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8

狂爱KIKI
首页 > 审计师 > 国际审计师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肥猫啃鱼头

已采纳

其实各章节比较独立,可以按考试分值大小来排列学习顺序

国际审计师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353 评论(11)

老幺2010

【考纲要求】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础 一、概论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1. 掌握总供给与总需求 2.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及其相互关系 3.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 4. 了解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二) 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收入、产业政策 (三)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货币、收入、产业政策目标 【内容】: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2.新古典学派——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3. 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1936年,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论证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以及实行国家干预的必要。 4.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5.新自由主义学派——反对国家干预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出现“ 滞胀 ”——经济增长停滞(产出不变)、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 【例题1·多项选择题】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指的是几种经济现象并存,它们是()。 A.经济增长停滞B.外汇收支停滞 C.产业结构失衡D.通货膨胀 E.存在大量失业   『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社会总体 的经济行为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个体(家庭、企业) 的经济行为         2)总体经济行为≠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由于总体经济活动中的个体经济活动相互影响,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 2.研究内容 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 失业和通货膨胀 问题 长期 经济增长 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2)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例题2·多项选择题】(2012)下列各项中,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A.就业B.通货膨胀C.财政政策D.企业利润E.国内生产总值   『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D项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概述1.市场失灵(市场失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2.市场失灵的原因1)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2)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3.克服市场失灵的途径——政府干预 【例题3·单项选择题】(2012初)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被称为()。A.市场混乱 B.市场失灵C.市场失控 D.市场无序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存在市场失灵。【例题4·单项选择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是万能的B.政府是管理机构C.存在市场失灵D.“自动稳定器”无用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市场失灵。【例题5·多项选择题】市场失灵情况包括()。A.公共物品B.外部影响C.完全竞争D.不完全信息E.寡头竞争   『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以及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等。(二)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区分公共、私人物品的标志)——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 1)非竞争性:公共物品产出后,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例如,某个人收听广播并不影响他人收听广播。 2)非排他性:只要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例如,某个人无法阻止他人去同时收听广播。 【例题6·多项选择题】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下列物品中属于公共物品的有()。A.国防B.道路C.汽车D.广播电视E.电视机   『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汽车和电视机具有排他性,不属于公共物品。【例题7·单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私人物品的是()。A.警察B.灯塔C.国防D.电视机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BC均属于公共物品。2.市场失灵表现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消费,生产者也就不愿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2)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由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的数量不能使其产量达到合理的水平,往往使公共物品的产量低于所需要的数量。 3.政府干预方式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体决策(个人或企业)来解决,必须主要 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三)外部性 1.外部性 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外在效应、溢出效应。 分类定义影响例子 外部经济(正外部性)生产的外部经济对社会产生 有利 影响,但 不能 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报酬1.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2.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企业培训雇员 消费的外部经济家庭对周围环境绿化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对社会产生 不利 影响,但市场上无人能向其收取相应的费用1.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2.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企业排放污水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吸烟2.外部不经济与政府干预 1)征税和补贴 ① 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 ,政府 征税 ,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②造成 外部经济的企业 ,政府给予 补贴 ,使该企业的私人利益等于社会利益。 2)企业合并:将外部经济的企业与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 3)明确产权。 4)政府直接管制:如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关停并转。 【例题8·单项选择题】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并造成他人被动吸烟,经济学家称这种经济活动为()。A.公共产品 B.外部不经济C.不完全竞争 D.不完全信息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公共场所吸烟会给其他人带来危害,因此是外部不经济。【例题9·多项选择题】某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农业减产,这时该企业的()。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B.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C.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E.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这种现象属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四)不完全竞争 1.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 市场是完全竞争 ,即不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 2.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充分,至少存在一个足以 影响市场价格 的生产者或消费者。 3.不完全竞争的主要表现: 市场垄断 4.政府干预手段:配给、价格控制、税收、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 政府管制经济管制政府对垄断厂商的产品价格、产量、市场进入和退出条件、特殊行业的服务标准的控制等 社会管制保护环境以及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反托拉斯法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例题10·单项选择题】(2012初)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A.市场完全竞争B.收入分配公平 C.外部不经济D.外部经济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不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例题11·多项选择题】不完全竞争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方法有()。A.政府管制B.价格控制C.实行企业合并D.规定财产权E.实施反垄断法   『正确答案』ABE『答案解析』措施包括政府管制、反托拉斯法、配给、价格控制、税收、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五)不完全信息 1.不完全信息的影响 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受到信息来源缺失的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决策难免会发生错误,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2.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表现 1) 逆向选择 :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消费者无法对每一商品的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只能对商品的“平均质量”做出估计,并以此作为付费的依据,高于平均质量的商品由于消费者付费低不能满足其对价值实现的要求,则会退出市场。 2) 道德风险 :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甲)方所察知,则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例如违背合同、不守诺言等。3.政府干预方式——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 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题12·单项选择题】(2012)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被称为()。A.正向激励 B.道德风险C.逆向选择 D.不完全竞争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例题13·多项选择题】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C.逆向选择D.道德风险E.政府管制   『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阶段 1.“ 夜警 政府”阶段:崇尚市场机制,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作用范围小。 2.“ 全能 政府”阶段: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政府作用范围广。 3.“ 有效 政府”阶段:市场机制作用是基础,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产生时才进行干预和矫正。

331 评论(9)

