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9

包子baozi2015
首页 > 审计师 > 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三道防线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d独自等待

已采纳

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是指预防性风险管理、存款保险制度、紧急救援制度,是商业银行为防范内部风险设置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

目前,对商业银行如何设置“三道防线”,已无明确的监管要求。但是,经营管理中各项活动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和偏差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但可能形成风险、造成损失,还可能酿成刑事案件,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破产。

企业要做好风险管理,应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三道防线。对于集团公司,则应在三道防线的基础上,建立纵向的风险管理组织,形成风险管理组织网络

第一道防线:所有业务部门及职能部门。其中,风险管理职能部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是第一道防线的核心。各部门一线员工是企业的窗口,也是最先与风险源接触的群体,在日常业务中负有及时识别、上报与初步管理风险的职责,是事前控制风险的关键。

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这两个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任何经营业务,而主要负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与规划,并对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承担重大风险的核心管理与组织职责,是事中控制风险的关键。

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这两个机构也不直接参与企业任何经营业务,主要负责对第一及第二道防线部门的工作进行事后稽核、审计和监察等,

对企业内部控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对企业主要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合理性和风险可控性进行审计、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信息系统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等,是事后控制风险的关键,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企业高层管理者负有识别、分析、监视和管理企业重大风险的职责,同时统筹管理和监督三道防线的有效运行,是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改进并立于三道防线之上的关键所在。

扩展资料:

无论是监管部门的规定,还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均将直接进行业务操作,面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线岗位、机构作为内部控制最前沿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建立营业机构不同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形成由“自我约束”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作业偏差的“第一道防线”。例如临柜业务人员操作必须遵循的“会计凭证,严格审核”、“重要业务,授权控制”等操作原则。

由于委托代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一道防线”的自我约束和岗位制约可能因内部人的串通而流于形式。为此,各商业银行还设置了内控“第二道防线”。各职能部门的“自我约束”与“尽职监督”控制,是商业银行的“第二道防线”。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多元化和组织层级制的特点,各分支机构、部门的多元利益并存,更易出现因本位主义使经营管理活动偏离战略目标和整体目标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职能部门的自我约束和尽职监督进行监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道防线

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三道防线

359 评论(10)

百度地图运营

第一道防线:所有业务部门及职能部门。其中,风险管理职能部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是第一道防线的核心。各部门一线员工是企业的窗口,也是最先与风险源接触的群体,在日常业务中负有及时识别、上报与初步管理风险的职责,是事前控制风险的关键。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这两个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任何经营业务,而主要负责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与规划,并对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承担重大风险的核心管理与组织职责,是事中控制风险的关键。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这两个机构也不直接参与企业任何经营业务,主要负责对第一及第二道防线部门的工作进行事后稽核、审计和监察等,对企业内部控制度进行查漏补缺、对企业主要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合理性和风险可控性进行审计、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信息系统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等,是事后控制风险的关键,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此外,企业高层管理者负有识别、分析、监视和管理企业重大风险的职责,同时统筹管理和监督三道防线的有效运行,是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改进并立于三道防线之上的关键所在。

318 评论(8)

粉恋桃心

第一道防线属于第一线的运营及管理,是对风险和控制责任的分配,第一道防线最为关键,最好能够把绝大部分风险控制在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对第一道防线的监督、检查,避免疏漏。通过具体到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模块协助管理层监控风险,并控制风险。

第三道防线属于内部审计,是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所关心的风险和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并报告。

相关人员的职责

(1)协助管理层设计和建立流程和内控制度,以管理风险。

(2)明确需要监控的活动,以及如何对照管理层的期望来衡量监控是否取得成功。

(3)确保内部控制活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4)上报重要的问题、新的风险和异常情况。

(5)剔除风险管理框架。

26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