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诗诗2009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的调侃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恶狼追月

已采纳

<1>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

审计界有一句口头禅:“不re”。“不re”,是“not reasonable”的简称,也就是“不合理”,不符合常识。审计师的职责就是检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审计师需要仔细推敲公司当局的每一种说法是否合理,这是他们的一种职业习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管理当局会说:“今年收入增长了50%,是因为销售数量增长了50%。”审计师一看报表:“不对啊,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货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没听说有什么技术进步,能让单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为生产数量在下降。这和销售数量增长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例子正印证了一句老话:“说谎话容易,把谎话说圆却很难。”为了把一句谎话编圆,你需要修改很多相关的地方,而且还不一定修改得圆满。审计师就是通过寻找会计资料当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从各个角度向公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像猎犬一样刨啊刨,从而把公司隐瞒、编造的事情挖出来。

这年头,不仅公司财务的谎话编得不圆,连骗子的骗术也“不re”。前不久,我收到“淘宝网”发来的一个广告,通知我中了奖。我登陆淘宝网,输入密码,果然有35000元的现金大奖在等着我。在我收到这个广告之前一天,淘宝网的确在搞抽奖,所以我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我继续读下去,兑奖通知说,税法规定奖不能白拿。只要我邮寄1500元的增值税到某个帐号,他们就会立即把奖金支付给我。我刚要激动地抬屁股去邮局,忽然想起一件事:你直接从我35000元的奖金里扣1500元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我去邮局寄钱呢?我又仔细看了看一遍兑奖说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怎么会让我交增值税呢,增值税一般是在工厂进口原材料的时候才交的。就这样,我识破了一场“不re”的骗局。

审计师喜欢思考事情的合理性,这其实就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可是,如果审计师把这种职业习惯带到生活当中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在生活里,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记得很清楚,难免说出一些不太准确的话。而且在夫妻之间,有时也会说一些善意的小谎言,互相哄一哄。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个干审计的,那么恭喜你,你的每一句善意的谎话都会引来对方的疑问,你会被打破沙锅问到底,越挖越深,直到谎话彻底败露为之。

所以,敢和审计师结婚的人,一定是个赤诚坦荡的人。

<2>用数字说话

中国人喜欢从表象上,从意识形态上,从趋势上说一些大而化之的话,偏偏懒的拿数字去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字去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审计师则不同,他们的很多科目的都需要匡算(Prove in Total)。比如工资费用,审计师会用公司的总人数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资,得出一个总数,和报表上的那个数字对比一下,看看相差得大不大。

用数字说话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正确与否,并不是从概念上就能看出来的,你得实际计算一下成本、收益分别是多少,才能做出结论。只有数字,才能告诉你答案。

举个例子。很多西方国家发展竞技体育不会动用很多纳税人的钱,而是走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而在中国,竞技体育基本是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如果你举行一场辩论的话,至少90%的中国人支持用“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恐怕只有不到10%的人反对这么做。到底谁对谁错呢?

我们可以匡算一下,如果让纳税人来赞助的话,一枚奥运会金牌会花费纳税人多少钱。假设1名奥运会**,是从1000名运动员里挑选出来的(中国那么大,33个省平均每个省有30个人练习同一个项目,应该不夸张)。光运动员还不够,还得有后勤保障人员,比如教练,领队,队医,厨房师父。就算平均两个运动员有一个后勤人员吧。好了,运动员+后勤人员,一共1500个人,换一枚奥运金牌。这1500个人是职业性的,假设国家得管他们每个人20年,其中10年训练,10年退休金补贴。每人每月的工资,暂定为1000元。除此之外,运动员还要使用运动器械,要住宿舍,还要出去外地、外国比赛等等开销,每人每月1000元。这样一算,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1500人×20年×12个月×2000元/月=亿人民币。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32枚金牌,那么我们在这32枚金牌上花费了亿×30=亿元人民币。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条。数字出来以后,双方可以再进行一场辩论,就算仍然谁也说服不了谁,至少,他们会把辩论的焦点从简单的“是”或“否”,转移到对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上来。这场辩论的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我上边的这些数字都是自己估算的,而不是从哪个政府预算报告上摘录的。这是一件挺无奈的事情。我从没见政府给出过明细的财政预算。所以我不知道我纳的税有多少用于教育、多少用于竞技体育、多少用于医疗、多少用于公务员工资、多少用于业务招待……不过不要紧,我们每个人都有常识和头脑。就像上边计算奥运会金牌的成本一样,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就可以依靠现有的知识,大致估算一下。这么做虽然会费点力气,但是总比一无所知要好。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用数字说话、向数字索取答案的好习惯。

