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1

火野丽Q
首页 > 审计师 > 上汽通用审计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氷之世界

已采纳

均胜电子的第二篇为答疑解惑篇 (本文整理了从2018年收购完成高田安全业务以来,均胜电子的董秘在上交所平台对投资者的部分关键提问解答,以及2020年到2021年期间均胜与券商的一些电话纪要,从这些问答中,我们将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一些均胜未来业绩预期、公司商誉、业务整合、核心业务等关键信息):

1、公司目前是否与华为有配套合作?

回复:公司已与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开展了技术探讨与业务合作。个人补充:跟华为的合作:已经获得多款车型推进,分别在 2022 年四季度、2023 年二季度和 2023 年三季度推出量产车型(明年下半年会有第一款车型推出)。会在硬件、软件、中间件底层及应用层面和华为全面展开合作。鸿蒙的车载操作系统也展开全面合作。

华为合作进度:2021年6月开始逐步签订协议,目前已经拿到国内某自主整车平台订单,预计22Q4开始出货,同一客户另外一个平台是23Q1开始测评。现在长安的项目不是我们的产品,但后年年初开始华为的车产品90%都是我们提供的。我们和华为的关系是互为Tier1,如果客户是国内自主品牌,华为做Tier1,均胜做Tier2;如果是合资品牌,均胜做Tier1,华为做Tier2。双方分成接近5:5。 和华为合作未来有流量相关的收入来源,类似于手机厂商的流量收入,包括系统升级、应用开发者服务费以及流量共享费,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具体的分成比例还在谈。

2、关于公司商誉?

回复:没有商誉减值风险。商誉主要是收购美国 KSS 时产生的,后来收购高田,没有商誉。KSS 年年收入20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田 之后,年收入变成了70亿美元。 均胜群英已经剥离,已经没有了商誉。 倒是因为汇率波动,可能会产生一些商誉变化。公司商誉均为以往年度相关并购项目产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公司严格执行国内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定期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由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相关的核查意见。根据已披露的历年审计报告结果显示,公司不存在商誉减值的情况。 公司依据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分析,将商誉按照业务板块进行分摊,主要包括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智能车联业务板块,国外功能件业务板块等。这些构成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业务板块为本公司基于内部管理目的对商誉进行监控的最低水平。

(1)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本公司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商誉主要为收购KSS形成,其可收回金额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确定。根据管理层批准的最近未来5年财务预算和各区域适用的税前折现率预计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中:美洲区各子公司为,子公司延锋百利得为,其他中国区各子公司为,其他亚洲区各子公司为),超过5年财务预算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均保持稳定。

(2)智慧车联业务板块:本公司智慧车联业务板块商誉主要为收购TechniSat 汽车 信息板块业务形成,其可收回金额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确定。根据管理层批准的最近未来3年财务预算和税前折现率预计智慧车联业务板块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超过3年财务预算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均保持稳定。

(3)国外功能件业务板块:本公司国外功能件业务板块商誉主要为收购群英形成(个人补充:现在已剥离),其可收回金额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确定。根据其管理层批准的最近未来5年财务预算和 税前折现率预计智慧车联业务板块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超过5年财务预算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均保持稳定。 公司对上述业务板块的可收回金额的预计结果并没有导致确认减值损失。

3、公司对于高田的整合是否已经完成,是否会继续产生整合费用?整合之后是以高田为主吗?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是多少?

回复:均胜安全在整合上的费用过去三年已经快20亿。在场地规划上我们已经完成整合,收尾部分北美有几个搬迁,今年一季度在主机厂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我们完成北美整合,整合费用为5000w,相比之前大幅减少态势。如果按预期(芯片解决 无疫情),整合完成没有大问题。在2020年期间公司已基本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安全业务板块的资源优化与整合工作。因疫情影响,上述整合的收尾工作将于2021年年内完成。 整合之后都是JSS,不分哪个部分的人。从比例上说,肯定是高田东西多,KSS的比例低。从管理层人员来说,之前用KSS和高田的管理层都不太行,现在外面招人,现在的管理层都是在行业里面工作很久的,这个管理层从去年年初到现在是稳定的。现在子公司层面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等流程走完之后,我们就会公布。这是均胜安全成立到现在第一次股权激励,还是比较有意义。 2018年至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3,899,536,元、3,533,430,元、3,210,258,元。

4、特斯拉供货量情况?

