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妖梦懿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于1994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内部审计师协会”,是内部审计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其前身是美国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41年在美国纽约成立,是美国的一个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
1941年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内部审计师先后加入,使该组织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组织。
截至2019年4月,共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组织,会员人数超过20万人。协会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下设六个分部,分别负责培训、科研、出版、宣传通讯、内部审计师签证和协会财经事务等工作。
1987年12月,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成为IIA的国家分会,当时,由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推荐的IIA会员人数为200多名,2002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截止到2002年12月,我国在IIA注册的会员人数已发展到3253名。
审计特点
审计定义,是从审计的内涵方面明确审计概念的方法。审计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代有它不同的定义,古代的审计是以纳贡、钱谷、税赋、盐务、财政收支、财务账目、经济监督、百官行贿受贿、官吏财政经济治绩为审计定义。
民国时期是以财政收支,凭证、账册、计算书、军费支出、监务收支和外债为审计定义。
葳蕤9999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协会下设秘书处,为其常设执行机构。
注册会计师,是指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英文全称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注册会计师专业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在国际上说会计师一般是说注册会计师,指的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在其他一些国家的会计师公会,如加拿大的CGA ,美国的AICPA,澳大利亚的澳洲会计师公会,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而不是中国的中级职称概念的会计师。
小猪妖嘴巴挑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成立于1988年。1995年“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并入,组成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实行强制会员制,即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前者为团体会员,而后者则为个人会员。出版杂志《中国注册会计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分别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5月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并与50多个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和交往关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协会下设秘书处,为其常设执行机构。
中注协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规律,加强面向注册会计师和非执业会员的服务、监督、管理、协调职能建设,建立完善了行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即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鉴证服务体系,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以严把“门槛”为导向的注册准入体系,以国际趋同为导向的执业标准体系。
yuxinchen008
转载一篇一、我国内部控制 (一)内部牵制阶段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内部牵制,在《柯 氏会计词典》中的定义是指:“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 业务流程设计。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每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 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内部牵制的实践是现代内部控 制的起源。它的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 上的责任分工,然后通过其他个人或部门实施交叉监控。因此,内部牵制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仍居 重要地位,是组织规划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在内部牵制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不必考虑内、 外控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一方面,企业 需要在管理中采用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 方面,为了适应当时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需要,西方各国纷纷提出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对企业财 务会计资料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 1980年3月召开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代表大会上,有代表建议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和目标进行扩展并 将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同时提出控制环境因素应包括:组织计划、预算程序和预算 控制、责任的确定和授权、员工雇用计划、财务人员培训计划、以及保证员工保持较高道德水准的方 法。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将控制环 境问题纳入内部控制的研究视野。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为向具体内容深化,并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 的研究范畴。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 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同时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二、国外内部控制环境 1、内部牵制阶段--孕育,控制环境尚未纳入研究 1905 年,L. R. Dicksee 最先提出内部牵制概念,包括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可以看 作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内部牵制的主要内容是相互核对,主要方式是设定岗位分离,着 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控制,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 舞弊,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雏形。 在内部控制环境孕育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忽视了 组织活动中岗位分离、业务流程及记录过程的监督缺位问题,未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即没有意 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客观上已产生了对控制环境的需要。 2、内部控制两因素阶段--萌芽,控制环境开始受到关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80 年代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传统内部牵制思想与之相结合产生 了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伴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日益趋烈的竞 争,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改进内部管理,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为此,CAP 在 1958 年《审计程 序公告第 29 号》中,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80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内部审计师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出“将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纳入内部 控制系统”,这是国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最早研究。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 要作用,第一次认识到必须将控制环境问题作为内部控制的因素来研究。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