<3>做事要留证据

在审计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如果你没有写下来你做了什么,那就等于你没有做。”比如你询问了谁,询问的结果是什么,你查看了什么单据,都要记录在工作底稿里。审计师特别喜欢管客户要资料:合同啦,发票啦,内部文件啦,管理当局的声名啦,都象宝贝似的要过来,把重点标注清楚,归入审计工作底稿里。只有当这些证据齐全了,报表上的数字才有依据。

用书面证据说事,和口头约定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有在每一个环节留下可供查证的证据,才能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有理可说。可惜很多中国的企业总喜欢在合同里说一套,实际当中跟对方口头约定另外一套,不愿意及时更新合同。等发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我想,随着中国司法制度越来越健全,那些不愿意用合同说事的企业,会越来越吃亏。

其实,审计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书面证据。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以确信会计报表是真实公允的。这年头股民很多,但是会看年报的股民却不多,看年报的时候关注受聘会计师事务所是谁的股民更是寥寥无几。如果你只是“炒股”,而不是“投资”股票的话,审计报告的确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做事要留证据”——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不该留的证据坚决不留”。比如,审计师发现企业有一些小问题,但是不太严重,并不需要解决。那么,审计师**就当根本不知道,在工作底稿上提都不提。如果你提了,但是没解决,反而容易被监管机构抓住小辫子。曾经有一种说法:我们做审计的目的,就是在赚到审计费的同时,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把责任尽量都推给公司管理层。这话虽然说的有点露骨,但是无疑是句大实话。

<4>简明、清晰地表达观点

“改革开放要坚持,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决;改革开放要是一个长期任务,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是一个长期任务。”——李瑞环,1986年4月3日在中央端正党风座谈会上的发言。

上边这段话,大家可能都读得比较累。如果换成一个审计师,他会怎么表达同样的意思呢?我想,他大概会这么说:“改革开放、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这三件事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而且,我们在执行的时候要坚决。”

这就是商业社会的要求: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尽量通俗、简明地表达观点。如果阅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他就有希望变成你的客户,你的表达就是成功的。如果他听不懂,或者听起来很费劲,双方交流的成本很高,你的表达就是失败的。

在我做第一个审计项目的时候,带领我工作的是一个第三年的高级审计员。我记得,她做事情一向很麻利,可是唯独她在往工作底稿上写“注释”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条注释,她都是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不断试验怎么表达才最清楚、最简明,让经理一眼就能看明白。她在遣词造句上所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给经理节省的时间。因为她觉得,多考虑一下阅读者的需要,让阅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这样的底稿才是合格的。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学着提高表达的效率,让别人不费脑子就能看明白。如果我想说的事情不太复杂,我就看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把结论扔出去,然后再写原因:<1>……,<2>……,<3>……。

如果我想说的事情比较复杂,需要先介绍背景知识,然后进行推理演绎,别人才能看懂,我就由浅入深地写,A,B,C……说清楚一件事,再说下一件事,依次说下去。每一条路如果有多个分支的话,我会加上序号A1,A2,B1,B2,这样读者就心里清楚自己“走”到了哪条路的哪个门牌号。

我看到很多人写长篇大论的时候,总是想到哪就写到哪,相同的意思也不合并一下,序号也不加,把ABCBDAE混成一团写,让人读起来像是在走迷宫。就拿李瑞环的那段话来说吧,第一句话的“要坚持”和第三句的“是一个长期任务”明明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他偏偏要拆成两句话到处乱丢。我们自己在写长篇大论的时候,切忌成为这种“乱丢盒子”的悟空啊。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梦呓,光顾着自己痛快,光顾着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博学,而不顾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表达是否简明、别人是否明白。张五常近年来写的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半文半白,思维跳跃。一个人的思想高明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善于表达,让读者读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忘文兴叹,由于“交易费用高昂,导致交易无法达成”,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5>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