回复:MS 单车价值高一些,MY、M3 单车价值低一些,不一样的车型,供应的产品不一样。向特斯拉全系全球配套包括方向盘、主驾驶气囊、副驾驶气囊、头部帘式气囊、座椅侧气囊、膝部安全气囊和整车安全带等被动安全模块,同时也给特斯拉配套高压电切断器和前发动机罩举升器。此外,均胜电子还为特斯拉提供动力管理系统传感器和车窗控制器等,下一步将积极竞标高压充放电系统、饰条以及V2X软件系统等产品。单价根据车辆配置而不同,从数十到数百美元不等。公司的安全事业部在临港也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与特斯拉中国展开全面合作。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争取相关领域的新订单。

5、公司在电动 汽车 做了哪些布局?

回复:作为国内最早布局 汽车 电动化的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公司一直保持着在该业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凭借在新能源 汽车 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的多年积淀,公司具备为新能源 汽车 提供完整的充配放电系统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自主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已成为行业标杆产品之一。公司为保时捷Taycan电动车型、宝马纯电动和混动车型、奔驰混动车型、吉利等重要客户持续提供新能源动力管理产品,为日产、福特、上汽通用等部分车型提供的相关产品也已于2019年陆续量产。此外,公司也为大众 汽车 MEB平台,奔驰MFA2平台相关车型提供电池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6、公司HMI和车联网业务有没有国内客户?公司有DMS车载驾驶员监控系统的产品吗?

回复:公司研发的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早已商用于全球主流品牌车商,比如,奔驰AMG车型、宝马的中控系统、奥迪MMI系统和保时捷中控系统等。公司能提供完整的方向盘系统解决方案,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将多种传感器和智能系统集成到方向盘上使之成为具有智能感应和检测功能的供应商。其中,公司控股子公司均胜安全自主研发的驾驶员状态检测系统,包括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多区离手检测方向盘和视觉提醒灯带等感应技术,为自动驾驶场景提供重要支持,曾获得2018年度《美国 汽车 新闻》PACE奖。

7、公司旗下车联的V2X项目已经量产多时,请问现在有没有对接具体的整车厂家,形成大规模量产计划?如果没有,那么公司的V2X产品在以后的新能源和5g时代是否具备真正的领先行业的优势?

回复:公司产品可实现V2V、V2I、V2N的信息交互,提供自动驾驶决策支持,并交互车辆运行及管控信息。首个5G-V2X车载项目有望明年量产,集成高精地图、厘米级高精定位、高精摄像头、V2X等融合算法,其结果可直接输出给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

8、美国准备征收 汽车 零配件关税,对公司是否有影响?

回复:公司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都拥有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各区域业务主要以“就近生产、就近供应”原则为主。例如,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都基本供应给国内客户,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收入占公司总收入金额比重约为1%,受全球贸易摩擦影响较小。

9、kss有些关键配件(如芯片)需要向美国公司(如高通)购买,中美出现贸易摩擦,是否会受到影响?

回复: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公司的业务、资源和客户全球分布,公司拥有强大的垂直一体的制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体系保证,能够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处主要生产基地,遍及亚洲,北美,欧洲,基本都能实现本地化采购与配套销售,跨区域的业务并不多,中美贸易摩擦对公司直接经营层面影响不大。

10、公司什么时候停下并购的脚步,好好的整合和管理现有资源?尽管王董的团队对资本投资这块得心应手,雄心壮志的要在十年之内要做到 汽车 零部件行业全球数一数二,但是否觉得现在的整体规模已经有些庞大了,并购的步子走得太急了些,并购来的资源可都整合良好尽在掌握?

