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8

雪诉离歌
首页 > 审计师 > 外部审计师责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哥丶WLy

已采纳

外部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者对本组织进行审计,他们可以向内部审计师提供其所掌握和了解的潜在被审计对象的相关情况,这对于内部审计目标的确立和修订、具体审计对象的选择,审计日程安排的优化是非常有益的。

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范畴:

以系统、有规律的方式评估和促进组织在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方面的有效性;

关注组织的所有方面(例:防止财物的和非财务的以及任何形式的舞弊);

把将来发生的事件作为内部审计对于控制和程序的持续监督和评估的结果加以关注。内部审计师工作范畴参照内部审计标准2100。

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范畴:

设置常规检查来获取足够的证据支持其对年度财务报告公正与否的意见;关注历史情况。

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范畴参照他们的职业标准,他们应对审计程序执行情况及为评价年度财务报告而搜集的证据的充分性负责。

外部审计师作为独立第三者对本组织进行审计,他们可以向内部审计师提供其所掌握和了解的潜在被审计对象的相关情况,这对于内部审计目标的确立和修订、具体审计对象的选择。审计日程安排的优化是非常有益的。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范围由《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专业标准来规定,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范围由《标准》和《内部审计章程》等进行规定,内外部审计工作应充分协调以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5限度地减少重复工作。在协调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首席审计执行官应确保内部审计人员遵循《标准》的有关规定,并经常评估内外部审计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情况。外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在工作方法、判断标准、专业技术标准等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充分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积极利用外部审计的成果,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外部审计师展开合作,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效果。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外部审计师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外部审计师责任

330 评论(8)

tuzhiluobo

区别

1、审计范围不同。其中:

社会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委托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必要调查(也称为“风险评估和符合性测试”)和年度会计报告相关资料的审核(可称为“实质性测试”);

政府审计的范围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整个的财务收支或者基建项目;

而内部审计的范围还包括内部控制的详细调查和经济效益的评价等。

2、审计人员不同。

进行社会审计的人员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项目小组或团队(指大型审计);

政府审计人员是由厅、局领导派出的部门负责人和审计师及外聘的专家(特殊项目除外,如经济责任审计等);

而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均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和在职职(员)工,只有涉及到复杂项目或者是特殊需要才会聘请一些外部的专业人才(如:注册会计师、税务师或造价师等);但若涉及到生产经营情况调查和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则还要有“三师”人员参与,即: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

3、审计目的不同。

社会审计的目的主要是验证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或财务收支,并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发表公允性意见,为报表使用者(如:金融机构,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包括:工商局、金融办、银监会、证监会、科技厅、财政厅和工信局及行业协会等)提供决策依据;

政府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对照国家政策,运用审计方法,查出国有企事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他处理措施[2]),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占,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则主要是,通过审计和分析评价,如何来加强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核算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审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部审计

120 评论(11)

南宫火却

外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有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审查,并对审查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外部审计是指由审计机关派去的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审查,并对审查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它包括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中的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即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

356 评论(11)

尛嘴亂吃

内审与外审应该如何协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业务越来越复杂,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也随之增加。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部分领域加强协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更能提升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和管理水平。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种协作却存在着一些无形的壁垒。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审与外审应该如何协作的知识,欢迎阅读。

为什么内外部审计协作不太理想呢?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公司内外部审计协作过程中却存在着多种实施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点:

彼此信任度较低

外部审计通常认为内部审计地位不高且独立性较差,内审人员往往对外审人员具有防范心理,真诚配合的可能性较低,提供的资料难以保证绝对真实和完整。此外,部分外审人员认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或者不具备应有的审计经验,合作时难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所交付的任务。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多认为外部审计师对内审人员不信任,利用其工作成果的可能性很小。双方的不信任不协作导致审计工作不断进行重复劳动,审计效率较低。

主观能动性较低

由于通常只关心自身的目标和需求,内外部审计尤其是管理层可能只顾及眼前的目标或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合作计划,使得彼此的协作难以继续下去,尤其是出现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定性分析的时候,最终结论应该由谁承担之类的顾虑往往导致双方的协作被迫中断或终止,甚至是从此无再次协作的可能,长此以往导致内外部审计双方积极协作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

支持机制不健全

内外部审计协作需要有领导的重视、专门的协调机构或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等条件。但公司少数领导意识不到内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潜在优势,内审人员大多出身财务部,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内外部审计协作的.保障机制不够。

如何化解这种协作问题呢?

如果想要使审计工作高效顺利开展,协调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化解这种协作问题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点来缓和:

转变观念

内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首先需要双方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内审机构通过招聘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内审人员工作和沟通能力,转变工作态度;外审机构增强对内审人员的信任度,积极沟通信息共享;监管机构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为内外部审计协作从观念、环境、人员、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

加强过程管控

首先要强化对外部审计机构的资格审查和完善合同条款,保证审计质量提高违约成本;其次建立送审和沟通制度,审计资料由内审机构转交,沟通过程要有内审人员参与;最后要建立争议解决机制、定期听取汇报和进行审计复核。通过参与制定审计计划、实施项目审计过程和进行后续跟进,加强对财务报表审计等鉴证性业务和业绩改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咨询性业务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明确双方责任

内外部审计在工作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内外部审计需规范其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主体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克服阻碍双方协作的各种障碍。通过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力求实现审计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达到整体审计效率和效果最佳状态。

10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