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miu6571
富士康确实已经在上交所上市了!作为一个投行狗,说一下我对富士康上市的感受:1、富士康成功过会给了现行上市制度狠狠一耳光,之前有的答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再赘述。不少投行人士都在骂这个项目,但这几乎是每个投行人都梦寐以求的项目:铁定过会,没有风险;融资额高,收的承销费也高;核查程序少,难以想象富士康这样级别的公司预披露的招股书只有470度页;大项目,新闻效应明显,对个人发展有利。总的来说,就是钱多事儿少,最后还名利双收。2、富士康上市,更多是政府在推动,说白了,就是我们求着他在A股上市。时至今日,富士康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在我国他关乎社会稳定、工业制造水平以及中美之间的政治博弈。2017年底,富士康共有员工约27万人,间接创造的岗位更是不计其数;富士康也是中国少有的在全球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备供应商,他在招股书中这样写道: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以自动化、网络化、平台化、大数据为基础的科技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引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云计算、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速网络和机器人为技术平台的“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随便哪一块业务都可以单独培育出起码在国内领先的上市公司,而富士康是这些产业的集大成者。最令高层紧张的应该是去年七月份特朗普亲自接见郭台铭,郭台铭投资百亿在美国建厂,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富士康这种庞然大物向任何一方倾斜都会打破中美之间的力量平衡。所以中国才会以这种自上而下极速推进的方式,通过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方式把他的投资、他的技术、他的厂房、他的设备留在中国。郭台铭为什么愿意?因为富士康这类企业在A股的估值远高于美股,也远高于其他资本市场。自身实力够硬+工业互联网概念+国家保驾护航,完美匹配A股的估值逻辑,按照2017年162亿净利润计算,上市当天23倍PE加44%的涨幅,市值就可以到5300亿,更别提说之后到来的不知道多少个涨停板...市场普遍预计市值会稳定在6000亿左右。但在美股的估值逻辑下,富士康靠代加工为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净利率只有5%,每股收益元,重资产,增长力也有限,估值水平大概也就10倍PE,不到2000亿的市值。面对这4000亿的差距,是你你会怎么选?3、送给知乎管理员。4、看到楼下有个答案说很多比富士康low多了的企业都上市了,凭什么富士康上市要招致这么多批评。兄弟,和你谈现行上市规则可能太麻烦,我举个例子吧:小明很优秀,长得也帅,业务能力也强,但在中国的选拔公务员选拔体制下,他也要笔试+面试综合成绩达标才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是现在小明一边得着极低的笔试和面试分数,一边大摇大摆的成为了体制内的一员。这时候强调小明的优秀有意义么?没有。你可以说小明很适合这份工作,你也可以说这种选拔制度有问题,但是小明成为体制内一员这件事本身,就是对这种选拔制度的践踏。尊重规则这件事对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来说,比吸引一个优秀企业来上市重要多了,可参考当时的香港拒绝阿里巴巴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如果没有对规则的尊重,也不可能换来香港金融业的发达。不否认,从各个角度来讲,富士康都是非常优秀企业,能吸引这样的企业来A股上市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富士康和现行A股资本市场制度的冲突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解决,比如修改上市规则(参考香港放开同股不同权限制),同时也可以借机反思自己的上市规则,让制度更加“与时俱进”;比如给富士康一些时间解决那些硬伤,解决好了再上(这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做法)。但A股偏偏选择了最粗暴也是最常用的”特事特办“来推动,这种自以为是的成功,其实只是一个笑话。
芒果布丁sweet
2月9日台资企业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看”)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书申报稿刊载于证监会的官网上,富士康拟在上交所IPO。这引起巨大关注,金融行业已经有猜测称,如能顺利上市,富士康的市值或将超5000亿元。富士康的前身是福匠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6日,尽管公司的历史尚不足3年,但盈利情况相当亮眼。招股书申报稿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富士康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额分别为亿、亿和亿元。一家年轻的企业之所以能有碾压A股九成以上上市企业的净利润,主要因为富士康是一家控股型企业,实际主营业务由下属子公司负责,公司主要负责对相关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投资和管理。截止2017年12月31日,富士康拥有全资及控股境内子公司31家,全资及控股境外子公司29家。富士康的股权构成也相当的复杂,目前的控股股东为中坚公司,鸿海精密间接持有中坚公司100%权益,中坚公司占富士康股权。此外,富士康还有32个股东,绝大部分股东为企业。这么一家巨无霸型的企业,跟多家关联公司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证监会在对招股书申报稿的第一次反馈中针对资金、人事、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了多个有关企业经营独立性的问题。庞大的商业版图富士康是鸿海精密有意腾挪倒转出来的资产。招股书申报稿披露,鸿海精密此前对体系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业务、相关资产进行整合,然后由富士康以发行新股和现金的方式收购鸿海精密下属部分境内子公司股权和资产,以现金方式收购鸿海精密下属部分境外子公司股权和资产。富士康在2017年有频繁的并购举动。整合后的企业冲击IPO,可谓是将富士康集团庞大的商业版图展示在公众面前。富士康主要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主要客户包括Amazon、Apple、ARRIS、Cisco、Dell、华为、联想、Nokia等,除开国内的布局,国际上生产销售服务体系覆盖东南亚、北美和欧洲。富士康的客户集中度非常高,2015~2017年期间,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到当期营业收入的7成比例以上。坐拥电子行业多名巨头客户、业务布局广泛的富士康虽然净利润比较可观,实则利润率并不高。2015~2017年,富士康每年的综合毛利率都只在10%左右,原材料成本占到营业成本的9成比例。据招股书申报稿披露,富士康的原材料主要采用buy and sell模式,这种模式在国际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并不少见,采购商向制造商销售部分原材料,制造商拿到材料后加工成产品销售给采购商,因此对于制造商来说,采购商是其客户,也有可能是其上游供应商。这种模式下,如果客户集中度非常高,制造商的话语权会进一步被削弱。以生产iPhone闻名于世界的富士康已经不满足于当一个代工企业,头顶着“工业互联网”称谓,尽管这被证监会要求说明原因以及解释这一称谓是否客观准确,但依然可以看出富士康正往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富士康拟募集资金的用途也显示了未来的方向。招股书申报稿披露,募集资金将投入于8大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高效运算数据中心、通讯网络及云服务设备、5G及互联网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产能扩建。