而是判断出事物更全面的客观属性。批判性思维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拿出评判的依据,得到不同的结论。
内部审计师所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是要用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组织里发生的经济事项和现象,得出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或发现别人没有看到或忽视的特点、规律、弊端等等。比如在内部审计师去审计某一经营业绩好、得到上级领导肯定的单位时,就要客观、真实地去评价该单位的经营业绩,去了解、调查该单位的业绩来源、经营模式、内控状况等等,去评价该单位的'经营模式是否存在潜在、不可控的风险。
内部审计师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才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才能为董事会、管理层提出值得关注的建议,才能在组织里“歌功颂德”的时候,让管理者保持冷静。
二、如何具备批判性思维?
尽管每个人对批判性思维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途径应该大致相同。内部审计师具备批判性思维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勤于思考。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可能性。
2.打破思维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打破思维习惯,才能突破思考界限。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使人们从司空见惯的观点、判断跳出来,站在事物的另一面来思考。内部审计师要经常进行逆向思维,发现问题的原因。
4.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内部审计师只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更开阔的视野,也能利用知识工具从多个角度评价经济事项。
三、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
即使有些内部审计师具备了一定批判性思维,但每个人运用的水平也不相同。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单纯的否定,而是为了更有建设性地提醒、提示、和揭示事物的本质。
2.批判性思维不要影响内部审计师最后的权衡。批判性思维会影响内部审计师的判断,但不一定起决定作用。内部审计师还根据权衡的结果来进行最后的评价。
3.内部审计师运用批判性思维一定要结合量化的分析,通过数字说话。
普陀小吃货
内部审计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既是一种“行为”;战略成本管理是应用具有战略相关性的成本管理信息,建立的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摘要:
本文在介绍内部审计及战略成本管理内涵外延的基础上,阐明内审工作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维的必要性,并结合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以炼化企业为例阐述内部审计工作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目前我国面临发展速度放缓,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新常态。“变则通,通则达”,各行业要适应新常态,就要“思变”,作为企业的经济卫士,管理参谋的内部审计也需要创新。笔者所处的企业为炼化行业,炼化企业当前面临产能过剩、油价下跌、产品结构调整,步入微利这一形势,降本增效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突破审计传统理念,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维,将其融入内审工作,以期提升审计效能,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价值增值。
一、内部审计工作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维的必要性
(一)二者目标一致
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战略成本管理二者的目标都是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只是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是一种行为,而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方法。
(二)战略成本管理能够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角度谋求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值。角度层次较高,其中所包含的价值链分析方法,涵盖了企业增值活动的所有作业链,涉及面更广。适应了内部审计关注面拓展的需求;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企业经营,促进企业增值活动上,战略成本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经济活动展开的,其凸显了效益性。这正适应了内部审计服务职能转变的要求;战略成本由价值链分析、对标管理、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目标成本法等一系列方法体系构成,这种体系化的方法对于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效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战略成本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有指导意义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既是一种“行为”;战略成本管理是应用具有战略相关性的成本管理信息,建立的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体系。方法用于指导行为。因为二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所以战略成本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战略成本管理思维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效果,才能证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思维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及思考如下:
(一)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对标管理方法”促进企业挖潜增效
xxx企业为炼化企业,“化工三剂”耗用是炼化企业生产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为了挖潜增效,开展“化工三剂”消耗与管理专项审计,其中应用了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对标管理方法,收效较好,促进该企业在“化工三剂”方面挖潜增效xxxx万元。具体做法如下:
1.选定恰当的对标目标
“合规性”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作为评价的依据,很多有关“效益”的指标则没有相关依据,若无参照的对象很难判定其对效益贡献作用的高与低,好与坏,因此该内审部门为了找出企业存在的效益差异和挖潜空间,首先就要选定合理的目标进行对标,内审部门通过综合评估地域、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等方面后,最终选出集团公司内部五家同行业企业作为对标目标。
2.制定指标
体系确定五家都使用且耗用量比较大的19种剂在采购单价、招投标率、单耗及周转率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3.收集指标
数据内审部门获取集团公司内部五家单位的相关数据,并对相应数据进行整理搜集和必要的计算,形成对比数据表。
4.层层对标,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形成审计报告
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标,找出差异,通过对比发现有8种剂价格偏高,2种剂单耗较高,并且三剂的招投标率较低等情况。并分析导致以上差异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的与对标炼化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总结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形成审计报告。
5.整合行为阶段
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确保整改效果依据审计整改建议,对相关事项进行持续跟踪,关注整改效果。通过后续跟踪,确保审计建议有效实施,相关工作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二)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源头控制”理念,建议对投资项目进行事前规划审查,减少损失浪费
某企业内审部门开展信息系统应用审计,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投建的一套安保信息系统,虽然技术先进,但因与该企业的周边环境不相适应,导致运行不畅,误报频传,为了使该系统正常运行,后期又投入了较多维护成本,但效果不佳。
这主要是在事前规划阶段决策失误导致。通过此案例反思,目前投资项目事前规划由生产规划等部门组织进行,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存在风险。通常审计工作关注费用的合规性,以及工程结算量的准确性,即使是关注一些投资项目的可研,也是到项目投资建成后进行评价。这种对项目量的事中跟踪和事后监督评价,无法避免因为规划失误造成的固有损失,这种损失往往是巨大的。项目事前规划审计存在盲区,所以建议对投资项目规划进行事前审查。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主席理查德.钱伯斯说过“利益相关者是内部审计价值的最终评判者,创造价值是内部审计应该关注的重点”。内部审计工作要获得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肯定,就要将促进企业创造价值放在一个核心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内审增值,就必须创新思维,优化审计方法,“采管理学百家之长,为内审所用”——战略成本管理在内审的应用就是对此的一种实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4.
[2]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