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糖奶爸
现在资产管理公司现在的效益有所滑坡,是因为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会转成私企,这是肯定的,国家很多政策性或者强制执行的一些法规还要依靠这些公司去实施和推广.我感觉,穷则思变,现在效益下降不一定是一个坏事.
小顽童阿淑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胡英,中国华融总裁助理。胡英女士,1965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1983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工行衢州分行资产保全部副主任、工行衢化支行副行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央金融企业,2012年9月25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公司注册资本258亿元人民币。
留留恋恋
现在资产管理公司现在的效益有所滑坡,转型意味着他们的业绩和薪金待遇就会下降,但是会下降多少或者很大,是不好说的,不会转成私企,目前觉得信达很好。以上只是个人意见,希望能给你帮助
翻滚的石榴
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前景问题是理论界和实物界都密切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2004年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面审计所暴露的问题,必然再次引发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深入分析了资产管理公司前景不明确所存在的问题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些特点,指出资产管理公司不可能像设立时所设想的那样如期关闭,而是最适合转变为投资银行,并为这一转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的设想。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 投资银行 2005年,似乎注定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多事之秋”。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6月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披露,2004年,审计署统一组织对中国华融、长城、东方、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各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共抽查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5544亿元,占其收购总额的39%。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亿元,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十年生死两茫茫”, 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期已过去大半,距离2008年的大限越来越近,而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却依然在云山雾罩之中。这次审计所暴露的问题,必然再次引发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现状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防范银行的金融风险,借鉴了美国解决储蓄信贷协会危机的经验,由财政部向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出资100亿元而相继组建。在成立之初,就接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券14000多亿元。随后,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在2004年6月又承接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4757亿元的不良债权,2005年6月工行4600亿 元可疑类贷款全部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据银监会7月22日发布的消息,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亿元,累计回收现金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亿元,回收现金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亿元,回收现金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亿元,回收现金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亿元,回收现金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距离2008年还有三年多的时间,已处置的不良资产占承接的不良资产不到50%。 二.资产管理公司前景不明确的危害 1.前景不明确容易诱发有中国国情的“59岁现象”。1999年,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部注资100亿元,相继成立。在成立之初,财政部曾明确表示,这四家AMC的存续期为10年,即在处置完不良资产之后AMC将被关闭。尽管不断有消息称国务院有意批准四家AMC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并且四家AMC目期已批准可以从事股票承销、向具有潜力的项目追加投资、提供咨询服务等商业性业务,但是一直没有下发正式的相关文件,“十年大限”总是悬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心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家AMC的从业人员在知道几年后自己存在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时,难免会有在“大限”之前“大捞一笔”为以后储蓄一点资本的想法。 2.前景不明确容易导致四家AMC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截至2005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承接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近万亿的不良资产,根据银监会的消息,截至2005年6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亿元。在前景没有明朗之前,资产管理公司只能以十年大限为时间变量。在剩下的的时间里,要处置近亿元的不良资产,在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只有价格是变量。不良资产是一种崭新的商品,被国际上不少著名的投资机构如高盛认为极具投资价值。但是商品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我国目期产权交易市场刚刚起步,在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买方的力量大于卖方的力量,意味着卖方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四家AMC为了在规定期限之前,为了尽快让不良资产脱手,可能互相攀比进度竭力降低价格,压低现金回收率,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损害社会利益。。不良资产的处置真的都具有“冰棍效应”吗,是不是持有的时间越长,熔化消失的就越多,最后只剩下一根棍棒?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生机尚存的项目,许多项目,只要施点肥料,认真灌溉扶持,很可能枯木逢春,再度开花结果。这种增值是及其可观的。 3.前景不明确不利于理顺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与对应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错综复杂,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呢?是行政关系吗?确实,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在人事上普遍存在相互任职的现象,如信达公司从中国建设银行中剥离出来后,截至目前,一直是建行的行长做信达的党委书记,而信达的总裁则是建行党委成员。若是行政关系,那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应该完全直属四大国有银行,不仅不需要财务组织上独立,更不需要其组织之外的力量来承担相应的负担。但实际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是由财政部注资100亿元成立的,其不良资产剥离的处置也得由国家财政来承担。是市场关系吗?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是通过强行划拨的方式给设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于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成了穿着官服,却又干着经商活动的四不象组织。既非市场组织,也非行政组织,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关系是无法界定清楚的。对国有银行来说,就是千方百计地把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一剥了事。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说,由于前景不明朗,领导层和职工可能还要回到原来的母体银行,可能牺牲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的关系不能够理顺,没有严格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就不能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例如,在1999年,四大商业银行集中剥离不良资产后,由于2002年到2004年的盲目贷款,造成了经济过热的波动。这批贷款目前距离到期期限还比较早,但我相信,可能其中的一部分还会成为不良资产。