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xtt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是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的。注册会计师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错漏报是否具有重要性,是以错漏报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影响来判断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错漏报的重要性之前,应该先充分了解财务报表使用者,从而评估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错漏报的容忍程度。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看财务报表中的错漏报对其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若一项错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所做的决定,则该业务的错漏报是重大的,相反则是不重要的。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而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漏报,不管金额多少,影响程度大小,都是重要的,因为它都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针对重要性,审计人员在审计阶段和报告阶段应该采取的对策,例如: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8年12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08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额4 000万。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低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4000*万根据利润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800*5%=40万按照稳健性原则,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20万。 问题(1)、(2)尽管金额不大,但由于涉及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问题,性质严重,因此属于重大错报;问题(3)中,存货的低估金额16万,达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80%,超过存货的可容忍误差,属于存货项目的重大错报。 由于所发现的问题性质严重或金额重大,应当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在审计报告阶段,如果被审计单位调整了所有的重大错报或漏报,使会计报表反映公允,审计人员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性质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个别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审计人员应当发表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性质极其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使会计报表整体不公允的,审计人员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喝茶的樱桃
内部审计活动依照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属性标准和实务标准进行工作,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因为不单单涉及如推荐答案说的外部审计从事的财务审计工作,还包括经营审计、第三方审计、合规性审计、安全审计等确认工作,还包括内控咨询、培训等非确认咨询服务。
偶是杨洋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1、确定审计的目标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4、符合性测试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6、实质性测试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8、撰写审计报告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二、准备阶段(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⑵委托目的;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⑸签约双方的义务;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⑺审计收费;⑻违约责任;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