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7

Q吃吃吃买买买
首页 > 审计师 > 内部审计师的趣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虾子王0001

已采纳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Lawrence B·Sawyer)劳伦斯·B· 索耶(Lawrence B·Sawyer)是一位律师、作家、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他曾在美国审计总署担任内部审计总监,而且是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活跃分子。作为协会的会员,索耶经常出席各种会议,积极参加讨论,丰富了 自己的内部审计思想。40多年审计经历,使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对 于他后来的研究、写作和教学十分有益。他已发表过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过 数本学术专著,其中包括《现代内部审计实务》(1973年)、《现代内部审计》(1974年)、《管理和现代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手册》。他还举办过各种学 术讲座和研讨会,参加过录象教学。在当代审计不空中,索耶在发展内部审计 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索耶先生给笔者寄来的简历。) 索耶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幸福美满的家 庭生活是分不开的。他在南加州的舒适住宅中每每回忆自己的内部审计研究生 涯,都会不无感慨地提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婿。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之作《现代内部审计实务》(《The Practice of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就是在女婿的鼓励下,经过两年半废寝忘食地 努力而编著成功的。他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又将自己的丰富经 验与现代管理科学融为一体,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对各种内部审计实践问题进 行了系统的、孜孜不倦的研究。这是他一生中收获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他一 生的重要转折点。1973年,潜心数年编著而成的内部审计新著,由内部审计师 协会正式出版了,并且立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他马上 又出版了《学生指南》和《教师指南》两本配套材料,以满足内部审计教学的需要。但 是,他没有因著述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尔后,他又花了八 年时间,继续以顽强的意志阅览更多的资料,研究新的问题,对第一版进行了全面的修 订和补充,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1981年,修订版正式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出版。该书由六篇组成,共二十五章,详细地介绍了体现现代特点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报告、管理和其他事项,将整个理论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1988 年,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并改名为《索耶内部审计》《Sawyer’s Internal Auditing》。内部审计从布瑞克1941年出版《内部审计》以来,经过三十多年 的时光,到索耶发表的这部惊人之作,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实务体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著名的内部审计学家佛瑞德里克·E·明茨(Freqeric E·Mints)在评价本书时指出:《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在内部审计文献中 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索耶称得上是当代世界第一流的内部审计权威人士,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 奠基人。为了表彰他对内部审计职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内部审计师协会向他 颁发了内部审计最高奖—布雷德福纪念奖,并四次向他颁发了瑟斯顿奖。

内部审计师的趣闻

192 评论(12)