以上项目拟投资总额为亿元。富士康认为,自身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拿地、建厂、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材料和其他存货会占用更多的流动资金,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也需要投入,此前融资渠道比较匮乏,需进一步拓展,选择上市。经营独立性受关注对于富士康的上市申报,证监会在第一次反馈中回复了上万字,除了要求补充财务信息、补充应对外部风险的措施外,非常关注发行人的独立性问题。证监会要求保荐机构和律师对富士康是否有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发表明确意见,要求核实富士康与鸿海精密控制的其他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是否存在人员、资产、业务、技术混同的情形,是否存在订单获取依赖鸿海精密控制的其他公司。2015年~2017年,富士康向关联方采购商品金额均超200亿元,均占当期主营业务成本的10%左右。富士康在近3年来向关联方销售商品的金额逐年下降,从780亿元的规模下降到400亿元,但证监会依然要求说明关联交易决策是否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定价是否公允。富士康应收关联方代垫付款项余额从2016年末的亿元增长到亿元,被要求说明原因。富士康从鸿海精密及其子公司受让49项商标,被许可使用“富士康”“Foxconn”两项商标,受让2771项专利权和1009项专利申请权,受让15项软件著作权。证监会要求说明被允许使用的商标、专利是否属于富士康的主要商标、专利,是否影响了发行人资产的完整性。富士康的营业收入由多家子公司贡献,证监会要求说明对下属公司管控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并让保荐机构、会计师核查有限性。综合以上情况看富士康走的是IPO不是借壳上市。
沈阳硅藻泥
证监会8日发布消息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据富士康招股书介绍,公司是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主要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依托于工业互联网为全球知名客户提供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解决方案。
从递交招股书到最终过会,36天的IPO审核堪称“史上最快”,超级巨无霸富士康即将登陆A股。
史上最快IPO
富士康股份IPO“闪电”时间表
这张时间表打破了此前纪录——去年排队时间最短的药石科技是194天,再往前,平均审核周期高达3年。
“超级巨无霸”登陆A股
招股书显示,富士康股份将通过IPO募资从“代工厂”转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
富士康股份旗下业务囊括了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以及苹果供应链等热门概念。其中,有9家企业主要面向苹果生产并销售手机高精密金属机构件,包括郑州富泰华、河南裕展等,这两家公司也是富士康股份业绩最好的子公司。
为何将富士康股份称为“巨无霸”?请看下面几个关键数据:
上市在即,富士康股份在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位基金经理表示,考虑到富士康股份发展成熟,保守估值给15倍市盈率,考虑到富士康股份在A股的稀缺性,估值市盈率或达30倍左右。所以富士康股份如果在A股成功IPO,市值或达3000亿-5000亿元。
这样的估值,显然与富士康股份身上的“代工厂”标签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过,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富士康股份募资超270亿元,主要投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等8个方面。随着向“工业互联网”的转型,富士康股份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富士康或成风向标
富士康股份IPO“火箭”速度的一个大背景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表态支持“四新”企业上市。
今年年初,证监会党委委员、主席助理张慎峰就带队赴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并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十多家企业座谈。他表示“把好企业留在国内、让好企业尽快上市”,监管层支持新经济的意图明显。
随后,上交所、深交所表态支持新经济企业,在1月底的证监会系统 2018 年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把好企业留在国内、让好企业尽快上市。
小若冰MM
据悉,证监会官网今日(3月4日)发布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41次工作会议公告,称将于3月8日审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
以下为公告原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定于2018年3月8日召开2018年第41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将参会发审委委员及审核的发行申请人公告如下:
一、参会发审委委员
郭旭东 陈瑜 钟建国 刘佳
黄侦武 宋洪流 蔡琦梁
审核的发行人: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发)
发行监管部
2018年3月4日
相关背景
2月9日,证监会官网挂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显示,以“全球最大代工厂”著称的富士康拟在上交所上市。公司IPO 拟募集资金超过270亿元,主要投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等8个方面。分析人士认为,富士康如果登录A 股,市值有望达3000亿元到5000亿元,成为制造业巨无霸。
去年资产负债率约81%
去年12月13日晚,鸿海精密董事会通过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提案。鸿海精密创立于1974年,是全世界电子产品的“代工巨头”,创始人郭台铭,其大陆业务主体为富士康。富士康作为鸿海精密集团在大陆的业务主体,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中坚公司,中坚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29日,为一家投资控股型公司,鸿海精密间接持有100%权益。因鸿海精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故富士康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共有员工万人,其中大专以下约21万人,占比78%。公司总资产1486亿元,总负债1204亿元,资产负债率约81%。
员工待遇受关注
富士康2月1日报送IPO申报稿,2月9日预披露。证监会在公司预披露当天即在官网挂出首次公开发行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合计66个问题,要求富士康补充说明报告期内是否存在群体性的劳务纠纷或严重的个体性劳务纠纷。
“反馈意见”还表示,请补充披露公司是否足额缴纳、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报告期各期未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人数及未缴纳的原因;报告期各期发行人及其子公司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是否合法合规。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申报会计师发表核查意见。可见对这一拥有近27万员工的公司,其职工权益和成本受各方关注。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