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0

无双天帝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如何看待市值管理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xe留恋不往

已采纳

审计师是如何看财务报表的

你知道什么是审计师吗?你知道审计师是如何看审计报告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审计师是如何看财务报表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先说审计角度

财务报告按规定应公司负责编制,但事实上大多数财务报告是审计者在审计完成后编制,并由公司认可后以自身名义对外发布的(原因是大多数公司财务部不具备编制专业财报的资源和能力,就好比多数公司的IT部门不能自主开发软件一样)。

审计中两种思路会同时进行,并以前者为主,概括如下:

(1)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自上而下层层拆解拆细,去寻找支持这些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证据链(其中完整性最难以保证),对于现金流量表,我所见到的大多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内容倒算出来的(具体可参考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相关内容,不过有朋友反映有些公司会细致到标记每笔分录的现金流量类型)。

(2)基于商业逻辑去分析财报数据,包括和历史数据以及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数据作比较,还会考虑销售收入与经营环境变化的关系(比如钓鱼山事件严重影响日企的销售收入),看看财务报表有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如果有,则进一步采用第(1)种方式深究。

如果存在造假的话,那审计和造假就是一个“看谁做得更完美”的较量,审计者能否发现,取决于造假的程度和审计的深度。

理论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条证据链以及与第三者串通舞弊,但工作量很大且要确保证据链在逻辑上完整,而证据链涉及订单、合同、收发货物单据、发票、内部流转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成本计算、信息系统记录、会计记录、银行收付款记录等等,甚至还涉及虚构交易方或与客户或供应商串通,要虚构所有东西并保持逻辑一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银行流水如不提前计划根本无法回头去造假。

理论上,审计者也可以无限深入调查,但出于审计成本、可操作性、法定审计责任义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反抗等原因,审计者无法像警察办案一样去侦察,只能达到自身事务所质量和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水平,这也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差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区别所在;做空机构有时候更能发现造假,原因是他们动用了超常规的手段,用侦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隐蔽的信息。

审计思路在于查错纠正,与投资者角度不同。

二、投资者角度

我个人看财报,主要就是想自己来掂量和判断一个公司的绝对估值,将市值除以绝对估值得出溢价倍数,在不同股票之间进行比较,由此对于哪些股票高估或低估会形成你自己心里的看法。而如果是对于一个陌生上市公司,我习惯性地这样快速来浏览(这不是经过计划或结构化的思路,只是自然形成的快速浏览的习惯):

(1)先浏览利润表的结构

浏览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金额和大致的比例结构,建立一个初步印象。

看看最近两年利润表的变动,对经营状况的变动建立初步印象。接着再看利润表的盈亏与现金余额的增减变动对应关系如何。

如果一个公司很赚钱,比如腾讯某年收入400多亿,净利润100多亿,我会好奇他的现金余额是不是也多了100多亿,如果是的话那OK确实够赚钱;如果不是,我会去看现金流量表,他到底钱花哪去了,或者是赚了但没收回来;如果钱花在购买固定资产或公司并购上,那就去看资产负债表是不是相应增加了这些资产,以及进一步看能否挖掘到这些大额新增资产或并购有何目的以及是否合理(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虚增资产或隐蔽的关联交易是最容易进行利益转移的)。

(2)浏览附注中收入、成本和费用项目的明细和变动

收入在我看来是最重要和值得关注的项目,一方面公司经营状况和趋势都体现在收入之中,理解公司的收入内容、结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趋势较为重要;另一方面,大多数行业中,会计收入确认相与一般人的商业常识和理解十分贴近,不像成本确认那么复杂(像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成本的成本计算,成本计算容易出错。假设利润率为10%,如果成本多计了1%,利润可能就减少9%左右)。

对于收入,比如看最新上市的云游Forgame,会从两个维度列表披露自主研发运营游戏的分成收入和91wan的推广运营分成收入明细、比例和每年变动,以及游戏发布和退市的数量和分布,甚至告诉你研发者和推广运营者的利益分成大概是2:8(你还会看到,Forgame研发的游戏在别人平台上发布的收入远高于自己平台上发布的收入然后进一步去挖掘信息和思考)。

