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6

易超风格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如何核查扇贝数量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0921缘分

已采纳

勾荣、孙福君。勾荣当时是獐子岛公司的债务总监;孙福君当时是獐子岛公司的董事会秘书。

审计师如何核查扇贝数量

218 评论(10)

柔和的风0751

从2014年到2020年,獐子岛扇贝跑路四次,最终被证监会查出财务造假,涉及到的人员非常多,主要人员有四人,分别采取5到10年以及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对勾荣和孙福君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对梁峻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对獐子岛原董事长吴厚刚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同时证监会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另外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罚款。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海洋水产难以确认事实真相,很难核对獐子岛公司公布的数据,但是逃不过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再怎么造假,通过獐子岛采捕船卫星定位数据就能还原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就能够知道獐子岛公司真实的采捕海域。

通过与獐子岛记录的捕捞区域数据对比,就能够知道獐子岛公司实际情况,从卫星定位数据来看,獐子岛公司并没有如实记录采捕海域,有非常明显的造假行为,大量的数据都是凭空捏造。

再回头来看獐子岛财报,非常明显的是避开暂停上市规则,根据深交所规定,企业连续两年亏损被ST,连续3年亏损将会被暂上市,连续亏损四年将被终止上市,而獐子岛却完美避开了这一点。

但是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最终还是败在北斗卫星系统上。獐子岛之所以能够违规操作这么久,就是钻了特殊存货不易监控的空子,扇贝这类水产品生长在海底,也不能给每个扇贝装上监控。

做存货盘点的时候只能进行抽样检测,也不能让审计人员套上潜水衣搞实地盘存,这根本不现实,数量太多根本数不过来,即使能够数清楚,也很难确定扇贝跑路的情况是真是假。

282 评论(9)