所谓出Q,就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人阅读审计底稿,指出里边有错误、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然后交给底稿的编制者去修改和完善。

在四大,员工不喜欢经理出Q,经理不喜欢合伙人出Q,审计部不喜欢税务部出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Q。但是,他们给别人出Q的时候都毫不留情。

出Q的确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我将这种方法的优点总结如下:

<1>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事情,底稿编制者自己觉得说得很明白了,但是别人可能还是看不懂。让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看一遍,提出他的疑问,就能够发现哪些地方表达得还不那么清楚。

<2>能够凝聚多个人的智慧。一张好的底稿,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充分吸纳不同人的好的思想。经理、合伙人通过出Q,把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来,等于是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知识注入到了底稿里。员工通过修改,模仿,下一年再完善,如此循环,底稿的质量就能不断提高。这不仅是工作底稿的进化模式,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模式。

<3>避免面对面的接触,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这个优点说来有点好笑,但是的确是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的。据我观察,如果你当面指出别人底稿的缺点的话,通常会引起对方的解释、辩护和反驳。争来争去,底稿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是出Q的话,就快了很多。反正问题我已经给你指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注释”在底稿里说清楚,省得别人每次都误会你。

魔鬼存在于细节当中。出Q就是为了把底稿里隐藏着的大大小小的“妖精”挖出来。在四大,好的底稿无一例外都是Q出来的,而且是海量的Q,反复的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出Q,但是出Q的确能大大提高底稿的质量。希望你在清Q的时候,能够明白“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把心态调整得积极一些。

<6>用二元表格传递大量信息

关于这个问题,happysun写过一篇文章,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我将他的文章大段引用在下边。

用表格来说明问题是一种有条理的思考方法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问题,说某家旅馆今天有20个房间有旅客住,其中100元每天的房间有8家,150元每天的房间有7间,200元每天的房间有5间,请问这家旅馆今天的收入是多少?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其要点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如何表达你的计算过程。我曾经拿着这个问题在近百名大学毕业生的教室里发问,得到的计算过程的表达方式全都是这样的:

100元x 8+150元x 7+200元x 5=2850元。

这不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结果。更好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

房间单价房间数量收入

A B C=A x B

100元8800元 150元71050元 200元51000元 合计2850元

谁都能看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一种数据库结构,而且非常有利于另外一个人来复查整个计算过程。审计师在工作底稿里,要善于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不过,这也不能怪那些大学生,我随便在互联网上找了一段新闻,是这么写的:

“去年频频出台的宏观政策极大遏制了北京楼市的蹿升式发展,尽管现房和期房的全年供应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却明显呈现出求大于供的态势。受此影响,去年本市住宅销售非常火爆,现房销售率以及期房的预售率分别高达和。

记者昨天从北京市建委了解到,去年本市商品住宅现房销售面积总计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由于供给增长明显小于需求,去年形成的现房市场已基本被消化完毕,销售率高达,比2003年同期高出个百分点。

本市的期房销售也进入黄金时代。在商品住宅期房批准预售面积仅增长5%的前提下,预售登记同比增长接近60%,预售率为,比2003年高出个百分点。

建委有关人士表示,上述数据证明目前本市房地产市场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强。这种销售、预售双走强的态势在今年还将持续。《京华时报》)”

这一段文字,就是典型的可以改造成一个表格的文字叙述。

单位:万平方米2004年2003年增长率/增长百分点

现房销售面积2,

现房完工面积2,

现房销售率

期房预售登记面积

期房批准预售面积

期房销售率

我自己试着将上面的文字叙述用表格表达了一下,发现这样做的好处真是多,不仅能够给读者提供更详细更丰富的信息,表达上也更清楚了.

