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8

吸管狂魔
首页 > 审计师 > 高级审计师杜林老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筷子93

已采纳

杜林是东汉光武帝年间的大臣后汉书中有他上书的言论,楼主可以参阅。《后汉书》载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父邺,成、哀间为凉州刺史。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河南郑兴、东海卫宏等,皆长于古学。兴尝师事刘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兴等固谐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见林,暗然而服。济南徐巡,始师事宏,后皆更受林学。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奸轨不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诏下公卿。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法防繁多,则敬免之行兴。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不务多辟,周之五刑,不过三千。大汉初兴,详鉴失得,故破矩为圆,斫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果桃菜茹之馈,集以成臧,小事无妨于义,以为大戮,故国无廉士,家无完行。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为敝弥深。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帝从之。后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明年,代丁恭为少府。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诏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其以乔为丹水长。”

高级审计师杜林老师

315 评论(8)

带嘴过日子

译文: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少年时好学沉稳深思,时人称他是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起初做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杜林与弟弟杜成带领幼小老弱的家人一起客居河西。隗嚣平素听说杜林很有志气节操,深深地敬仰他,让他做持书平。后来杜林因为疾病禀告辞去,辞职归还俸禄食物。隗嚣虽然心怀不满,但还想容纳他,于是发出命令说:“杜伯山天子都不能使他做臣子,诸侯不能和他做朋友,如今我暂且给他老师和朋友的位置,使他能顺随自己的心愿。”杜林虽然被隗嚣拘禁,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后光武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后林为大司徒司直。荐同郡范逡、赵秉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济南徐巡,始师事宏,后皆更受林学。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奸轨不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诏下公卿。林奏曰:“大汉初兴,废除苛政,更立疏网,人怀宽德。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帝从之。

后皇太子强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诏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其以乔为丹水长。”

扩展资料:

原文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成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人物生平

杜林(?~47年),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初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杜林自幼喜欢读书,家藏颇富,又就学于当时著名学者张竦,故以博学多闻被世人称之为“通儒”。杜林尤其精通《尚书》,他曾在西州得到一卷漆书《古文尚书》,视若珍宝,悉心研习,虽经战乱,从不离身。当时的学者卫宏见到杜林后,为他的才学所折服,因而卫宏与其门生徐巡一同投到他的门下,学习《古文尚书》。卫宏还做了《训旨》,使《古文尚书》之学大兴,以后更有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杜林实为东汉时期《古文尚书》最早的倡导者。

杜林最初在王莽新朝做过郡吏。新朝灭亡后,与弟杜成及同郡人范逡、孟冀等携妻子避乱,客居河西。建武元年(25),隗嚣重新占据河西地区,广集人才,素闻杜林的才学品德,非常敬重,任用为治书侍御史。杜林因病辞官,打算返回故里。隗嚣虽然对杜林不满,然而碍于他的名望,只好将其软禁起来。建武六年(30),弟弟杜成病故,杜林方获准持丧东归。即而隗嚣又后悔,急派刺客杨贤追杀。杨贤见杜林自己推着鹿车为弟弟致丧,为其义行所感,不忍下手而去。

光武帝刘秀得知杜林回到关中的消息,立即委任为侍御史,并召见了他。询问有关经学问题和河西情况,京师百官也非常敬仰他的才学和品德。

杜林很善于举贤荐能,在任大司徒司直时先后向光武帝推荐了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都受到任用。著名学者郑兴曾与他同住陇右,他知道郑兴很有才学,便与其交结。当他得知郑兴也从隗嚣那里东归后,便马上向光武帝举荐,盛赞其学识渊博,堪为大任。建武十一年(35)杜林代郭宪为光禄勋。但凡属下有好学的,他便加以引导、任用,故京师士子多投到他的门下。

建武十四年(38),群臣上书,建议增加重刑以遏制犯罪。杜林则认为东汉政权初创,应总结前朝的得失,去除苛政,建立宽松的政治制度,使天下欢欣,百姓感恩戴德。如果因小事而施重罚,则“国无廉士,家无完行;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下上相遁,为敝弥深”【注:见《后汉书·杜林传】》,其建议得到采纳。

杜林在朝中与郭丹、侯灞、张湛、郭等人齐名。以后他又担任过东海王傅、少府等职,建武二十二年(46)接替朱浮任大司空。次年八月去世,光武帝亲自为他送葬 。

355 评论(8)

壬生京三郎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毒害群众,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百科

231 评论(13)

辛燃arzue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杜林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列宁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36 评论(11)

护手霜adb

一.请根据下列材料中关于矛盾的论述回答问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答案要点:①材料1中列宁的话突出的一点是指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字面上的矛盾。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显然是正确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②材料2中杜林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概念,当作纯粹的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明确指出矛盾不属于现实。与材料1完全对立。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把矛盾当作思想主观臆造的。③材料3中艾耶尔公开否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又将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陈述中的矛盾, 同样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完全对立。这是他的根本错误。二.“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正确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科学论断。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即地理环境;一定数量、质量和密度的人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最为重要。生产方式是人们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两者辩证地联系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表现在:(1)人们只有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从事物质生产,才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才能为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提供物质的前提和条件,停止了生产,社会就要灭亡。因此,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设施的变化。(3)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五种生产方式。正是生产方式的更替,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实现。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书上写的对,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

316 评论(15)

司令来拉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

8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