余味无穷aa

财经 天下周刊(ID:cjtxzk) 文 周享玥 编辑 孙明 扇贝跑了,扇贝死了,扇贝回来了,扇贝最终被卫星定位了…… 如果A股市场有个“神奇动物”榜单,以獐子岛扇贝的深厚功力,无疑可以轻松问鼎榜首,拿下"最魔幻、最识大体动物”称号。 毕竟,能在不到6年里,精准卡在上市公司每个最需要的节点,先后上演四次离奇“失踪”,冻死过,饿死过,跑路过,还能每每以一己之力换得背后公司化险为夷,最终甚至要动用卫星调查才能寻其踪迹的扇贝,不管是在A股市场,还是现实世界,都称得上“魔幻”。 而主导“神奇扇贝”故事的獐子岛,自然也无愧于股民们对其“A股戏精”的称号,顶着“海上大寨”、“鲍鱼之乡”的名号风光登场,登顶过市值200亿的高峰,讲述过离奇古怪的“神奇扇贝”故事,也跌落过黯淡无光的谷底,最终,落得个一地鸡毛、辉煌难再的惨淡结局…… 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收盘,獐子岛()股价仅为元/股,总市值亿元。多番折腾下,“中国水产第一股”的荣光不复存在。 獐子岛一出场就拿了个好剧本。 资料显示,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獐子岛)坐落于黄海深处一座名为獐子岛的岛上。1958年,由獐子岛、大耗岛、小耗岛、褡裢村四个岛屿成立的人民公社,被命名为獐子人民公社,并于1983年,改公社为乡。同时成立了集体所有制公司——獐子渔工商联合公司,该公司于1985年更名大连獐子岛渔业总公司,1992年再改组为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 而作为地名的獐子岛,是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最大的岛屿,长海县则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海岛县,鱼、虾、蟹、贝、藻类资源丰富。由于地理环境优渥,据地方志记载,截至上世纪70年代,獐子人民公社就已经创造出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纪录,并首次登上《人民日报》,被冠以“海上大寨”的称号。 但獐子岛此后的无限风光,除了得天独厚的海域资源和地理位置,更离不开一个叫吴厚刚的人。吴于1964年出生在獐子岛的一个下辖岛屿大耗岛,父辈皆以捕鱼为生。1980年,年仅16岁的吴厚刚考入獐子岛修造船厂,成为一名铆工,并在进厂一年后就被提拔为会计,此后历任财务科长、镇渔业总公司财务办总会计、副主任等职务,始终掌握着财务大权。 吴老板的早期职业道路走得顺当,但想要成为传奇式人物,还需要一个可以施展力挽狂澜或者锦上添花之力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临。上世纪80年代,獐子岛从日本北海道引进虾夷扇贝,但最初采用漂浮养殖模式,产量少且污染海水,经济效益并不高。而彼时,辽宁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尝试一种名为“底播养殖”的新技术,即将扇贝等种苗直接投放到海底,让其自行生长几年后再捕捞。 在獐子岛渔业做财务工作的吴厚刚看到了其中商机,遂向公司推荐“底播增殖”技术,以5分钱一枚的价格买来大量种苗,投向大海。渔民们却不高兴,怒骂他是个败家子,并质疑这种技术“生不见贝,死不见壳”,无异于“往海里撒钱”。最后是镇政府出面,才平息了争议。 两年后,被捞起来的一个个个大、肉肥且价高的虾夷扇贝则彻底让岛民们闭上了嘴,獐子岛也自此进入快车道。1990年,獐子岛虾夷扇贝底播面积首次突破1万亩,1995年突破5万亩,两年后再翻番,突破10万亩。 吴厚刚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于上世纪90年代顺利从镇办企业转入体系内,不久后又在1996年出任獐子岛镇长,并兼任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这一年,他刚刚32岁,俨然是大多数岛民眼中“年轻有为”的存在。 1998年,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改制为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獐子岛镇以及其下辖村的村民成为公司股东,吴厚刚也自次年开始兼任獐子岛董事长一职。直至2001年,獐子岛渔业集团依循政企分离政策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其才正式辞官下海。 而据媒体报道,为了让吴厚刚无后顾之忧,长海县政府还决定给其5%的股份奖励,并要求吴厚刚自己投入5%,有困难可无息借贷。就这样,吴厚刚揣着借来的530万元,顺利拿下了獐子岛10%的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实现了从官到商的转变。 同一时间段,獐子岛被冠以“海底银行”的称号,开始冲刺资本市场。2006年9月28日,獐子岛正式登陆深交所,不仅成功拿下了“中国水产第一股”的称号,其股价更是在2008年初蹿上元/股的高位,使其一度成为当时沪深两市的“股王”,也是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 獐子岛在资本市场的优异表现,造就了一个身价超5亿元的亿万富豪吴厚刚。而吴老板自2007年起几乎年年出现在达沃斯论坛的身影,则被视作其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吴厚刚地位的不断跃升,其兄弟亲族也跟着“沾了光”,纷纷进入公司担任要职。獐子岛岛民的日子更是过得红火,岛上学校、医院、电影院等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幢幢两层小洋楼更是随处可见。而据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獐子岛镇总收入已经达到亿元,纯收益亿元,人均收入超万元;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不过为6208元,农村人均收入2229元。 故事如果就此戛然而止,獐子岛和吴厚刚都会成为成功者的代表,但獐子岛显然极具“戏精”体质,并不甘心仅仅作为一个普通励志故事中的主角,而是要演绎一出“扇贝去哪儿”的荒诞悬疑剧。 2014年,獐子岛已经开发的海洋牧场面积超300万亩,约200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世界级海洋牧场。然而,就在同年10月,形势却发生了180度大逆转——獐子岛突发公告称,因几十年不遇的冷水团突袭其养殖区域,公司2011年和2012年间播撒的万亩待收获虾夷扇贝绝收,造成2014年前三季度巨亏约亿元,当年总计亏损额达亿元,几乎亏掉了前四年的所有盈利。 一时间,“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震惊整个A股市场,投资者们对獐子岛冷水团的真实性、定期抽检却为何未能及时预警、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是否存在内部贪腐等种种怀疑也接踵而来,一度成为当年A股市场最大的一起“黑天鹅事件”。 面对质疑,吴老板表示很“委屈”——“我们一家企业讲不清冷水团的事儿,大家都不明白……冷水团说不清楚,底播增殖说不清楚,海洋牧场说不清楚”,并一度在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有关“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信董事长那张嘴”的质疑时,不无感伤地表示,“一个人被信任不易啊,请看我们的实际行动吧。” 