对于成本费用,主要也是看结构和内容,比如对Forgame,我会看他的人工成本(主要分研发和91wan运营)有多少,推广费用有多少(或者你也有意识到,最近两年,网游广告非常多,Forgame的推广费用支出增长非常厉害,而且最近一年,推广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

(3)浏览资产负债表结构

看两年现金余额以及现金流量表的收入支出分布。拿应收账款余额除以月均营业收入,看应收账款到底大致相当于几个月的收入(应付账款类似),掂量一下靠不靠谱,无法掂量也可以知道一下有个底。

现金+各种应收应付款的净额可视为一个公司可确定的类现金资产(补充:A股个别公司预付账款很大的,在会计上经常是做错账,比如将预付购置固定资产计入了流动资产)。土地和房产的市价和账上价值差别比较大,需要单独拿出来划分出来看,专用机器和软件、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商誉大多数时候可以视为低价值或无价值资产,因为卖出去不值钱,而其挣钱能力已经纳入利润表分析中已反映的盈利能力了。

(看利润表是想知道公司最近几年都挣了多少钱以及增长率如何,可以粗略但不太合理地匡算它未来10年能赚多少钱。看资产负债表是想知道公司现在手上有类现金资产。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公司的绝对估值,不准确,但可以心里有底。看利润表比看资产负债表要花时间得多,因为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净资产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八九不离十;但看利润表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了解背后的业务经营状况,以及行业前景、竞争状况和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来预测公司未来盈利前景和增长率,才是最核心和最困难的地方。)

(4)关于现金流量表

可能学会计的才知道,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倒算出来的,并不是每一笔现金流的汇总(官方指引就是这样编制的,也没有公司做账会去精细到划分现金流量类别)。所以,现金流量表并不重要,因为他所反映的事实,已经分散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里面,他仅仅起到辅助作用。

(比如:一个公司赚很多钱,现金却没增加,如果没有现金流量表,我需要去看费用支出情况和资产增减的情况来了解公司的现金到底花去哪了;有了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把现金流量表当作去目录去查看,就可以更快定位现金增减在哪里)。

另外,现金流量表涉及较多计算过程,如果编制者不细致还容易会算错,再之现金流量表有些项目是列示”总额“还是”净额“编报表的人也很容易出错,看报表的'人自然就会不太肯定或信任。所以,现金流量表在我看来,仅仅是一个承担一个现金流量的”目录“的角色,而且还要小心它到底有没有计算对。

(5)财报中我会忽略不看的东西

税项:税务是最复杂的会计处理内容之一。但可能我比较另类,我几乎从来不看;因为上市公司相对守法,只要按规定交税,如果你了解税法,那它是怎样就是怎样了,无关一个企业的盈利和成长能力;

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无关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它所产生的一次性后果已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了(比如政府给公司补偿发了100万元,这100万元已经变成现金体现中公司的现有价值上了,在利润表上我会当他没发生过);对重大非经常性损益我才会去看,比如像A股上卖锅的爱仕达,因为政府征地补偿了上亿的现金,那我会猜想,这公司拿到大笔钱后会怎么花,能否促进创新和研发。

其他不重大的财表项目,比如如果其他应收款金额一直都不重大,我就完全不看他了。

大多数会计政策:财报中会有会计政策的长篇幅,我只会选择性看个别独特的东西,比如制造业中的折旧政策,收入成本很难划分的公司采用的确认方法,其他大多数完全忽略。

(6)寻找业务接近的公司财报来做比较

将财报浏览完后,就已经大体上了解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包括利润率是多高,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等等,但是如果不是业内人士,很难判断经营收支是否符合商业逻辑(比如最近有人质疑中银绒业的存货高到让人难以置信),这就需要尽可能需要寻找业务接近的公司财报来做比较,这也应该是所有财报使用者避免不了要做的事。