另外,我还发现,从数学上讲,上面那段文字里关于期房销售的数据也很有意思,记者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给出期房的任何具体数据,只给出了几个百分比,但这几个百分比之间是互相约束并且自恰的。所以,不管我假设期房销售面积是1,还是1000,都无所谓。我因此没有办法推算出面积的任何具体数字。用数学语言说:根据目前的已知条件,期房的面积有无穷多解。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记者很少用表格表达这些数字而宁愿用文字叙述,外国的记者也一样。你要是看华尔街日报的第一版,也经常有一大段文字是在讨论某些数字的。甚至连很多企业递交给美国证交会的上市文件里,也时常会用大段文字来描述一些数字。

我猜记者愿意用文字来表达这些数字是为了口头报道的方便。口头报道是一种单一维度的线性的信息输出,很难把一个二维的表格念出来。但写工作底稿和出报纸杂志,信息输出是一种两维的平面方式的,用表格来表达就是一种更清楚也更有效率的方式。

记者当然可以有他们的自由来选择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但审计师为了让自己的思路尽量清楚,也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别人,例如合伙人,审阅起来简单易懂,还是用表格来表述自己的思路为好。

审计师的调侃语

95 评论(10)

浅浅浅浅灰

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术语之一。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按照审计语言的载体,审计语言可以分为审计书面语和审计口语。审计书面语包括审计准则和审计过程中各类书面资料使用的文字语言。

审计过程的书面资料不仅包括审计报告,还包括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底稿、各类函证以及其他文书,是审计工作中各个环节和步骤必不可少的,具有法律意义,一旦出现诉讼,更是法律证据,一般都有其固定的格式、用语,且非常严谨。

审计口语,是在审计过程中使用的言语,包括审计中获得口头证据时的交谈、和管理层沟通时使用的言语等。和审计书面语不同之处在于更加生动,使用更加有技巧。

321 评论(15)

绰号昵称

如下:

首先是金鑫松,他有实务背景,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审计晦涩难懂的文字讲清楚,是个才华与颜值并存的老师。还可以去微博和他互动,他是CPA老师里比较会营业的一位。

刘圣妮是轻1主编,人称刘姥姥。讲得很细,喜欢串联前后章知识点,没有基础的刚开始跟她的课会苦恼,而且有趣味性稍弱,不喜欢传统上课模式的同学,可能会嫌她_嗦。如果你适应高中老师那种孜孜不倦的传统上课方法,她是不错的选择!

范永亮的审计抽样讲得好,习题班不错,能教你答题思路和技巧,但课时比较长,适合时间多或者在事务所工作的同学,能学到很多应试以外的内容,对于审计工作本身帮助很大。

最后怎么能不提老富亲(张敬富)呢!21年他可是先全力保证的审计课输出,CPA会计基础课更新都慢了好多。他独有的幽默风格,再高大上的概念讲出来也很接地气,适合基础不好的同学。

注册会计师,是指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英文全称Certified Practising Accountant、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

注册会计师专业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在国际上说会计师一般是说注册会计师,指的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在其他一些国家的会计师公会,如加拿大的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 ,美国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澳大利亚的澳洲会计师公会, 英国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而不是中国的中级职称概念的会计师。

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累计有万人取得了全科证书。

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是8月27-29日。

350 评论(8)

