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蓝冰蓝
前两天听了罗胖分享的万维刚《精英日课》里收藏量和转发量都非常高的一节课程。它讲的是一个心理实验。万老师认为,这里面所蕴含的道理,是一个应该写进中小学教科书的道理。
感觉挺有意思,记录下来也普及一下自己的认知。原文参考: 越不懂,越自信?
这个名词你可能没听说过,因为这是一个1999年才被正式研究发现的效应。
他们的发现是,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自信。
实验结果表明:就是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点“迷之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之常情。但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是,自我评估的偏差程度跟能力密切相关: 越没能力的人,反而越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水平高的人,反而还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越进步的人越虚心,越落后的人越骄傲。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研究的影响非常深远。现在人们分析,之所以会有这个局面,是因为那些能力低的人,没有办法合理判断自己的水平。
咱们就拿逻辑推理来说。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强,那我听到比我水平高的人讲道理,我至少能听懂,我就能感受到自己不如别人。可是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差,我就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分不出对错,再加上每个人天生的自我感觉良好,我就必然认为我其实还不错。还有研究表明,特别自恋的人或者特别外向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求知这条路是很难的。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有人把这条路总结成一条曲线 ——
这条曲线提醒我们,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挺厉害!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什么叫厉害什么叫不厉害 —— 因为想要看懂,你首先得比较厉害才行!
这是非普通人的思维,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没有读,每次看到有一种隐隐的焦虑,看来这样也有好处,通过“反图书馆”意识让自己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常常也以读了多少书来自我安慰,没想到这是一个很土的行为,也许存在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限于盲目自信的危险。给了自己警惕的信号。
一直想等书架上的很多书看完了再买新书,看来我的这种做法也未必正确,花点钱多买点书摆在书架上也未必是坏事,也许可以使自己更加谦卑。真是有意思的别样的视角。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智者总是保持充满疑虑的自信,是否世界就少了很多麻烦。
这些观点从自我反省的视角给每个人都提了醒,可以促进每个人在有意愿的情况下,不断突破自己获得进步,更多需要的是自我驱动。
但真实世界往往要复杂很多,我们往往想把“沉睡”的人叫醒来,这是难点。
所以这是一个理念,而且需要自我修炼。
wangweil0726
这一节作者给的题目是: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我个人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的用意不是简单地摆事实,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给出解决方案,所以我总结下来可以把后面的一个章节放在一起这样定义更好理解:如何降低“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影响力。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提出的关于人类元认知方面的一个奇特现象,简称“D—K”达克效应,这是一种自我认知上的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自己本人却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无知者无畏”或者是“当局者迷”。这个理论应用到学习上来,就是很多学生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取决于他自己所认为的对于他来说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的判断,但是对于判断本身是否准确就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近年来很多人鼓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让家长和老师完全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去规划自己学习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且不论学生的自控力问题,单在元认知的水平上多数学生并未达到可以自由发展的水平,其结果只会和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有效地避开或者是减少由“达克效应”产生的错觉和误判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决策的主观经验。即然“当局者迷”那就要用到“旁观者清”,给自己找好参照物,把这些客观标准用于学习实践和测验当中,从而让我们的不足轻易地暴露出来。 实际上“达克效应”无处不在,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通过知识的测验与检索,提高我们的元认知水平,让自己更为清楚哪些是自己真正知道的,哪些是自以为是的,从而降低“达克效应”的影响力。这里作者再次提到了前面一直在强调的几种学习方法:低权重小测验、抽认卡学习、同伴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那我们还等什么,这么好的方法当然要用起来了。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