都亲上了

《审计学原理》根据其在审计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后课程的需要,分别阐述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本质、职能与作用,审计的对象、目标与分类;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审计依据和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审计程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抽样方法,制度基础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在最后两章概括地介绍了审计准则和审计管理。全书共十二章,除第八章、第十二章考试不作要求外,其余各章都属于应了解、掌握的内容第一章总论(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的定义与本质2、我国和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4、审计基本假定5、审计法律责任(二)考核要求1、审计的定义与本质(1)识记:审计定义的概念(2)领会: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的本质2、我国和西方国家审计的发展领会:我国审计发展的历史;西方国家审计发展概况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1)识记:审计职能的概念(2)领会:审计职能包含的内容;审计作用具体体现4、审计基本假定(1)识记:审计假设的概念(2)领会:国外审计基本假设;我国审计基本假设5、审计法律责任领会:审计法律责任基本内容第二章审计的对象、目标和分(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对象2、审计目标3、审计分类(二)考核要求1、审计对象(1)识记:审计对象的概念(2)领会:审计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2、审计目标(3)识记:审计目标的概念(4)领会:审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3、审计分类领会: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第三章 审计组织和人员(一)考核知识点1、国家审计机关2、内部审计机构3、社会审计组织4、审计人员(二)考核要求1、国家审计机关领会:国内外国家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2、内部审计机构领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3、社会审计组织(1)识记:社会审计组织的概念(2)领会: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社会审计组织的权限与义务4、审计人员(1)识记:审计人员的概念;审计职业道德的概念(2)领会: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第四章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依据2、审计证据3、审计工作底搞(二)考核要求1、审计依据(1)识记:审计依据的概念(2)领会:审计依据的分类;审计依据的特点2、审计证据(1)识记:审计证据的概念(2)领会:审计证据的作用;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整理3、审计工作底稿(1)识记: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2)领会:审计工作底搞的作用;审计工作底搞基本结构和主要内(3)应用:审计工作底搞的编制和复核第五章 审计技术方法(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方法概述2、审计的一般方法3、基本审计技术4、辅助审计技术(二)考核要求1、审计方法概述(1)识记:审计方法的概念(2)领会: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方法的选用2、审计的一般方法(1)识记: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2)领会:顺查法和逆查法的区别;详查法和抽查法的区别3、基本审计技术(1)识记: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的概念(2)应用:各种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4、辅助审计技术(1)识记: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和调节法的概念(2)应用:各种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第六章 审计抽样(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抽样概2、属性抽样3、变量抽样4、金额单位抽样(二)考核要求1、审计抽样概述(1)识记:判断抽查法和统计抽查法的概念(2)领会:判断抽查法抽查重点的确定;统计抽查法的抽查步骤(3)应用:随机抽取样本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2、属性抽样领会:属性抽样的步骤和方法3、变量抽样领会:变量抽样的步骤和方法4、金额单位抽样(1)识记:金额单位抽样的概念(2)领会:金额单位抽样的步骤和方法第七章 制度基础审计(一)考核知识点1、制度基础审计概述2、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容3、制度基础审计的方式(二)考核要求1、制度基础审计概述(1)识记:内部控制的概念;制度是基础审计的概念(2)领会:内部控制的结构与要素:内部控制基本方式;制度基础审计与帐目基础审计的区别2、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容领会: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内容3、制度基础审计的方(1)领会:制度基础审计的程序(2)应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第九章 审计程序(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程序概述2、国家审计的程序3、社会审计的程序4、内部审计程序的特点(二)考核要求1、审计程序概述(1)识记:审计程序的概念(2)领会:审计程序的作用2、国家审计的程序(1)识记:审计行政复议的概念(2)领会: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阶段所要做好的各项工作。3、社会审计的程序(1)识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2)领会:社会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程序的异同4、内部审计程序的特点领会:内部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程序的异同第十章 审计报告(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2、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3、审计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方法(二)考核要求1、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1)识记:审计报告的概念;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的概念(2)领会: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报告的分类2、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1)领会: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2)应用:国家审计报告和社会审计报告的撰写3、审计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方法领会:编写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第十一章 审计准则(一)考核知识点1、审计准则的涵义和作用2、政府审计准则3、社会审计准则(二)考核要1、审计准则的涵义和作用(1)识记:审计准则的概念(2)领会:审计准则的作用2、政府审计准则领会: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内容;美国政府准则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的有关内容。3、社会审计准则领会: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内容;美国民间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有关内容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并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识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高层次的要求。(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1、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即不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也不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基本上覆盖各章,适当体现重点内容。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45%,应用40%。3、合理安排难易结构,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最易占30%,较易占40%,较难占3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序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附录:题型举例一、填空题(在下列题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内容)审计是独立检查( ),监督( )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二、判断题(下列命题中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国家审计报告的标题一般都是“审计报告”。( )三、单项选择题(将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字母代号填入括号中)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是( )A、客观性; B、独立性;C、公正性; D、权威性四、多项选择题(将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字母代号填入括号中)审计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 )A、国家审计; B、企业审计;C、内部审计; D、社会审计五、名词解释1、审计证据2、审计准则六、简答题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什么意义或作用?七、案例分析题(略)

319 评论(9)

啦啦啦啦7

审计时比较枯燥,建议找个老师听听课,推荐刘圣妮和范永亮,都是东奥的老师。如果喜欢自己看书,你已经看到第六章的话,可以直接先看实务部分,就是几个循环,结合案例,一般审计大题都是出自这几章,先把后面的看完,你再看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过审计就是个重复过程,第一次看的时候像天书,多看几遍就好了。

102 评论(9)

再也再也不吃了

您好,注会考试科目中审计是相对来说最抽象的。建议你跟着网校老师学习,这样思路更加清晰,备考更加高效。可以点击我的昵称去了解详细信息。

29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