fenny80231

第一部分 内部审计沟通方式及其有效性和及时性有效沟通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沟通交流,可化解误会、消除矛盾和解决问题。反之,则影响审计工作开展。要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是关键。沟通既是内部审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从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有效性、沟通的及时性展开探讨。一、内部审计沟通的方式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地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根据实施的具体途径,这里把沟通方式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一)口头沟通方式口头沟通,是以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例如: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来了解组织的相关情况;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高层管理者进行会谈,反映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调查取得口头证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意见;善于处理对方提出的各种异议,迅速作出反应,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等等。这种沟通途径灵活方便,简便易行,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尤其是面对面的口头沟通,沟通双方可以很好的把握对方的立场和态度,有利于充分的协商,加快沟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传递和交流。但是这种方式使信息保留的时间较短,信息容易模糊失真,有时还无据可查。口头沟通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沟通技巧,可能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充分准备明确目的。沟通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不仅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业务环境、运营状况,还包括了解沟通对象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首先明确沟通目的,第一次沟通主要目的在于与面谈对象建立关系,在今后的审计过程中通过沟通收集证据,从而较好的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二是获取面谈对象的信任。取得面谈对象的信任,使之愿意提供信息是面谈成功的关键。如果缺乏信任,沟通就会像挤牙膏,双方都会觉得痛苦。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耐心,急于得出结果,可能会让面谈对象感到不舒服,反而影响沟通效果。面谈结束后,总结所取得的信息对审计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三是巧妙设计提问。内部审计人员就要提问什么主题进行充分准备,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控制环节等细节,需要准备一个提问提纲以便提高沟通的效能。提问时的措辞是很重要的,要避免指责性或领导性口吻;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出面谈对象的谈话;探询性的提问使面谈对象明白我们作了准备并且乐于倾听;舞弊调查中提出的问题某些会使对方恼火,但有益于得出事实真相。四是善于倾听保持耐心。尽管内部审计人员并不需要被当作一个纯粹的倾听者,但倾听也是极其重要的。应该去多“听”,“说”有时并不是必要的。理想的情况下,谈话应该有80%的时间是对方在谈。突出倾听,可以创造相互信任的气氛,也可帮助确认了解到的信息。五是注意闲聊的适当性。闲聊可能是适当的,也可能是不适当的,这取决于沟通者的目的和面谈对象的性格。沟通开始时最好是非攻击性问题,或者采用尊重的态度,进行非正式的谈话,如昨晚的球赛或者天气。要尽量避免进行私人话题的讨论,特别是第一次与某个人进行沟通时,应紧扣即将涉及的业务事项。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沟通时,必须避免与面谈对象建立某种个人关系,以免影响独立性。六是注意身体语言。研究表明,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对沟通起到较大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注意一个人所说的话,还要注意他的语速、语调和身体语言。沟通者必须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信号也在向外传递,尽量避免表现惊奇或任何形式的疑问。作为内部审计人员,重要的是通过身体语言表明真诚,表明要提供帮助而不是进行责备。如果能表达出诚实公正的态度,大多数人愿意合作。(二)书面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是利用书面文字来进行信息交流,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例如: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书;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提交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如有必要还可就审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向组织负责人、高层管理者和被审计单位提供中期报告,以便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行动纠正失误等等。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反复研究,更为慎重和准确。但是这种方式对客观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所沟通的信息内容对语言文字的依赖性很强。二、内部审计沟通的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沟通的的有效性,应该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心理素质、业务技能、交往技巧、坚持原则、对被审计人员顽固敌对情绪的应对能力上下功夫。一要提高心态平和能力。