回复:2018年4月完成对日本高田公司除PSAN以外主要资产的并购,公司已将KSS公司和高田公司除PSAN业务以外主要资产整合为均胜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理顺管理架构和各区域业务,均胜安全已形成总部和四大区域(中国、欧洲、北美和其他亚洲地区)的两级管理体系,整合顺利推进。自交割之日起,均胜安全已获得大众、宝马、福特、日产等全球整车厂商新订单约50亿美元。均胜安全将继续保持To be the global leader in mobility safety!的愿景,为市场提供安全有效的 汽车 安全解决方案。均胜安全的经营目标保持65-7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和全球3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在整合方面,主要产能和资源优化工作将在19年上半年完成(现在推迟到2021年年内完成),公司将在重点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运营效率。

11、均胜安全的目标?剥离均胜群英的投资收益?

回复:均胜安全的经营目标保持65-7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和全球3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均胜群英20亿出售,投资收益8亿元。但是 2020 年仅收到 12 亿,投资 收益5亿元。剩下的8亿元,要等到业绩承诺完成后逐步确认。

12、收购高田后公司和均胜安全的负债情况如何?

回复:公司目前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行业平均水平,和伟世通等国际厂商基本相近。有息负债上,母公司上为并购贷款和中票短融,子公司上(包括均胜安全)为日常经营的贷款,未来几年在我们净利润提升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会下降。

13、请问RMB贬值对公司利弊?公司有美元借款吗?

回复: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公司的业务、资源和客户全球分布,跨区域的资金流转不多,RMB贬值对公司直接经营层面影响不大。另外,在合并报表层面,RMB贬值将会使公司外币业务在合并报表过程中折算成人民币的数值变得更大。

14、收购高田的资金来源何处?

回复: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资产购买,同时引入国投创新管理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均胜安全还将引入全球战略投资者,以满足公司全球管理、业务全球整合及资产购买资金需求,同时相关商业银行提供了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用于支持本次资产购买,以完成交易。

15、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我们的核心壁垒有哪些?

回复: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均为全球 汽车 零配件巨头,如博世、大陆、奥托立夫、德尔福、哈曼等。面对复杂而激烈的行业竞争,均胜持续围绕“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三个主题,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 汽车 安全和电子领域已成为全球顶级供应商。具体表现为: - 拥有完整的驾驶舱电子和安全产品解决方案,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 具备完整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全球拥有三大主要研发中心,分部位于中国、美国和德国,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的总数超过3000人,在全球拥有超1500项专利,掌握 汽车 安全和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成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 - 公司与主要整车厂商客户已形成稳固伙伴关系,积累了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主要客户已涵盖宝马、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福特等全球整车厂商与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并通过购买高田主要资产,成功进入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供应体系。 - 拥有强大的垂直一体的制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体系保证,能够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5个主要生产基地,遍及亚洲,北美,欧洲,已实现全球化; - 在中国市场有较强优势,将全球的技术水平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更加灵活务实,有众多优秀的本土合作伙伴。

16、对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的业绩预期大概是多少?

答:Q4是环比改善但同比继续有压力,Q4预计还是受宏观环境、芯片短缺及原材料涨价影响,预计继续承压。全年预计实现收入460-470亿,与20年基本持平,22年预计收入将同比增长20%以上。

17、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的原因?

答:Q3出现亏损主要还是由安全业务引起(均胜安全),行业缺芯导致欧洲、亚洲相关主机厂相继削减产量或停产,同时原材料和运输成本涨幅较大,均胜安全毛利率下滑至10%;同时,均胜安全为17年收购日本高田业务所来,还处于整合期,21年截至Q3整合费用为亿,全年预计2亿,今年将完成所有整合。今年净利润还是会承压。

18、2022年的业绩指引?