但蹊跷的是,獐子岛公告中提及的冷水团,事前从未经大连市气象局等权威机构通报过,当地养殖户也都说没有遇到,更没有听说附近海域的养殖户因冷水团而明显减产。 尽管疑点重重,证监会当年12月的调查结果却显示,未发现獐子岛有财务造假行为;獐子岛扇贝的第一次跑路也最终以吴厚刚承诺自愿承担1亿元灾害损失与公司共度难关,以及獐子岛高管集体降薪告终。 而就在半年后的2015年6月,獐子岛再次公告称,最新抽测结果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底播未收获的160余万亩虾夷扇贝尚不存在减值风险。故事的戏剧性走向不禁让众多围观者惊呼:“丢失的扇贝又游回来了”。不过,仅两天后,獐子岛再发公告解释,此次抽测中的2012年底播苗种与2014年因“冷水团”绝收的部分属两个不同海域,而非“扇贝回来了”。 獐子岛的风波暂时得以平息,但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仍然暗流涌动。 2016年1月,有消息称,獐子岛被2000多人实名举报,称2014年的“冷水团事件”原因并非自然灾害,而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而举报者正是獐子岛的居民,同时也是獐子岛股份受益人。但獐子岛随即否认了举报信的存在和信的内容,一如离奇失踪的扇贝,这场举报同样疑云满布。 而戏精之所以被称之为“戏精”,往往因为讲出的故事太具戏剧性且出其不意。 2018年2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降水减少、饵料短缺、海水温度异常等原因,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并最终被饿死,从而导致2017年业绩由盈转亏,再次巨亏亿元。2019年4月,獐子岛再度发声,因“底播虾夷扇贝受灾”,2019年一季度亏损4314万元。5个月后,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再次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自然死亡”,带来损失亿元,而獐子岛方面给出的原因是“海水温度变化、海域贝类养殖规模及密度过大、饵料生物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扇贝跑了,扇贝回来了,扇贝饿死了,下一次又因水温不对死掉了……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扇贝的来去生死,早已成为獐子岛的家常便饭,“扇贝去哪儿了”的笑话更是讲出了连续剧的架势,就是不知道海底的扇贝自己的历次死因,会不会再“笑死”。 扇贝会不会“笑死”谁也不知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獐子岛大概是“乐在其中”的。 据深交所规定,中小板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被ST,连续3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连续亏损四年则将被终止上市。而在“扇贝去哪儿”连续剧上演的6年间,“家底”早已不再丰厚的獐子岛,却一直“幸运”地避开了被暂停或终止上市的关键节点,将2014年至2019年的业绩,几乎都套在了一年亏损一年盈利的变动规律上。卡位之“精准”,让不少网友惊呼:“獐子岛的扇贝极有可能具备金融行业背景,并已考取注册会计师资质,非常熟悉上市公司审计的相关工作”。 而事实的真相,一直要到2020年6月,才被北斗卫星勘破,并被证监会给予“财务造假”的终局认定。 2018年2月,就在獐子岛宣布“第二次扇贝跑路”事件后一周多,证监会决定对獐子岛启动立案调查。而因虾夷扇贝这一存货的特殊性,证监会为此派出稽查总队30多人,历时17个月的调查,甚至调动了刚刚组网完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才最终破解了“扇贝去哪儿了”这个A股市场的魔幻谜题。 2019年7月,证监会向獐子岛下发《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称已查明獐子岛涉嫌财务造假;2020年6月24日,证监会又正式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认定獐子岛相关年报及信披涉嫌虚假记载,并对獐子岛做出罚款60万元的“顶格”处罚,对时任董事长吴厚刚等人罚款30万元及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2020年9月,证监会更是宣布将獐子岛证券犯罪案件移交给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而据调查结果显示,证监会以底播虾夷扇贝捕捞船只的北斗导航定位信息为基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却发现獐子岛在2016和2017年间结转成本时所记载的捕捞区域与捕捞船只实际作业区域存在明显出入。 2016年,獐子岛通过少报扇贝采捕海域面积万亩,少计营业成本万元;同时又巧妙利用其会计核算原则,通过在部分尚未捕捞的海域重新底播的方式,虚减营业外支出万元。借此,已经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亏损的獐子岛,成功在2016年虚增利润亿元,占同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实现了所谓的“账面盈利”,成功摘帽,避免了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为了消化掉2016年隐藏的成本和亏损,2017年,獐子岛又以扇贝被“饿死”为由,虚减利润亿元,占同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9%。 不过,吴厚刚对于证监会的“财务造假”认定似乎并不认可。2020年5月,还是獐子岛董事长的吴厚刚就曾向媒体抱怨:“为什么别人遭了灾,大家都同情,獐子岛遭了灾,不但不同情,还都踩上一脚?”,并表示证监会“仅靠两份推演报告就判定我们财务造假,没有法律依据”。 而据报道,2020年12月,吴厚刚已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证监会发起一份长达一万多字的起诉状,要求撤销相关行政处罚,且该案已进行首次质证。但獐子岛对于这位前董事长的起诉行为显然避之不及,在被媒体问及相关问题时,只抛出了一句“吴厚刚已从公司离职,其个人诉讼行为属于私人司法维权活动”。 三十多年前,被獐子岛岛民们怒骂“败家子”的吴厚刚靠着扇贝“底播增殖”技术,助獐子岛兴了家,然而,三十年后,吴老板却真的让獐子岛“败了家”。2010年的巅峰时期,獐子岛市值一度超200亿元,但在三翻四次的“扇贝去哪儿”事件后,只余下20多亿市值,缩水近90%。 獐子岛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则显示,2020年度,獐子岛预计盈利1000万元至15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1亿元至亿元,而上年同期,其归母净利润亏损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亿元。2020年扭亏为盈的原因,主要系“出让部分海域使用权相关资产及转让子公司股权、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收益增加”以及“海洋种业产品经营业绩有所增长”等因素影响。 “戏精”獐子岛的未来,依旧迷雾重重。

