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ttahjj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只有独立,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的经济监督客观、公正;审计报告更加可信。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原则 审计的独立性就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或报告)的一种特性。它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实质上独立,是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的独立性,不能主观袒护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或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这样才能够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发表意见。形式上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是外界人士进行决策的依据,只有形式上的独立,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性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 美国证监会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于2001年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其中包括提出了衡量审计师独立性的四项原则:与被审计客户有共同利益或存在利益冲突;审计自己的工作;履行被审计客户的管理层或雇员的职能;作为被审计客户的“支持者”。四原则为审计师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提供了原则指导,它代表了美国证监会对于审计独立性的理解和判断标准。它提出在判断审计师是否独立时,如果具体规定中没有提到某些具体情况,则应根据其实质是否符合上述四个原则来判断审计师是否独立,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具体规定有遗漏而导致实务中钻空子的情况发生。这对我国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在近年来证券市场上爆出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等系例造假案不仅令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蒙羞,失去了信任力,使审计独立性受到质疑,也使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要改变这种状况,挽回注册会计师濒临失去的独立审计地位,我们要分析影响我国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因素,才能针对问题找出应对措施。 二、我国审计工作独立性不强的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由于目前我国审计法规尚未健全,监管不够规范,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质疑。 1、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审计关系是指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存在着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委托人是财产拥有者,被审计人是受托管理财产的代理人,二者与审计人共同构成审计关系的三个主体。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实造成了所有者终极代表人的缺位,在部分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当注册会计师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而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完全有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切服务,屈从于上市公司,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甚至共同作弊。由此破坏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直接降低了审计的价值,给投资者的权益和
爱尔兰咖啡啊
通常的理解,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与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含义。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本质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一种公正无偏的态度,一种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的精神状态。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报表使用者对这种实质上的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形式上的独立性。具体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在客户中有直接经济利益、不能是客户的贷款人、不得与客户存在近亲关系等。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在现实中,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则审计结果再正确也是徒劳,他的服务也会丧失其价值。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注册会计师信赖与否的标准。
风吹萧萧
一、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1、审计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2、所谓精神上独立,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的姿态,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发,自由地客观地收集审计的证据,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谨慎地合理地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屈从于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
3、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身份,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经济联系和有损于独立性的其他联系,如直系亲属。目前在国际审计准则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准则中,均将独立性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实质上与形式上的区别:
1、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
2、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
3、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
4、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
5、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
6、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
扩展资料
一、审计准备阶段独立性标准。
审计准备阶段包括以下工作: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4、确定重要性;
5、分析审计风险;
6、编制审计计划。
二、审计实施阶段独立性标准。
审计实施阶段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部分,此阶段的独立性衡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审计人员是否能够直接、自由地接触被审单位所有的帐簿、记录、职员以及其他涉及被审单位活动、职责和财产状况的信息来源;
2、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能得到相应管理人员的积极协调与配合;
3、是否因个人利益和私人关系而放弃或限制对某些应检查的活动,记录和人员的检查;
4、管理当局是否指定应检查的活动和限制提供审计证据的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独立性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