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5

A这点小事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奇葩经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爷很忙2

已采纳

说一位学员上周回青岛参加某国企(某某城投集团)的笔试,希望对小伙伴有用。也对今后自己参加笔试积累经验。1招聘信息获取首先,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如在红岛人才(可以通过微公众号信搜索“红岛人才”)和中公国企招聘的QQ群获得企业的招聘信息。其次,在山东人事考试网,填写的报名信息。2.考试大约1个月左右,通过短信形式接到该公司的笔试通知,提前三天接到通知,地点在一所小学。考场分为16个考场,每个考场30人。3笔试题目考试题目,类似于事业编的公共基础知识,题型构成70道选择题和一道申论。选择题的内容包括时政、常识、法律,其中偏向于科技创新。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考察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过去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率平均增长11%,规模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为()。最后的申论题,给一则小故事,根据故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不少于1000字。大体内容:日本的销售大师原一平,年轻时,拜访大师,让大师介绍产品,大师说:你的介绍没有魅力。他想了很久,有所悟。请他的同事和客户吃饭,批评自己,指出自身的不足,最后甚至把衣服典当。然后,他根据批评不断完善自己的缺点,最终走向成功,成为日本著名的营销大师。

审计师奇葩经历

163 评论(8)

kele870401

工资低、出差累、晋升慢、压力大。

178 评论(10)

晶莹剔透0702

在新加坡和这几个月在北美的感觉。针对题主的几个问题:1、报告期间分布比较广。得益于新加坡金融市场的特点,当地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资管公司,新加坡金管局(MAS)又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监管之一,所以我的客户比较小也比较多,三年时间解除了近20个客户。就财务年度而言,当然大多数集中在12/31,也有奇葩客户,二月、三月、六月的财务年度也存在,到了下半年我们主要的忙点就在于金管局的法务合规检查和预审。新加坡比较特殊,全年都不算淡,主要就是前述法务合规检查的存在。最忙的当属一月到五月,金融企业的财报截止日是五月底,但是我们人手一向不足,一份报告一般一个月之内就要草稿做出来给到经理复核,后续也需要follow up。2、本人没有在国内做过审计,不确定国内的情况,但是说到会计电算化,我知道国内有金蝶之类的软件,海外自然也有各种会计软件,复杂程度不同,视用户需求决定。审计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受益于科技的发展,但是审计软件再如何发展,也不过是一种平台。软件可以告诉你审计步骤,可以做统计分析,但是数据背后隐藏什么,职业判断如何做出,如何和客户沟通,这里还是少不了人的经验。四大越来越多得利用云技术,客户的计算稿,票据,都可以做成电子版上传。我来到北美以后,个人感觉,水记用的平台更方便审计师和客户双方,某个request具体需要什么,分配给谁,谁请求的,材料上传以后是否合要求,都非常清楚,并且相关人员可以access这个平台,节省了大家的硬盘空间,免除了材料丢失的烦恼。3、竞争当然不一样。各地区应该说,很不一样。就我所知,新加坡PWC第一,EY和KP争第二,DTT很不幸,大家常常不知道他家的office在哪里。。北美不太清楚,有待调查,不过世界范围来说,PWC坐实第一的位子。就新加坡而言,水记很敢收费,人手和福利会相对更好。EY呢,一向坚持低价策略,所以其实日子很苦逼。。但是,从好处来讲,人手不足的时候你就得提前顶上去做你上司的活儿,也算是很好的锻炼。收费水平应该算是行业内幕吧,我可以给个大概的范围。就新加坡而言,一家典型的在岸私募,3亿美元的资本,年终现场工作一个A2一周可以搞定,收费20K新币左右。相反,基金管理公司的审计会琐碎一点,前述基金的管理者收费25K左右。水记应该可以达到同等规模收费翻番的水平。4、讲一点北美和新加坡的区别。答主是被北美的HR挖过去的,对方在linkedin上联系我,问我对北美有没有兴趣,于是答主就来了。来了才发现被降级的很厉害啊。。国际范围内的挖人很常见,答主就认识了来自欧洲各国的前三大员工。来了以后感觉,美国所真有钱。入职在亚特兰大,培训在芝加哥,历时一共三周,食宿全包,答主胖了好几斤。。入职做的团队任务很有意思,义工性质,为一个慈善组织装配自行车,伙伴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虽然被洗脑,但是洗得很生动很直观,比干巴巴的说教好多了。在北美,虽然diversity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东西,但是可以体会到,公司还是很包容很欢迎多元化的,水记想方设法地提高大家的工作体验,同时希望员工把这些体验也带给客户,让客户的忙季也不要那么苦逼。举个例子,flexibility,工作时间的灵活性,这个应该是缘于北美和亚洲文化的区别。北美非常尊重员工的个人生活,认为这是必须维护的东西,有正当的理由那就是可以先忙自己的,工作时间日后再补上,从领导层到实际工作小组都在强行推广,力争让大家敢于使用这项福利。答主工作在旧金山,加州文化使然,工作环境相对宽松,据朋友讲,圣何塞所文化接近亚洲,纽约这样的地方也是很忙。但是美国再宽松,应该还是比不上欧洲。