看单一公司的财报只能看到单一的事实,而缺乏一个衡量比较的基准容易会使人缺乏方向感,如果能做到纵观同行业、相近行业和不同行业的财报,看财报就能在心里有所比较,心里更有底,所以,到底还是得多看。

而对于估值,专业投资或分析人员会将多年财报数据罗列出来,采现金流量折现等方法进行估值(在人大经济论坛可以找到一些可参考的模版),估值涉及假设过多从而难以量化准确,但依然有重大参考意义;对于时间有限的业余人士,拿最近几年的利润和净资产做一个粗略的估值计算,在考虑股票流动性产生的财富放大效应的基础上,与市值做比较,也多少可以让自己心里有些底。

三、做空者角度

最近几年出现一些中概股做空事件。做空者看财报目的是找茬,分析不符合会计逻辑或商业逻辑的地方,然后进行调查取证和合理性分析。因为做空者往往并不是行内人士,我猜他们应该是从对比同行业企业的财报开始,来定位不合理之处。不过调查取证则相当困难,比如题为《在中国挖掘公司内幕的高昂代价》的媒体报道中的案例。

另外,我猜也可能选择一些容易涉假的企业来调查分析,比如大经销商占收入比重高且集中,而卖的又是消费品产品的企业,可能会更易于将货品提前存放到经销商创造虚假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而审计者可能无能为力;又比如一些重资产的农业企业,经常很难算清楚农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如果是境外上市以IFRS列报,以估值来确认资产价值也很容易出问题;企业掌门人文化水平低的,也可能有更多的涉假倾向。

审计师如何看待市值管理

226 评论(9)

飞云纵览

文 AI 财经 社 伍月

编辑 杨洁

徐翔应该没想到,在自己入狱多年之后,还会有业绩曾碾压自己的同行因为资本市场黑幕登上热搜,角色却是“拉皮条”。

这几天,一位叫叶飞的私募人士在资本圈热度很高。早在5月9日,叶飞在微博上公开向上市公司中源家居()“讨债”,称后者市值管理找的操盘方没有向下家(接盘方)及时支付尾款,而且因为中源家居股价连续下跌,参与其中的公募基金经理和券商资管损失很大,自己作为中间人已经难以向下家交代。

看得出,叶飞对自己爆料的“黑吃黑”现象已经没什么耐心了,但外界的判断多是“鱼死网破”,其自身也难脱干系。有律师指出,如果操纵股价坐实,不论是上市公司、中间人还是接盘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相比上市公司和叶飞等人的后果,投资者更关心自己的钱。如若叶飞的爆料属实,此事最后的买单者也将是股民与基民,而叶飞扬言要陆续爆料至少18家上市公司的言论引起了投资者更大的好奇心和对相关机构的愤怒情绪。不过有业内人士向AI 财经 社表示,此类事件并非主流,“有所耳闻但没有接触、也没见过如此恶劣的现象”。

市值管理成了“黑吃黑”?

举报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尽管中源家居在13日晚间收到交易所问询后已经火速回应,否认了所谓的“市值管理”,并表示与叶飞及其提到的“上家”蒲菲迪不相识、无接触。但周五早盘这家风口上的上市公司股价仍然大幅低开,最终收跌。

在此之前,叶飞就在微博上表示,如果中源家居董事长、董秘等不及时联系他,不认真处理,而是赖账或者继续骗他,他将向中国证监会实名举报。

按照叶飞通过网络及媒体释放出的信息,此次交易的目的是有中源家居的操盘方试图找资金代持上市公司股票控盘,从而进一步拉升公司的股价。而叶飞只是整个事件的中间人,他的上家是申万宏源青岛营业部刘鹏,后者当时对其表示“这单业务非常靠谱”,但最终不仅自己没有收到中介费,自己找的下家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也迟迟收不到尾款。

