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高老师
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会遇到被审计单位的人对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定性、问题描述甚至问题本身提出异议。被审计单位提出异议的原因之一就是审计依据不准确,或者审计依据不充分。
首先,我们来看看内部审计运用的审计依据都有哪些?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的法律法规适用的范围很广。例如《会计法》在财务审计中就很容易被引用。不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严肃性,一旦被审计人员在审计问题中引用,被审计单位一般会觉得比较敏感。
二是行业的规定、指导意见等。每个行业都会出台一些规定、指导意见来规范行业内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企业组织在实际经营中,难免会触碰到行业禁止的经营行为,这时候,内部审计人员就要指出来。尽管被审计单位会讲,内审部门和经营部门也都是同一个组织的,被审计单位所做的违反行业规定的行为也是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是为了生存,但是内部审计人员要站在组织的整体利益上,为组织避免外部监管风险。规范经营,并不是阻碍组织发展的刹车器。
三是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越是成熟的企业组织,其规章制度越是健全。规章制度越是健全,审计人员越是容易找到审计依据。
四是内部控制原则。还有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指出,但是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经济事项,审计人员要通过分析、判断,把具有重大风险的事项揭示出来。
那么,审计人员如何运用好审计依据呢?
一是,熟悉审计依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有时候,审计人员明明觉得某个经济行为有问题,可就是找不到相应的审计依据,这就是对法规、制度等不够熟悉。
二是,能够对解析地看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所谓解析,就是审计人员在深入了解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基础上,能够分析解构,能够较严谨地和经济行为对应起来。
三是,能够辩证地看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尤其是企业组织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不一定完全的合理或者符合实际情况。审计人员在引用审计依据并指出审计问题后,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问题如何整改。
四是,发展地看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市场经济下,影响企业组织的外部因素变化很快。企业组织也在不断地通过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等进行变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很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已经是很多年前制定的了,是否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审计人员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不要像权力部门那样,直接搬来法规、条例来指出问题的存在,而是要把审计依据和审计发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出问题的风险、影响。
无论怎样,正确地运用审计依据,将增加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更有效地说服被审计单位。
juliejin(金培)
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应称法,即:由部门、单位内部设置的专职机构及人员,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用以健全内部控制,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在中国审计组织体系中,起着以国家审计为主导,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重要作用,支撑着企业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作为企业指挥者管理机能的一部分,对企业管理手段妥善与否、有无弊漏和是否经济有效,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分析和评价。内部审计的主要缺陷和特点是,由于在本单位领导下进行内部审计活动,其独立性表现稍弱;但具有及时性、连续性、针对性、预防性等特点。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做到正直、独立、客观和勤勉。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保持廉洁,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只能开展那些在其专业胜任能力范围之内预期能合理完成的工作。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有违忠诚性原则的事情。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慎重地使用他们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有意从事损害国家利益、本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应真实地披露他们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努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的特点及对人员的要求,合理的选用人员,制定合理的流程制度,责职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