272 评论(12)

努力中的女人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匿名用户

在职不久,谈谈自己的浅见:

诚实的说,来到四大,是我最后的选择。当初毕业之际,我不是手里一堆 offer 等着我纠结的那种,我手里最好的 offer 就是四大的,所以,我来了。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都说:四大对一个应届毕业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里面高强度和规范化的工作可以让人快速成长。可当几年过去面临着跳槽的时候,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四大(主要指审计部门的同事)能跳到哪里去呢,跳到企业财务还是内审?这些部门的前景有限,职业生涯会受到限制。

那,到底要不要来四大,来四大以后要不要走,走了要去哪儿?我想这几个问题,才是四大人,或者准四大人纠结的吧。

事实上,我也没有把上述问题想得明白透彻,所以就大家都在谈论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 工作强度

这个问题是没有争议的。工作当然强度大,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吃得消。吃不消的人会选择跳槽,也有的会身体不好,甚至是留下病根。同时,我也有看到周围有同事抓紧时间去跑步,去健身房运动。在运动会马拉松比赛上会发现不少牛人,甚至还有 SM 在做健身房的课程教练;办公室里有人会不修边幅(头发不洁净,衣着不太整洁),也有人会把自己打扮的一丝不苟;有人会家庭和乐身体健康,一切 balance 的很好,也有人会唉声叹气,家庭支离破碎,身心俱疲。上述所有,我想用一个很残酷的词来形容:优胜劣汰。问问自己,我能 Hold 住吗?

后知后觉的我最近才明白的一个道理,分享给你们:每件事情都需要用心,用时间去经营。强度大的工作的确会让人压抑喘不过气来,可是如果你尽力去挤时间经营自己,忙里偷闲的给自己找正能量同时提升自己。我想日积月累,你会和周围的人不一样。

· 前景

一度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脑力农民工(如果加上扛着行李底稿四处奔波的话,也算半个体力农民工了吧,哈哈),并且我还认为如果 business intelligence 往后发展的话,至少我们所做的一部分工作会被计算机取代。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去考虑行业前景这个问题?

以进入审计部门的同事为例,你们从事的是审计会计行业,你们辛苦想拿到的也是各种 *CPA 或者 ACCA 或者 CIMA 或者 CTA。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辅助性的部门,也就是说除了在四大(以及其他会计事务所),这个行业不为所在单位创造价值,自然的就没什么话语权。想要高薪话语权,就去企业的强势部门,去奢侈品公司的 marketing or sales,去软件公司的开发技术部门。千奇百怪的行业领域中有朝阳行业也有走下坡路即将消失的行业,衡量自己的能力性格是否匹配你将要或者正在从事的行业,最后做出选择。如果选择好了以后,再来抱怨这个行业多糟糕,这不是在嘲笑自己当初的选择滑稽可笑么?