最爱小白菜@@

人力资源审计引发大麻烦 2009年内部审计版面开篇情景案例由水落提供,本案例引发的讨论超过了以往各类案例, 网友投注了空前关注,并在个别观点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案例背景/BACKGOUND】 某公司审计总监李由现在一筹莫展,桌子上醒目的文件是人力资源总监送来的关于公司工资信息泄密情况通报,李由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几次抓成一团,又几次摊开,眉宇一直未能展开。半月前,公司薪酬委员会兼审计委员会主席,提请审计部做一份审计调查,了解公司中层人员薪资政策及其调整情况,供薪酬委员会讨论公司薪酬政策参考,同时指示,对薪资调整流程实施专项审计。由于公司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审计部门从未做过薪酬福利方面的审计,原来人力资源审计仅限于人力资源招募、录用、晋升、考核和培训方面审计,且考核结果运用于薪酬发放都不列入审计范围,人员晋升流程中涉及晋升后薪资调整文件也不向审计部门提供。因此接到这个任务,李由立即想到了授权,审计通知书由董事长亲自签发,总经理也专门找了人力资源总监面谈。 李由派出了审计部最强的两员干将,并专门就此项审计单独签署了保密协议,明确要求对薪酬等敏感信息保密。审计见面会和结束沟通会议上,人力资源总监一直没有好脸色,尤其在结束沟通会议上对审计发现很是反感,将很多问题推说为出于保密要求。现在审计报告和调查报告初稿已出,在人力资源部征求意见多日,人力资源部没有按期回复,却整来一份泄密情况通报。通报指出:公司一直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对工资信息实行不公开、不询问、不讨论的三不政策多年,员工对于薪酬从未有过攀比等。疑:最近进行的审计泄露了薪酬机密。公司在这几天收到数份加薪申请,加薪申请人将自己的薪酬与多个自认为同岗、同档次应该同酬的员工进行了详细比较,所提数据相当准确,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人力资源部正在安抚加薪申请人,对其提供的其它员工薪酬信息不予承认,并要求其提供信息源,相关员工讳莫如深。通报还指出某加薪申请人入职时就是审计师王亮推荐的。 让李由更头痛的是,通报提到的那位审计师王亮向他提出了离职申请,原因也来自于这次审计。 王亮在审计中发现,公司薪资调整制度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审计部门的员工普遍低于公司其它部门,而且审计部每年加薪申请均被调减为按最低增资额调整,而其它部门还出现申请少,批得多的情况,而那些人往往是审计出问题被处罚的人,审计处罚后获得了更多的补偿。王亮心灰意冷,将此审计发现也写入了审计报告,却被李由在初稿中就删掉了。 李由深知王亮的为人,他从来不会透露审计中的任何信息,但这次审计对他的冲击会否让他失了方寸,况且他口头提出不满,并要离职。李由陷入了沉思,我们都来帮帮李由吧。 【专家视点/EXPERT VIEWS】 本案例的核心看点在于:企业高度机密事项如何组织审计;征求意见不获被审计单位有效回馈,反受干扰;审计师不当利用审计获得信息;一定程度上,公司政治也考验着审计部门。我们看到很多网友的讨论已经关注到这些核心问题,并提出了他们的建议。比如就审计机密事项就有如下比较系统的观点,甚至明确提出了操作技巧:审计前与被审计单位讨论保密信息的接触问题;提前开特别会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预计和拟定应对方案;将薪资审计竖向进行,使每个人尽可能少接触单个人的全部薪资信息;人力资源部门先将涉密数据调整,用不让审计人员看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的名字用代号代替进行处理。由于审计总监已经删除报告中情绪化内容,对于其它审计发现和报告,审计总监应当有信心。审计总监可按原计划如期签署分发正式报告,尽管人力资源部门抛出了通报并迟迟不予回复,审计总监应不受此干扰,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人力资源部门不予回复及出现泄密通报的事实,不作任何评述,但同时明确要求获得泄密事件的调查权。 王亮不当利用审计中获得的信息,要求离职,审计总监应先安抚,至少应当等泄密事件调查清楚。这里面其实也看出薪酬审计时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存在瑕疵的,如果内部审计师可以获得本部门及其他部门人员薪酬信息的话。我们发现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担忧,并建议外包这种业务或者审计范围里要予以限制接触。 王亮作为审计部的得力干将,但在薪酬审计后心态失衡,甚至在审计报告中出现不当措辞审计总监删除掉了,这已经是他难以立足于该公司审计部,审计总监在泄密事件调查结束后,不管泄密是否与其有关,均可批准其离职。 不管调查结果如何,审计部门必须全面审视高度机密事项审计流程、人员安排、保密规定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相应加强管理。 关于公司政治,内部审计不能不关心,也不能太关心,太过关心,将失去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关心,或许就是整个部门沦为炮灰。在这一点上,网友的热烈讨论足以让我们深刻认识这一点。 本案例引发的讨论还有很多亮点,如审计总监与内部人员沟通不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利益维护问题,审计前沟通问题等等,李由都可能做得不到位,尽管这不是案例的核心,但我们相信阅读本案例的网友也可从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19 评论(13)

门门8898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类,它的起源和发展都算是审计发展的一个分支。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后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种社会约束机制。 课本上将西方审计延伸到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等等,将中国审计延伸到夏商周、秦汉等等,其实只是以现代的审计概念去论述或者囊括当时履行监督、查核类的职责,并未进行细分、升华和独立,相对牵强,真正的审计起源还应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背景与发展: 跨国企业迅速崛起,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管理层次分解更为彻底,企业规模前所未有的庞大、集团林立,同时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管理者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变得迫切。 企业管理者为加强对企业的风险控制与效益管理,内部审计应运而生,现代内审不仅对时候的财务会计领域进行审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帮助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 组织的诞生推进了内审的发展,1941年由瑟斯顿()、米尔恩()和布瑞克(VictorZ。Brink)等40多位内审人员于11月11日正式宣布在纽约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12月9日协会在纽约召开第一届年会,瑟斯顿任第一任会长,后又在芝加哥、多伦多等设立分会。1974年,协会在伦敦召开年会,也标志着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目前协会会员遍及100多个国家,共有160多个分会和多个国家分会,1973年协会正式进行注册,获得注册的人成为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这也意味着现代审计走向成熟。

320 评论(9)

koko乔纳

英国巴林银行,一家百年企业,由于内部审计薄弱,没有发现潜在的内部控制风险,最终破产。详见百度百科——巴林银行。

26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