答:大致和10月发布的持股计划差不多,今年预计收入差不多460-470亿,预计明年收入保守在510亿以上,增速在10%左右吧。净利率还是预计左右吧(个人补充:那明年就是差不多12个多亿的利润),22/23/24净利率预计吧,当然还是会看具体情况来调整。明年的趋势预计还是会从低到高,上半年芯片预计会逐步缓解,希望到Q2会有实质性改善吧。

19、2021年 汽车 电子业务情况?以及增长点在哪?

答: 汽车 电子: 前三季度表现出色,实现收入92亿,预计全年实现收入120-130亿(个人补充:已经在往整体营收占比30%努力了),全年同比增长20%-30%,预计实现净利润亿。 汽车 电子包括智能座舱(硬件由均胜普瑞事业部,主要是机电一体化;软件来自均胜智行事业部,主要是域控制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新能源业务主要是BMS(电池管理系统)系统。前三季度智能座舱实现收入70多亿,新能源实现15亿。 增长点主要是: 我们今年前3季度就拿了270亿订单,在收入上就有持续体现。当然这里面客户数量扩展的不多,主要还是客户里面新的平台周期、品类周期,例如大众,之前大众是没有智能座舱业务的,当大众开始做这一块业务的时候,直接给了我们100亿的订单。

20、 汽车 电子单车价值?

答:域控制器截至现在是亿,占整个 汽车 电子收入的29%,但我们的域控制器收入应该是国内第一, 汽车 电子的产品都是基于域控制器而来。明年我们有30%收入是来自屏幕相关,我们的屏幕主要是来自夏普、JDI等,但这里面最核心的还是域控制器,没有这个我们就没办法拿这么多单。现在域控制器大概1500-2000元左右,屏幕每寸100元。

21、安全业务的3-5年的量化指引?

答:目标是全球第一。绝对份额此消彼长,就我们和奥托立夫。35-40%的区间我们认为。订单方面我们一直很饱满,订单变少不是因为拿不到订单,而是选择性的那,我们要符合我们毛利需求的订单才去做。整合能力方面,我们全球优化了2w多人,中国我们还在继续投入,各个工厂都在投入产能,产能和订单我们希望匹配上,逐步释放。今年一定要完成整合,最终结束。安全业务在挪动产线的时候,我们是需要主机厂的认可的,他们要重新验厂的,但是因为疫情隔离或者没法来,所以验厂节奏是拖慢的。

22、中科创达和均胜的差异?公司当前芯片主要用的谁的?

答:创达不是Tier1,他没办法做我们做的事情,他更多的还是和高通在芯片落地层面来展开合作。如果我们和创达合作,那他们应该属于我们的供应商角色。芯片主要用的瑞萨,但是也支持高通芯片。

23、和国内造车新势力有没有开展合作?公司的域控制器优势?

答:国内三家新势力都有合作,目前还没有开展域控制器的合作,其他的产品都有提供了。域控制器首先是硬件制造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硬件就没有载体。其次才是软件,我们的域控制器是从93年就开始开展业务,从收音机、多媒体到座舱再到智能座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和客户关系。为什么当时我们能进入大众供应体系,也是因为有比较成熟的开发系统,能够支持大众在域控制器的一些要求。

24、 汽车 电子里面的品类未来占比如何?公司在下游客户里面的份额占比如何?

答:目前看还是会保持现有占比吧,智能座舱占大头,新能源管理和智能驾驶占比会比较少,从整体上来讲软件肯定是占比更多的。目前在前5大客户的份额都有50%以上,未来估计份额也不会下降。我们和客户的客户关系绑定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而且客户更换供应商会比较麻烦,长远看这个份额不会下降。

25、均胜智能研究院情况?

