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一起等
两者是反向的关系,但将审计重要性水平调的很高的时候其审计风险将降低而很增加但要注意重要性水平并不是按注册会计师认为调动的,它需要注册会计师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进行制定重要性水平,可以这样理解重要性水平就像一个临界指标超过风险就大 不超过风险就低 这样应该可以清楚的理解了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重庆渝祥居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诚信和能力、财务人员的变动及其素质、业务性质、会计期间(特别是期末)的异常变动和复杂的会计处理、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等情况确定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固有风险水平分别为60%、50%、40%,也就是即使在各种情况较好,出现重要错误可能性较小情况下,固有风险的水平也应高于40%,相反只要有某种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弊,就应当将固有风险确定为100%。再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经济业务以及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关键点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标是否满足、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各项控制是否发挥作用等因素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低(内控健全有效)、中(缺少某些控制环节或有少量的控制失效)、高(内控失效)、零(不可依赖)四个档次,控制风险水平分别为20%、50%、80%和100%。应当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同,内部控制是管理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书面或约定的管理制度。最后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计算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huazhiqingci
关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如下:
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师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的风险,这不是由审计师能够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 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相关工作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和性质开展相应的审计程序。
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对于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错报,由于职业判断失误,审计的固有局限性,审计师职业素养不够或未尽到审计师应尽有的责任,未发现并且要求管理层纠正错报,那么这一部分风险就叫做检查风险。官方定义为某一认定层次的风险。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风险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发现该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师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越高,那么审计师就越需要尽可能的获取更多或更适当的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以保持审计风险在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
总之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对象本身固有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审计师在后续审计过程中,因主观客观原因为未及时发现并纠正错报导致的风险。
如果财务报表本身的错报就很少,那么审计师即便开展较少的审计程序,也可以将总体的审计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如果说财务报表本身错报就很多,那么即便审计师开展充分的审计工作,很可能最终总体审计风险还处于一个高位。
解释一下公式,不要记错。
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其中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最终风险模型公式为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吃尸体的秃鹰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2000)审计署令第2号]第十三条的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
yiranrenxiaoyao
承诺代表了将来某时要发生费用的资金预备。承诺管理可使您准确地记录和分析这些资金。对理应担当的事物前期做出的约定。”我认为这一定义相对来说是确切的,但是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于所请求或订购的物料和劳务是否发生了债务债权关系。比如,在途的物料和劳务以及已收但未付款的物料与劳务对于将要支付的费用是否需要归入承诺的范畴这一问题,在定义中是很难推测的。事实上,这发生了债务债权的部分是不归入的,在计算承诺是要将其剔除出去,一般表现为合同金额暂估。对于承诺是否是已订立合同的金额,从年报中推测的确是这样列报的,承诺金额列报为已签订合同未执行的金额,预计发生合同金额列报为已获得授权未签订合同的金额。于是乎,我们就可以归纳出一个公式“承诺金额=合同金额-已支付金额-暂估金额”。 承诺事项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为资本性与营运性承诺,一为经营性租赁承诺,首先来说所资本性与营运性承诺。前者主要是如名称所说的涉及资本与营运的长期合同,例如在制造性的企业中的涉及基础建设或者是项目更改的合同(其他行业说实话我也不大清楚,不过可以从别的年报中获得信息);而后者就是一些租赁性质的合同了,比如像办公楼或者员工公寓的租赁等。 对于资本性与营运性的承诺,实质性审计程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析性复合和细节测试,这些程序都是基于管理层认定,也就是管理层需要提供相应的真实和公允的合同具体详细信息给审计师,审计师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比较。在汇总的过程中,审计师会运用之间的公式来控制管理层的填报是否正确,正确与否判断的标准主要是承诺是否为正数,如出现负数的情况,审计师往往会推测是否存在暂估金额对应的合同是否为以上承诺所涉及需列报的合同,往往暂估合同的范围过大导致暂估金额过大,需提醒管理层作相应的改动。但是承诺为正数的情况下,审计师也不能保证合同详细情况是填列正确的,这就需要审计师对每笔合同的承诺是否为正进行控制,以减少填列的错误。汇总过程中,审计师也会实行相应的细节测试,也即抽取合同与列报的合同详细信息进行比对,发现错漏报。而分析性复合程序,则主要是涉及到时间段与时间段数额之间的比较,与客户沟通相关的变动的原因,确定是否合理。在披露时,不仅要披露经审计后的金额,对于大额的合同要作相应披露。 预期发生合同金额也即已获得授权未签订合同的金额的披露,其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就是在控制管理层是否填报错误的控制上并不用到承诺的那一公式,可以说难以控制。接下来是经营性租赁承诺,这部分承诺的金额来自生产成本中的租赁费、管理费用中的租赁费以及管理费用中的土地使用费等部分,也即涉及到租赁费的相关的信息。在汇总了相关的信息之后,需要了解合同的具体情况,确认该合同是否涉及在以后的会计期间摊分重大的租赁金额,如有,则按照这些长期的合同影响的会计期间(往往是年份),来归总接下来各个会计期间会发生的租赁金额。对于细节测试与资本性和营运性的承诺相同,但是否做分析性复合,目前我还没有了解到。披露时一般表述为“不可取消的经营性租赁于未来年度内最低租赁支出为……”,同样要对重大的合同对相应披露。 对于此类承诺相对应的预期发生合同,是否需审计披露,目前我也还是不清楚。 以上是我对于承诺事项披露这一部分坐下来的相关体会,一定会有很多不合理支出,敬请达人指正。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