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的前景不明,成了一个四不象组织,其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难以建立。 三.对资产管理公司转变为投资银行的分析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相信资产管理公司并不会像成立时预期的那样如期关闭,而是最适合转变为投资银行: 1.这是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十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事以下业务:追偿债务;对所收购的不良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资产管理公司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发行金融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财务及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活动。可以看到其业务多属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其在处理不良资产中大量运用投资银行手段,事实上目前资产管理公司扮演的就是投资银行的角色,所以,其发展为投资银行也是一脉相承的。 2.这是与国外大投资银行竞争的需要。国外大的投资银行早就觊觎我国广阔的市场:2001年10月和2002年初,美林分别为中国移动和中海油配股60亿美元和14亿美元;2005年6月底,高盛参与承销了交通银行在香港进行的22亿美元的发行上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德意志银行、美林和JP摩根都加快了进军我国投资银行的步伐。国内投资银行市场容量巨大,仅以国内理财市场容量而言,我国目前有12万亿元的储蓄存款,假设这其中的一半需要理财服务,投资银行收取的服务费为所管理的资产的1%,则一年收益就可达600亿元。如果国内投资银行不能提供类似的增值服务,这个广阔的市场就会拱手相送,投资银行这个金融制高点就会被外人所控。于是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囿于分业经营不能过多涉足投资银行业务,我国证券公司由于经验不足和资本金限制,从事此类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业务全面,资本雄厚的资产管理公司自然就成为首选。 3.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丰富的客户关系。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员多来自母体银行,因此与母体银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拥有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另外,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贷款分布在各个行业,这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客户资源优势。例如,2004年11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入主德隆系上市公司,介入公司实质性经营。从事企业发展战略、资产剥离与重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股权设置等一系列活动。 4.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贷款中与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合作,为其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例如,2001年11月,华融通过公开招标向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所罗门美邦、KTH基金管理公司打包出售了4个资产包,其不良贷款的账面价值约为108亿人民币。2002年9月华融向大摩提供100亿的资产包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处置不良资产。2003 年 1 月,信达与全球最大的建材集团法国拉法基公司正式签署了重庆水泥厂资产重组协议,重组后企业成为由拉法基公司控股的新合资公司。2004年8月瑞银集团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协议,收购其总值亿美元的不良贷款组合。 四.资产管理公司转变为投资银行的操作性建议 1.为转变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期为10年,至于10年后何去何从并没有明文规定。而资产管理公司要转变为投资银行无疑需要明文的法律支持,因此需要在法制环境上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以保持政策的一贯性,为其开展业务提供法律依据。尽管在2004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了不良资产由政策性剥离向商业化收购的转变,向商业化转型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是,在缺乏明确法律条文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总是惶惶恐恐。因此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做出修订,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是首要的。 2.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做好从政策行金融机构向商业行金融机构转变的准备。大多数知名投资银行采用的都是股份制,这有利于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管理公司要转变为投资银行,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商业化运作无疑是必要的。而且,现在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政策性业务,公司绩效还不完全通过市场考核,转变为投资银行要实行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无疑是一个大的跃进,需要做好各种准备。首先,就要完善资产管理公司的产权结构,引进民间资金和战略外资,改变国家单一出资的局面。其次,在实现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后,就要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及经理层,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3.进一步整合国内投资银行市场。尽管资产管理公司相对我国证券公司而言,资本金比较雄厚,但是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以高盛为例,2002年底该公司仅股东权益就达亿美元,其总资产则为亿美元。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也要进行重组、兼并,以便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充资产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 4.资产管理公司要广泛开展增值服务,加速自身转变,同时拓宽业务范围,实施业务创新。投资银行历来被认为实金融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正是投资银行发展的动力,如杠杆收购的出现就带动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广泛开展。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投资银行并需适时推出各种新业务、新的投资工具,这样才能取得迅速发展。现代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内证券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如证券发行与承销、二极市场代理买卖、自营证券业务等等,为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此类业务国内开展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第二类业务是新兴增值业务,如资产管理与理财、财务顾问、企业并够与重组服务、风险投资、境外融资等,这类业务在国内目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是投资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第二类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有限,资产管理公司要及时填补这个市场空缺。 5.做好人力资源培养引进工作。投资银行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需要金融、保险、资产评估等经济类相关人才外,而且需要对其所服务的企业、所从事的领域有深刻了解,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例如2001年10月,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和资产管理处置的公允性、规范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聘请了冶金、煤炭、化工、机械、金融等行业的专家,成立了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内第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因此,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就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向投资银行转变做好人才储备。 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制度性的缺陷,天黑以后,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怎么可能不出问题。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扼杀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前景需要尽快明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健康成长。
快乐Angels
一个处理不良资产的企业,最终把自己搞成了不良资产!
变胖容易,瘦身难!