的确,这份工作常常是枯燥无趣而且压力大的,忙季忙得自己满头是包,和小伙伴都有随时准备撤退的念头。可这个社会分工中,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吧,出租车司机开车在城市穿梭,医生给病人问诊开药,客服接听客户的各种提问要求,审计师到现场找客户要资料写底稿…真正可能创造性的工作,有新鲜趣味的工作,一方面对能力的要求绝对不低(如科学家),另一方面对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会低(如经商)。而四大貌似提供的岗位都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那是不是就不要考虑这种行业了呢?不见得,每个行业都不缺 top level 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做的风生水起。况且优秀如你,完全可以选择做复合型的人才,我就有看到过了司考的朋友学审计,程序猿在做歌手,审计师在当健身教练,未来谁知道需要怎样的人,只有你可以打造自己。

在不满意每个月打到卡里的工资的时候也会问问自己的能力匹配怎样的工资,如果我跳槽出去,我有什么价值值得别人给我怎样的薪水。作为“垮掉的一代”--90 后的自己庆幸没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如果自信自己有核心价值,那么拿出魄力勇气走出去,这还是个缺乏人才的时代,找到一方天地发光发亮不会太难。如果不够优秀,那就潜心修炼,不忘寻觅机会,至少等到让自己满意的那天。

总而言之,是去是留,要不要从事这个行业,更多的不是照搬别人怎么看,而是在选择之前通过别人的眼睛,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能否做到做好。

· 晋升

在这道题的回答下,我看到了两个观点:一个是工作兢兢业业的经理因为行情不好黯然离开;另一个是领导情商不高,为人处世不到位。

上述两种现象的确存在,并且不是个别案列。还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个词,优胜略汰。选择在职场中打拼,就得思想成熟点。这已经不是一个“没有功劳有苦劳”的世界了,兢兢业业不是公司给你发工资的理由。做 staff 的时候把底稿写好;做 senior 的时候把 team 带好,考出 CPA;做经理的时候拉到项目,讨老板喜欢;每个阶段都有很明确的“KPI”,达标了,就不会被淘汰。大自然里的弱肉强食,都没有机会抱怨不公平就被一口吞掉了,玩游戏最基本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我爸给我打过一个比方,跑步的过程中摔倒了,如果你一直抚着伤口喊疼,那么你永远也看不到希望,跑不到终点。

我大三在某家四大实习的时候就被一个经理骂哭过,当时我觉得这人是个变态,我没做错什么就发火摔文件夹。但随后我开始反省自己,就算我没有做错,但她发火至少说明我做得不够好。我花了很久去思考我的方方面面,这些思考让我后面无论是面试实习还是现在的正式工作都更加成熟周到。尽管今年无意在四大新鲜事的微博上看到她被爆各种奇葩事迹,我仍感激自己有那么一段经历。我说这个例子,不是鼓励大家没事找虐。我想表达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项目的长度毕竟有限,再怎么样熬一下也能过去,通过一些事情一些经历让自己的弹性更大,通过观察别人的不恰当的行为让自己考虑事情更全面,也未必是件坏事。

这个你看不顺眼的领导,他之所以现在是你的领导,就必然有超过你的地方,可能是工作能力,可能是为人处世,可能是 VIP 甚至仅仅可能是他熬得比你更久。作为一个初出社会的 freshman,我的态度是谦逊但不卑微,吸收可取之处,好好学习。

· 薪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知道高盛挣得多,我知道麦肯锡挣得多,同时我也知道,现在的我进不了这些“高大上”的公司。我想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如果有心从事这行业的并且拿到了这些公司的 offer 的,应该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四大伸出的橄榄枝吧。

