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的爱
三峡的总设计师是郑守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25日在三峡集团公司举行的175米试验性蓄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三峡工程的三次蓄水运行、监测等情况来看,有些方面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预期,其中有好有坏。
曾经历过葛洲坝、隔河岩等中国水电工程洗礼的郑守仁院士,自1993年开始驻守三峡工地,担负起三峡工程的设计总成、现场勘测、设计科研等重任。17年后,三峡工程将于26日首次蓄水至175米高程,实现正常运行下的最高蓄水目标。
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实际运行中,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汛后蓄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和2009年两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但分别只蓄至米和米。
三峡工程产生的影响
1、环境影响
三峡工程影响环境来自于水库的污染。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2、人文影响
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的峡谷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同时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水库淹没区已探明的文物点有1200多个,从1992年起文物部门便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预计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抢救、保护完毕。
此外,政府还对其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筑文物设立专案、拨给专款予以保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守仁
百度百科-三峡水电站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