也正是因此,叶飞还与一位叫做蒲菲迪的“操盘方”产生经济纠纷,并在今年月初在深圳福田一家酒店,因为叶飞“暂时保管”了蒲菲迪的银行卡与身份证,二人一起被带到了派出所。

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尚难定论,但已有多位市场人士表示,爆料内容基本符合A股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股票坐庄模式,而所谓的“盘方”也就是“庄家”,各方串通一气操纵股价最后被美其名为“市值管理”。

在A股市场,投资者对“坐庄”的猜测并不新鲜,但真正将幕后细节公之于众的还真是不多,这也是叶飞此次爆料能“火”的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一般的坐庄模式下,庄家将股价操纵到高位需要出货或继续拉升时,会找其他有实力的资金方、操盘方买入股票,并按照一定比例向接盘方支付费用。

叶飞也向媒体爆料称,中间人和代持方均能得到一部分中间费,但大头还是归代持方,中间人拿到的比例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之间。

尽管叶飞在私募圈摸爬滚打近二十年,但这次他还是失算了。在第一次与上述盘方见面后叶飞发现,中间人可能并不止刘鹏的上家、刘鹏和自己,对方给出的总的中间费价码也因此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

而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叶飞与蒲菲迪本不用见面,整个流程均为口头协议。有业内人士也向AI 财经 社透露,做市值管理的各方本身也会为了规避监管选择“物理隔绝”。但随着中源家居股价的背向而动、盘方尾款失约,叶飞已经难以向他找的下家交代。

私募冠军擅长“拉皮条”?

这么一折腾,叶飞成了资本圈热议的“红人”,其本人也在微博上接连曝出更多的内幕细节,并表示自己“有几百G的料,估计40天曝完。”

正如叶飞的微博名字“叶飞私募冠军直说”一样,他的确是“私募冠军”出身。叶飞1994年开始炒股,2003年从事机构私募投资,还是CCTV证券资讯频道长期特约 财经 证券讲师,2007年获得“中国股市民间高手大赛”第一名。

2010年,奉徐翔为偶像的叶飞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倚天投资,旗下产品“倚天雅莉3号基金”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了351%的收益率,被机构评为“阳光私募基金股票策略组2015年上半年度冠军”,同期其偶像徐翔只取得了147%的收益。

也是在这一年的11月,徐翔就因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是后话。

尽管经历了2015年股灾,叶飞旗下产品仍然取得了年内200%+的收益,达到了其投资的高峰。但在2016年熔断期间,倚天投资产品净值单月回撤就达到了45%,2019年倚天投资直接被注销。

叶飞的名声在资本圈也并不明亮。2015年9月,刚拿完私募冠军的叶飞就开始开班教人炒股,而且对象还是一群高净值的EMBA学员。跟着这位明星私募上炒股课的结果是,不少EMBA老板巨亏亿元,而各位老板为这笔亏损缴纳的学费也不低,培训费动辄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在其最近爆料微博的下方评论中,还有不少网友拿此事回怼他。

除了中源家居,叶飞还在爆料中提到了维信诺、昊志机电、隆基机械、东方 时尚 等上市公司,其中部分公司的回应与中源家居基本类似,大意是与叶飞不认识、没接触。对此叶飞不忘社交平台上回怼,并扬言要曝光不低于18家上市公司的类似内幕。

叶飞自称此前已经两次举报华钰矿业总经理徐建华非法荐股、操纵市场,并表示目前该公司已经被“ST“,其贴出的资料显示证监会已经受理,但从原因来看,该公司被“ST”是因为关联交易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与举报事件并无直接关联。

从公开信息来看,叶飞的资本履历并不“干净”,其在私募圈摸爬滚打20多年,对“拉皮条”的生意或早已轻车熟路。也是2015年9月,刚刚拿完冠军的叶飞就收到了证监会的罚单,由于操纵信威集团、晋西车轴、江淮 汽车 、奥特迅、中青宝等股票,被没收所得所有金额,并罚款万元,合计超过2600万元。