341 评论(8)

清香薄荷amy

参仙源是新三板农业造假第一股,一位老前辈曾经说过,如果仅仅看财务报表就能给你看出毛病来,要么造假者智商太低,要么你是天才。可是,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参仙源的报表,在过去的几年中,莫非真的没有蛛丝马迹可以查询么?我们将不借助公开转让说明书之后的任何信息,试图回到过去,看看是否能够提早避开地雷。

由于无法看到公司的流水、票据等原始资料,只能透过谎言抽丝剥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有时候不得不问那些参与到挂牌工作中的会计师、审计师们,为什么能让这些爬虫登堂入室?或许是常年一起工作,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被同流合污,也说不定。

现金流是最不好造假的,因为需要银行的流水做配合,往往一查就原形毕露了。

以这张流水单为例,在劳动节间还在辛勤地转账,是不是很不正常?而且现金流一般都要由审计师向银行发询证函,银行要确认各个账户的安全。所以,现金通常不好造假。当然,有些造假者为了能够圈钱,四处举债,或者自身本来就有点家底,便真的模拟出了一次次的经营性活动,现金外部往来都有,那也只能佩服此人财大气粗。但是,概率很小。

证监会处罚了参仙源的事项是2013年,公司将外购野山参作为自挖野山参销售,少计成本万元,导致虚增利润万元;同时,因公司2013年将野山参销售给关联方辽宁参仙源酒业有限公司,认定关联交易虚增收入万元,导致虚增利润万元。

2013年公司收入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流入亿元,流出7355万元,净流入亿元。看到这里,似乎可以打消疑虑了,经营性现金流还是很匹配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投资性现金流,2013年共支出亿元,净流出亿元。所以,2013年扣除融资的现金流净流出是亿元。