平和的心态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的首要前提,而沟通交流的前提又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需要平和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素质作支撑。现实工作中,多数审计人员认为:“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有权对”你“审计,”你“必须接受审计”等等。有时说话语气和态度过于强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越是这样,被审计单位逆反心理越反感,有可能越不配合工作,造成恶劣的人际关系,审计工作越难开展,结果适得其反。这时候需要审计人员调整心态,搞明白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真正关系,不能一味强调审计如何如何。应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坚决克服“警察与犯人”的错位心理,将被审计单位视为“合作伙伴”关系,“他”不合作,工作就较难开展,尤其在个别问题上,观点不同时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从而达成共识。研究中的两个例子充分说明:恶劣的人际关系防碍审计目标的实现,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却有利于审计的完成。一个例子是内部审计师采用冷漠和孤立的方式进行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审计,这项工作的潜在收益较大。然而审计完成后的8个月后,被审计部门并没有实施审计建议,被审计部门人员明显是把内部审计师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建议撇在了一边。而另一个随后进行的审计中使用了合作的方式。被审计部门主管打电话给审计部门主管,告诉他被审计部门人员对实施审计建议充满热情。这足以证明不同的审计风格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使用和谐、互助的审计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比冷漠、保守的审计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好的多。二要提高业务技能。复合型知识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的动力源。俗话讲“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业务不精通、技术不高明,就很难在查深、查透和查出重大违纪违规事件上有所表现,再加上“指手画脚”、“指鹿为马”、不懂装懂,怎么能以“理”服人?所以,要抓住这个“理”,就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功底作后盾。只有通过加强业务知识和审计技能学习,提高和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善于运用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手段“说话”,不断增强自己的“善变”能力,才能不“理亏”、不“吃亏”和“对症下药”。三要提高沟通技巧。沟通交流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求同存异的交流平台。从表面上看,沟通技巧似乎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其实不然,沟通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他可以将自已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实现与被审计单位友好型的沟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等,还应当深入学习交往沟通技巧,掌握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方法。尤其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讲话要有理、有据、有力、有自信;在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发生争执时,要保持镇静,首先倾听对方的意见,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理服人,从而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口服心服和心悦诚服。四要原则控制。坚持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的工作底线。审计人员只有依法行政,廉洁从审,坚持原则,才能做到防微杜渐,腰板直,说话硬气。俗话讲:“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假如自身不廉,借审计之机“吃、拿、卡、要”,那么在沟通过程中就会出现“说话嘴软”。自然无法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同、尊重和理解,审计沟通更无从谈起。需要强调的是,沟通交流需建立在遵循审计工作程序、工作制度、行为准则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任何沟通交流都不能以牺牲审计原则为代价,否则审计沟通交流毫无意义,也不存在审计的沟通交流。五是提高内部审计师对被审计人员顽固敌对情绪的应对能力。敌对情绪是指:被审计人员不配合或不接受审计活动;指责内部审计师干扰审计领域的工作;拒绝对中期审计发现进行讨论,反而认为自己行事的方式是更为正确的;被审计单位派遣无关紧要人员参加退出会议,该人员仅仅是旁听而不发表意见等。遇到上述情况时,可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选择适当的沟通时间,不要在被审计人员发火、疲惫、心烦意乱时与其沟通。2、内部审计师尽力找到与被审计人员可能达到共识的某些问题,达成一致才是坦诚的开始。3、邀请被审计人员详细阐述他们的立场,倾听他们的阐述,理解他们的观点,同时要开阔自己的思想。4、做出积极的努力,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真诚地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5、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当内部审计师理解被审计人员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之后,被审计人员会接受审计师提出的观点,认为与他们的观点能达成一致。