随着曝光度的不断提高,叶飞近日也在微博上提起此事,称其当时是拿自己的钱当“卧底”,自己的律师申诉6年未果。

在爆料过程中,叶飞还在网络上曝光了前述关系人蒲菲迪、刘鹏的个人信息,其中后者称已经就此事联系律师。

镰刀和韭菜

市值管理本是监管机构鼓励上市公司保护股东权益、做大做强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最终却被一个个资本玩家“玩”成了利益输送与股价操纵的载体。

除了涉事的中间人ABC,此次叶飞也将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拉下了水”。这也意味着,最后买单的将是无数股民与基民。

叶飞找的两个代持方一个是公募基金内部人士,一个是券商资管内部人士。二人计划使用公募基金资金、券商资管资金代持,个人从中赚取代持费用。但交易之后,中源家居的股价并不像盘方一开始口头承诺(叶飞单方面表示)的向上拉升30%,一上来就把接盘方坑惨了。

3月31日交易当天,中源家居在高开约5%的情况下,盘中一度跌停,最终收跌。叶飞对外表示,最终公募基金方面因为中源家居盘中跌停没有买,券商资管方面买了1500多万元。

此后两个交易日,该股又连续跌停。叶飞称,券商资管方面出于机构风控要求,最终平仓止损了。

在此之前,中源家居就是A股市场典型的“杀猪盘”标的,投资者听到的最多的也是“荐股群老师”等割韭菜的手段。2019年4月至5月,中源家居股价从48元跌至26元下方,跌幅超过45%;2020年3月至5月,公司股价又从39元跌至23元下方,跌幅超过41%;2020年8月至9月,公司股价从36元跌至25元下方,跌幅超过30%。

而每一次杀跌,中源家居的股价特点都是快速拉升、高位放量、连续跌停。

对于此次参与接盘的公募与券商资管,叶飞表示目前仍选择保护,没有透露机构名称。但有基金业人士向AI 财经 社透露:“一般规模大的基金公司不会做(这类交易),为了几百万黑钱不至于,参与的大部分是小基金。”

业内熟知的是,相比私募,公募基金对交易的风控更为严格,基金经理上交手机、交易员特定交易室内全天监控是交易期间的常规措施。因此,对于叶飞提到的代持方在酒店执行买入,有公募人士表示了质疑。

此前中源家居向媒体回应,叶飞没有拿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材料,称其有碰瓷的意味。有资本市场人士猜测,如若叶飞爆料属实,要么是盘方不守信用想让中间人和接盘机构吃“哑巴亏”,要么是有庄家为了出货假借代持名义找人接盘。

在叶飞的爆料中提到的一份上市公司前200名股东名册,是对前一种猜测最有力的支撑证据。据某上市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这份名册中证登公司每月会下发3次(截至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本月10日和本月20日)。据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接盘方往往要在名册公布前一天执行买入操作,以便于盘方第二天确认交易。

而对于名册的获取渠道,前述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需要在中证登公司官网下载电子版名册,股东可以凭借持股证明到上市公司办公地查看电子版名册,不能拍照、不能打印带走。

这也意味着,叶飞看到的“纸质版前200名股东名册”,很可能是中源家居股东名册发生了泄露。中源家居在对交易所的回复中解释,公司曾为了发行可转债,将部分股东名册展示给了两家中介机构。

在最新的对外发声中表示,中源家居称公司已经就相关事项和浙江证监局、交易所等监管机构积极沟通,并已经以叶飞诽谤为由向公安机关报警。

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向AI 财经 社表示,从叶飞的爆料内容来看,所谓的“市值管理”实际就是控制股价,如果坐实,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间人、接盘方都将承担法律责任,而且不以是否获利为依据,即使最终上市公司证实与公司无关。

“但要坐实还要看叶飞能否进一步提供有力的证据,包括协议或者录音。”臧小丽表示,“根据《证券法》第192条,证监会有权做出处罚,如果情况特别恶劣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徐翔就是典型案例。”

115 评论(9)

chengjiebgjicom

市值管理是指: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效力于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4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