分析到这里,如果以上的信息全部是真实的,则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获得现金,然后将现金投入到固定资产等项目中进行扩大再生产。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从业者们发现,很多时候出于调整的目的,经营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常常会被混淆。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企业往往是这类调整的重灾区。一家曾经在海外上市的东北农业企业就是把购买的木材当做资本性支出而不是存货。

第二步:发现证据

既然已经提出问题,我们就要求证到底是哪种情况。那么我们要检验三点,是谁买了这些货?其次,投资的产品在哪里?生产能力匹配么?

问题一:显而易见的作假

2013年,辽宁参仙源酒业有限公司作为关联方购买了价值亿元的野山参。就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辽宁参仙源酒业有限公司2013年的收入仅仅为万元。这不是把广大投资者当猴耍么?营业收入100万元不到的企业,购买了亿元的野山参,当饭吃么?截止2014年一季度,酒业公司的销售量在30万元,换算为全年收入大约为120万元,根本无法理解买入亿元野山参是做什么用途。

其实问题到了这里,就足以证明这家企业不值得一顾,不过既然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便继续分析下去。

问题二:资产关系错乱

理论上投资性现金流大额支出,一定要变成一项资产,2013年投资性现金流共支出亿元。比较2012-2013年各项资产,较大差别的有。

生产性生物资产增加约7000万元;固定资产从1亿元减少到5000万元;存货从亿元到亿元;其他应收款从800万元上升到1亿元。

生产性生物资产在农业企业里就是指所种植、养殖的生物。这个极为不好确认,轰动一时的獐子岛“扇贝去哪儿了”就是依靠生物资产难以确认这点,调节财务报表,玩弄投资者于股掌之中。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种子一类的购买,都是从农民手中直接买,这样是不需要开票、不需要纳税的。那么只要随意用几个账户,签署几个假的供销合同就可以作假了。其次,播种出去后难以调查。假设要增加,就在某个地区集中放一些种子,调查人员过来,扒开看到密密麻麻的种子,就全面推算一下即可,很容易虚增。这点无法查证,只能寻找佐证。

说明书中是这么解释固定资产的减少的:2013 年末公司将辽宁碧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股权进行转让,碧水实业拥有的固定资产一并转出, 导致了2013 年末固定资产较 2012 年末降幅较大。这就是其他应收款的主要来源。

存货减少近4亿元,主要原因是一项“开发成本”在2013年消失了。开发成本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土地的取得价款、平整土地等一系列费用可以算作存货。是房地产行业的专属科目!2013年消失了?

别的科目变动不大,只有开发成本这项消失了!

结合2012-2013年的经营情况,应该是把股东的房地产资产转走所致。所以2013年股东接走的房地产项目总价值有亿元。

等等!可是其他应收款有1亿元,那么代表处置资产带来的投资产生现金流流入至少有4亿元!怎么对不上号?去哪里了?有一个4亿元的资产不翼而飞,这个问题可大了!

问题三:不匹配的生产力

根据CCTV致富经2014年的一篇报道,林下参亩产值在30万元以上(市场价格在每市斤8000~12000元之间),公司共有万亩的可种植面积,但是野山参成熟期是9年,所以每年可收货面积是4000亩,也就是大约12亿元产值。而当年企业销售亿元,差距有7700万元,而恰好被核查出来的外购成本是5500万元。所以,参仙源根本没有相应匹配的生产能力!

后记:一位老前辈告诉过,如果你能从财务报表里看出这个企业的问题,要么你是天才,要么作假者是弱智。我在不借助任何之后信息的基础上,就在转让说明书里就看到了无法解释的矛盾。我按照现金分析--收入真实性核查--资产匹配度核查,一环环挖下去,发现这个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于生产制造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但是,我不得不说,参仙源的财务造假水平,太拙劣了!新三板务必清楚这些害群之马,还投资者一个清白的市场。不然别人都认为新三板是个垃圾场,谁愿意来淘宝!

10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