如果上述方法都失败了,被审计单位缺陷严重且风险较大时,内部审计师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问题,以化解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三、内部审计沟通的及时性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及时、有效地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做到既敢于坚持原则,又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减少对审计的抵触情绪。主要做法是:一是审计进点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宣传审计的目的和意义。召开被审计单位相关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参加的进点会,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内容与重点以及工作要求,宣布审计工作纪律,公布审计部门工作的办公地址和举报电话,与被审计单位签定双向承诺书,在被审计单位公示栏或网爷上张贴书面公示,便于被审计单位群众反映情况,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做好具体事务的衔接工作。要求被审计单位指定1名职务较高的人员作为联络人员。审计组需要了解情况,直接请联络员帮助联系。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看法,定期沟通,减少误会。同时,严格遵守纪律,不提审计工作之外的其他要求。沟通时,要求言行恰当,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不讲伤害他人感情的话;举止文明,耐心听取解释,做到法治和德治并重,克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盛气凌人的工作态度。三是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报告初稿意见时,耐心听取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意见,改变机械照搬照套法规的做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辩证、客观地分析审计情况和问题,采取灵活方式处理,对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等问题,不死抠条款。对缺点的说明不应言过其实,吹毛求疵的审计发现不应出现在正式的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应在报告中流一席之地加以肯定。四是审计结束后,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结果。内部审计部门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均组织召开审计通报会,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层、涉及的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会议。通报的审计结果要求被审计单位在10日内反馈意见。通过召开通报会,化解了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强化了被审计单位的财经法纪意识,促进了问题的整改。五是审计回访和后续审计。在下达审计意见书或管理建议书后,到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回访和后续审计,落实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和采纳情况,以达到预定的审计效果。总而言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沟通交流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从审前调查到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回访的各个工作阶段都离不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只有切实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有效交流,树立良好的沟通理念,求同存异,才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审计意见的切实执行,从而顺利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及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第二部分 谈话准备一、充分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在我们审计查证活动中,当某一些事项的取证需要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时,一般需要进行调查谈话。这就要求我们在谈话开展之前,充分做好以下有关准备工作: (一)根据初步掌握的有关信息,确立谈话的目的,将已掌握的初步证据及线索梳理好辫子,理清思路,拟好谈话提纲。 (二)确立主谈和记录人员。一般情况下,安排直接参与并熟悉该审计事项的审计人员担任主谈人,其他共同参与的审计人员协助谈话,要求主谈人不但要熟知该审计事项,还要对审计业务、法律等知识比较熟悉,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反应敏捷,逻辑缜密。记录人员一般要参与该审计事项的审计员担任,要求有熟练的谈话记录能力。所有参与的人员要严肃认真,端庄正直。 (三)选择好谈话的场所。做好审计调查谈话,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场所,一般而言,这个场所要显得严肃、庄重,无外界干扰,且要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条件。 (四)准备好一定的工作器材和设备。要配备一定的录音、录像设备,使取得的证据种类更全面,证明力更高。 (五)对身份特殊的当事人(如职务较高)或重大审计事项(如从初步掌握的信息看,被调查人有重大违法违纪嫌疑)进行调查谈话前,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工作预见性,或请求审计机关领导人参与现场谈话,或事先向纪检、检察、公安等机关通气,以求必要时,要求其协助介入。 二、了解谈话对象的心理动机 被调查人在谈话中的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拒不配合的供述障碍和配合调查的供述动机两种。 所谓供述障碍,是指阻碍被调查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因素。如畏惧心理,担心供述违纪违法事实会受到党政纪和法律追究;侥幸心理,有的被调查人怀疑和低估审计机关的调查能力,不予配合,企图蒙混过关;不愿供出同伙关系人的心理,有的被调查人惟恐自己供出涉及的其他关系人,或怕遭打击报复,或者出于“友情”、“义气”、“私情”的情感考虑,搞攻守同盟;对立心理,有的被调查人对审计人员抱有成见,认为审计人员属故意找岔,思想上反感,态度恶劣;破罐破摔心理,有的被调查人自知错误性质严重,认为供述之后会受到严厉制裁,因而顽固抵抗。 