四大的性价比真的略不高,呵呵。以前听说过一个段子,说是一个从四大跳出去的人,明明在四大工作了两年,却把工作经历写的是三年。HR 质疑,他答道,我在四大两年,换算成工作时间可能都不止三年。诚然,可能大多数四大人巴拉指头算算工作时间都不会满意这份工作。但站在多数刚刚走上社会的穷学生来说,前两年的那可怜巴巴的工资数额可能比性价比更重要呢。不 delay 的情况下每年几乎可以保持 30%的增长幅度,今年入职的本科应届生 6800/ 月,相比在一些企业 3000-4000 的工资,尤其是对外地学生在这个城市存活下来,帮助是可想而知的。

我的观点都还浅显,想法也比较稚嫩,因为感恩在知乎学习到了很多,所以也不藏拙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我想分 working environment 和 working atmosphere 来讲。

四大的 office 我都有去过,无论大楼外观如何,内置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干净整齐的,每层楼都会配有茶水间,有的 office 可以领一个小柜子存放私人用品。还是以审计组为例,Par 们会有小房间作为 office, Senior Manager 和 Manager 会有独立的小隔间。而剩下的 Staff 没有自己的桌子,回到 office 的 Staff 就找大排档里的空位坐下。作为小菜鸟一度觉得这不科学,连桌子都没有,太没有归属感了好么?转念一想才发现其实蛮“科学”的,忙季到来的时候,大量 staff 下 field 工作,寸土寸金的 office 如果大量空置才是资源浪费吧。出差到客户那边,住宿条件也是参差不齐,差一点可以是客户自己的小招待所,磕碜一点也会有各种快捷酒店,好一些四星五星酒店都有。我比较随性,好一点差一点都行,好一点的酒店我就认真吃吃自助早餐,有空的话到健身房锻炼一下;差一点的酒店只要有热水不漏雨断电我就能忍。

平时的工作以项目为单位,短的项目可以 1-2 周,长的项目战线长达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也说不准。审计团队更多是以一个 team 为单位下现场,各司其责也互相帮助完成一个项目。有时候一个项目还没做完就会被拉到另一个项目,手头上没有完成的事就需要和其他同事交接,由其他同事 follow 完成。也许,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合作伙伴也是造成归属感不强的原因之一。同样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面对以项目为单位的工作方式,完全可以同合拍的同事保持联系,不感冒的上级或下属项目结束后老死不相往来。

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四大工作的你我他,更多是把这里当作一个跳板,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又何苦要求四大给我们多少归属感呢?如果真的放不下这份归属感,就在老板愿意砸钱的年会和各种鸡血宣讲会以及公司随处可见的 logo 中找吧,我们自诩为“四大人”也可以算成归属感的一种嘛。

很多 staff 可能都抱怨过一件事 -stand by,stand by 可以理解成大家来去的时间保持一致,作为 intern 或 staff 可能手头上的任务已经完成却需要等到和整个 team 一起下班。其造成的弊端包括,员工工作满意度不高,故意降低工作效率等。细想 stand by 也是有原因的,整个审计工作虽然有分工划分,有些工作也需要 Senior 过一遍后,再让小朋友做 detail 的工作。如果小朋友先撤了,总不能让所有的事情都让 Senior 自己扛嘛。前期的分工和规划可能减少这些发生,但终归是无可避免。换位思考一下,我是个 Senior 我还在这埋头苦干,你一个小朋友就早早收拾回家了,也不像话嘛。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提前走,如果 Senior 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并且项目进度也不是很糟糕的情况下,还是会放你走的。淡季的时候可以请 Sick leave,审计的同事如果愿意也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也许是因为下班时间过于“flexible”,所以相对的上班时间不会那么严苛,偶尔不是太夸张的晚到一会儿错过早高峰,哈哈,那都不是个事儿。

事情都无绝对好坏,我尽量客观陈述,各位也可权衡考量。

欢迎批评指正。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14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