延期几个月后,中国华融将在8月28日发布2020年报。10天前,8月18日,华融发布了2020年的盈利警告:经初步测算,本集团2020年度经营业绩预计将出现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预计为人民币亿。
1029亿亏损,刷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记录!华融的市值也只有398亿港元,一下子亏了3个自己;华融净资产1204亿,一下子差点把净资产亏光,原本负债率高达90%,这一把让负债率直接爆表,逼近99%!
2020年上半年,华融归母净利润2亿,亏损都来自于下半年,主要是计提了信用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1、私募女侠的滑铁卢!
得益于去杠杆和金融脱媒,华融迎来了一波疯狂发展,那段岁月,也是影子银行跨越式发展的时候,也是信托经理纸醉金迷的岁月!
2017年,是华融的高光时刻!2017年,华融归母净利润220亿,总资产万亿,都是 历史 新高!
当时,很多股市大V对华融趋之若鹜,纷纷拿着本金或者从粉丝那里募集来的资金,重仓华融!
其中,有一位股市女侠,从北京辞职,去了十八线小城市,开始了职业炒股,美其名曰“创业”,当时,她不仅重仓华融,还持续发帖鼓吹华融,美其名曰“价值投资”。
当时,华融的各项估值指标确实不错,市盈率只有5倍,市净率跌破1,更重要的是,华融的净利润是持续高增长的,这让很多价值粉很抓狂,开始了无脑买入!但是,这些伪价值粉,并不懂得华融的模式和资产质量,作为一家万亿资产的金融多元化集团,只要现金流不断,利润是很容易做出来的,把一些好的资产进行出售或者重估,差的资产就按成本计量或者不出售,利润就出来了!
这位股市女侠,重仓华融两个月,就迎来了大腿斩,不仅有她的本金,还有她从粉丝那里募来的基金,遭遇了惨重浮亏,基金净值一度跌到!华融从2018年初的一路下跌到2021年初的,跌幅高达80%,不知道这位私募女侠,还会进一步浮亏多少。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是炒股创业失败,又要从十八线小城市逃回北京,重操旧业,靠股评度日!
2、华融的至暗时刻!
2018年初,随着赖小明被调查,这家万亿资产的巨轮,其实早已千疮百孔,风险逐渐浮出水面,利润迅即就崩了!
2018年,华融归母净利润亿,同比下降!2019年,归母净利润勉强维持在亿!
当然啦,2018年和2019年的盈利,也是做出来的,好的资产开始卖,差的资产没卖掉,亏损还没体现出来,最后,累积到2020年下半年,这些雷开始了一起爆!
2020年6月末,华融总资产万亿,总负债万亿,负债率!
借款7660亿,吸收存款2629亿,应付债券及票据3388亿,这三项负债就高达万亿!
怎么说呢?资产可以缩水,但是这些负债,可是货真价实的,而且还有利息!华融的日子,可谓是极其艰难!
2020年下半年,亏损了1千亿,华融的负债率逼近99%,什么概念呀?一家金融企业的杠杆近乎100倍!
这时候,华融急需补充资本金,于是出来了,以中信集团为代表的五家战略投资者。
3、华融的万亿资产之路:变胖容易瘦身难!
赖老板曾经傲娇地自称,把一个处理不良资产的小企业,干成了万亿资产的金融巨头。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9年,四大AMC公司诞生,承接四大行的不良资产!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那些不良资产,不仅可以还钱了,有些资产还变成了香喷喷的现金牛,华融等四大AMC,都开始赚钱了!
原来,不良资产不是处理的,中国经济的腾飞,一下子让华融等四大AMC,躺着赚到钱了!
原本10年到期的四大AMC,应该在2009年,完成使命结束了!但是,华融走向了一条逆势扩张之路,不断包装和吸纳不良资产,直至把自己变成了不良资产!
2009年,赖小明来到了华融,开启了一波疯狂扩张之路,正好也赶上了影子银行跨越式发展的时候,信托行业也是那个时候开始井喷的!
2009年,华融总资产还不到1千亿,是四大AMC里面最小的一家,转眼到2017年,华融资产涨了200倍左右,总资产高达万亿,是四大AMC里面最大的一家!
华融不断扩张,不断将一些不良资产进行包装,然后抵押融资,再进行吸纳新一轮不良资产!
风险资产终究是风险资产,不会因为华融的参与,风险会变小,当现金流运转不畅时,风险就开始爆出来了!
还是那句朴素话,你惦记着别人的利息,别人惦记着你的本金!
为什么金融精英赖老板就没明白到呢?
赖老板或许认为,顺便收点好处,帮公司拿到高利息,规模也做大了!
那些职业老赖或许认为,给你点好处,承诺一个高利息,拿到你公司的本金!
赖老板跟职业老赖们这一战,可谓输得很惨,直至赔了小命!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