所谓供述动机,是指可能支配被调查人如实供述其违纪违法事实的内心起因。如争取从轻从宽处理的愿望,在工作实践中,绝大多数的违纪违法被调查人都存此种愿望;醒悟悔过自责的认识,有的违纪违法当事人,在强大的攻势下,在环境舆论的压力下,有觉悟起来积极配合的可能;自知违纪违法行为已无法再隐瞒下去,当抱有侥幸心理的被调查人,在与审计人员的过招中,有的认为自己的问题确已曝露,不得不供述;对感化的回报,有的被调查人通过组织苦口婆心的谈话之后,认为组织找他是组织上还在关心他,没有放弃他,特别是调查人员处处尊重他时,有可能会消除对立,供述错误;解脱的愿望,当被调查人拒不配合供述,而审计机关将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两规”或“两指”,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时),被调查人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承受着长期的心理紧张,迫切希望得到解脱,从而抵抗的防线崩溃,彻底供述了。被调查人只有当供述动机彻底克服了供述障碍之后,如实供述才成为可能。 审计人员只有在正确把握个体特征和时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解被谈话人的心理动机,谈话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第三部分 审计调查的谈话技巧审计谈话在审计调查中运用比较普遍,也是审计调查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日常审计调查中的谈话主要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谈话,包括证人、被调查人、知情人或检举揭发人。谈话技巧的高低,运用是否得当,是检验审计调查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和掌握谈话的方法,提高谈话水平,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谈话成功的方法和技巧:一、获取信息的方法技巧1、重复谈话。对较复杂的重大问题进行反复地提问,让被调查人反复陈述;如果他的陈述是假的,那么总会出现前后陈述矛盾,调查人员就从矛盾中获得了其编造的假内容,以及掌握他想掩盖什么问题等信息,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2、利用矛盾。由于被调查人在违纪违规中的角色、地位不同,面对调查的作用不同,他们互相之间会存在矛盾,其陈述也难以完全一致,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推诿、指责,查清所需要澄清的问题。3、“容许”编造谎言。在某种情况下,调查人员可允许被调查人自由陈述他想说的一切和编造的谎言,并如实作好记录,从谎话的侧面完全可以弄清楚他想回避什么、注意的什么,在适当时机揭穿谎言,促使其作出真实陈述。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技巧1、自由交谈。对于那些对谈话感到压抑,用矢口否认对待谈话的被调查人,调查人员要改变谈话的威严方式,在和谐的气氛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顺从和接受调查人员的谈话,,把谈话内容逐渐引向实质问题,取得谈话效果。2、声东击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声东”阶段,在谈话中,调查人员要隐蔽主攻方面,表面上与主要问题“无关”的情节谈起,向次要问题发起进攻,使其产生错觉和思想麻痹,觉察不出调查人员的真实意图;第二“击西”阶段,当被调查人的注意力已被转移,防御出现漏洞,便立即扭转锋芒,使被调查人猝不及防,其觉察时败局已无法挽回。3、四面出击。当被调查人想隐瞒问题、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注意力无法集中时,调查人员精心选择出击点,谈话提问转得突然,使被调查人猜想不到审计人员所针对的是哪个问题、忙于应付,造成顾此失彼,防不胜防的局面。三、促使被调查人形成一定观念的方法技巧1、连续使用证据。在谈话中调查人员针对被调查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选择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连续使用证据,使其内心产生巨大压力,自信感、有效进行攻心,为其如实提问打开通道。 2、揭露谎言。重点是对谎言要揭得准,掌握确实的证据,选择不同的时机,在其表演“精彩”时,迎头痛击,从整体上进行揭露,使被调查人形成“靠撒谎是不能混过去的,调查人员是不容易被欺骗的”的观念,把被调查人引导到如实回答问题上来。3、跳跃发问。当一些被调查人熟悉审计的谈话方法,知道将要问些什么内容,怎样发问等防御计划,调查人员在常规的问话过程中和适当的时机突然跳过其防线,直取其尚未防御的要害问题。4、引而不发。就是调查人员发出一种信息,让被调查人明显地意识到已经掌握的问题,但又不清楚是掌握了哪些问题,使他感到不回答又“滑”不过去,又不知该回答哪一个问题,最后迫使把问题全部供述出来。四、影响思想情绪的方法技巧1、消除对立。对立情绪在被调查人员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被调查人对审计检查不理解或调查人员执行政策有偏差等。消除对立情绪,首先要认真执行政策;二是要进行文明审计、说话要文明、语言要谦虚、平等待人,注意方法技巧的综合运用。2、造成紧张。调查人员应在被调查人狂妄自信、缺乏防备的情况下,使其思想“紧张”起来,可以突然出示具有一定份量的证据,这种出乎意料之外的举动会很快造成被调查人的紧张,使得被调查人既搞不清他的哪些问题暴露了,也无法马上用编造的谎言欺骗调查人员,狂妄自信的气焰和侥幸的心理必然有所收敛和转变,从而达到谈话目的。3、减轻压力。在谈话中,被调查人由于惧怕暴露问题,或矢口否认或即不拒绝问话,又不进行回答,这种情况调查人员应从被调查人愿意谈的话题谈起,使双方先实现心理上的接触,建立起共同谈话的基础,相互产生信任感,消除双方的心理隔阂,就会使谈话取得进展。4、加快谈话速度和减缓速度。其实质在于,一方面调查人员利用自己的主动地位,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一连串问题,不让被调查把人编好的供词讲出来,及时打断笼而统之的答话,使其回答不偏离问话的实质内容;另一方面加快或放慢谈话速度,被调查人不可能沉思熟虑、无暇周密考虑和拖延回答,减弱被调查人急于结束谈话的情绪,取得明显效果。5、出其不意。对于那些事先已有准备的被调查人,调查人员骤然地提出一个与以前谈话毫无联系,而被调查人又意想不到的问题,打乱被调查人编造和准备好的对答,为谈话顺利进行打开缺口。总之,谈话的方法技巧一是在实际谈话中,应注意各种方法技巧的结合运用,防止“单打一”,不然则难以获得成功;二是谈话技巧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

32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