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tillardw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诚信和能力、财务人员的变动及其素质、业务性质、会计期间(特别是期末)的异常变动和复杂的会计处理、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等情况确定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固有风险水平分别为60%、50%、40%,也就是即使在各种情况较好,出现重要错误可能性较小情况下,固有风险的水平也应高于40%,相反只要有某种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弊,就应当将固有风险确定为100%。再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经济业务以及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关键点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标是否满足、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各项控制是否发挥作用等因素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低(内控健全有效)、中(缺少某些控制环节或有少量的控制失效)、高(内控失效)、零(不可依赖)四个档次,控制风险水平分别为20%、50%、80%和100%。应当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同,内部控制是管理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书面或约定的管理制度。最后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计算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足疗沙发厂家
两者是反向的关系,但将审计重要性水平调的很高的时候其审计风险将降低而很增加但要注意重要性水平并不是按注册会计师认为调动的,它需要注册会计师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进行制定重要性水平,可以这样理解重要性水平就像一个临界指标超过风险就大 不超过风险就低 这样应该可以清楚的理解了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尘封1205
一、符合性测试和控制测试1.符合性测试和控制测试的涵义。从其本质上看,符合性测试和控制测试均与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有关,两者都是为了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到执行而进行的测试,但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在制度基础审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揭示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控制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作为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而在风险基础审计中,测试的目的是根据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为与符合性测试相区别,将风险基础审计中的这种测试称为控制测试。2.测试的方法。在进行符合性(控制)测试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证据检查法、穿行试验法和实地观察法。(1)证据检查法。所谓证据检查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测试的目的,抽取一定数量的账表、凭证等书面证据和其他有关证据,以检查验证其有关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总要在一定的证据上表现出来,因此,通过一定数量的证据检查,即可证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在批准控制方面,各项费用的支出都必须由发生该项业务支出的部门负责人核准并签字,审计人员通过有关手续检查验证,即可检查在实际执行中部门负责人是否严格履行了批准控制职责。(2)穿行试验法。所谓穿行试验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测试目的,有选择地抽取某项控制的几笔业务,按照被审单位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从头到尾地重做一遍,然后将其结果与被审单位的业务处理结果相比较,以判断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的一种方法。(3)实地观察法。所谓实地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测试目的,到被测试项目的工作现场实地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检查验证其规定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的一种方法。该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应结合其他方法一并进行。二、实质性测试所谓实质性测试是指为审查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正确性的错误或不合法金额所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其目的是取得有关会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会计处理,以及寓于其中的有关舞弊和差错的会计处理是否妥当的证据。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和余额的详细测试三种。1.交易实质性测试。所谓交易实质性测试是指为判断被审单位的会计交易在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是否正确过入明细账和总账而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如审计人员执行交易实质性测试可以检查已记录的交易是否存在和已发生的交易是否被记录,也可以通过该测试以确定已记录的销货交易的记录是否正确、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分类是否正确、汇总是否正确和是否过人正确的账户。如果审计人员确信交易在日记账中已作正确记录并正确过账,他就能确信总账的合计数是正确的。在实际工作中,符合性(控制)测试可以与所有其他测试分开进行,但为提高效率,常常与交易实质性测试同时进行。2.分析性测试。所谓分析性测试是指通过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的研究而形成的财务信息的评价。分析性测试的运用实际上是将账面金额同审计人员确定的期望值的比较过程。分析性测试的目的是:(1)了解被审单位的行业或业务;(2)评价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3)显示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报;(4)减少余额详细测试。这些尤其是后两个目的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其他测试的范围。如果分析性测试表明可能有错误,就需要作更广泛的调查;如果通过分析性测试没有发现重大差异或没有差异,则其他测试就可减少。3.余额详细测试。所谓余额详细测试是指检查账户期末余额的正确性而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如直接向顾客函证应收账款,对存货作实物检查,审查供货单位的对账单以检查应付账款等,都是余额详细测试。在审计中,这种期末余额的测试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测试所收集的证据大多来自独立于被审单位的单位和个人,通常被认为是质量较高的证据。
明月丶夜灬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审计风险识别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估测和控制技术的选择才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在提供鉴证服务的同时,审计人员就已经承担了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在某些情况下会转换为负债或损失。因此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审计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审计风险识别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利用外界的风险信息、资料识别风险;二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的力量,根据客户的特性识别风险。由于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审计人员应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最容易引起风险的领域(因一般审计实务书籍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2使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3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4坚持稳健主义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