答:成立于今年七月份,成立目的是对公司自动驾驶技术积累和量产输出提供支持。现阶段有一个合作伙伴(不方便透露),形成两套基于芯片平台的域控制器方案,也在海外合作伙伴审慎沟通,希望基于他的平台进行自动驾驶的开发。均胜的优势在于有比较好的客户及对供应链把握的资源。 分享三个判断: 1、现很多在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开发是重复的倒轮子,如果没有量的积累,不论是前期的研发成本和投入还是后续升级都会出问题。只有少数核心的 tire 1和 OEM 能够形成基础的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形成完整的域控制器方案。像特斯拉公布它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但是不会对我们的业务造成大的冲击。 2、即使在 tire 1 也只有具备一定订单量才能把域控制器持续的做好,因为这是本身架构的改变,及算法和硬件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 3、自动驾驶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只有在全球化的平台和实现高智能驾驶和域控制器整体平台化的量产和搭载,并且形成系列车型方案才是自动驾驶在市场占有率和营收上的春天。现在有了萌芽,至少还要两到三年的开发周期。基于上述三个判断,均胜现在做出研发投入,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能形成一个软硬件耦合的解决方案。

26、当前订单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自主品牌的订单如何?

答:我们现在对中国的投入是很大的倾斜,1)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2)去年下半年我们筹建了中国总部的2个研究院,我们希望走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整个全球的 汽车 以欧系和美系为主,所以研发基本也是跟着他们做研发,从17-18年开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话语权变大了很多,中国整车也开始话语权强起来。所以我们加大了中国的投入,一个是面向NEV,一个面向智能技术的研究院。我们和蔚小理做DEMO、RSQ,有一些量产的订单,现在在做一些更加前瞻的项目研发。

27、MEB和Tesla的订单?

答:订单饱满。特斯拉不方便公开评价,有保密协议。MEB的量挺大的,智能座舱HMI和车机我们做,另外,MEB有3个域,其中座舱域是我们做了不少的模块。电控方面,BMS我们是主要供应商,欧洲和国内都是。安全类产品,也离不开我们,加总金额是不小的。在不同的车系的产品组合供应不同。

28、公司对图达通进行投资,并通过均联智行跟图达通合作,目前跟图达通的合作模式? 答:我们一月份在Pre A轮投了图达通,但是占比比较少,不会像以前一样做太多海外收并购。从产品上说,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方向的重要入口,越来越多的车逐渐使用激光雷达。我们旗下的均联智行为图达通做一个产品的落地,不仅仅是代工。因为作为一个初创企业,它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sample,但是他没有相关的tier 1的经验。制造、测试相关的收入落在均联智行里,产品本身的收入是落在图达通上。 单车价值量来看,唯一被允许能说的是低于五位数。这款激光雷达本身300线,距离500m,比即将量产的其他激光雷达远得多,精确的多。我们投资的比例比较低,个位数的投资比例,不会占据均胜电子太多的现金流。

29、 汽车 安全产品全球第一的奥托立夫在疫情表现很不错,如何看待?净利率追上奥托立夫需要多久? 答:行业主要竞争者奥托立夫,毛利率水平常年来看大概有2~3个点的差异。过去差异性比较小,最近收了一些公司之后,差异大概拉到了三个点左右。奥托立夫做的重组计划,一季度恢复态势已经超出19年的最高水平,三费用降到4.%。这是一个是非常好的状态,我们会学习在经营上的优化,缩小与其差距。我们前进动力很强,改善空间也非常大。追赶奥托立夫,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今年整合基本完成,费用较大幅度下降。去年耽搁了一些进度。总体23年前完成这个目标充满希望。

写到最后,用均胜2021年6月份电话纪要中,均胜自己的一段文字结尾:

因为我觉得均胜电子其实就两个逻辑,一个是均胜安全业务逐步恢复,带来EPS的增长。均胜安全现在已经占到75%的收入,整合慢慢结束,订单结构开始替换,利润就会起来,上升1个点,利润增长就是税前5个亿,均胜安全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方向;另一个是智能化,目前围绕智能座舱展开,未来会围绕智能驾驶来突破。我们现在智能驾驶产生收入的第一个是5G-V2X,我们是全球第一个量产5G-V2X的。我们预计这块会带来将近1个亿的收入。还有一块收入来自于年底开始的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是做落地的,这个技术不是我自己的,这两个都是智能驾驶的核心,这些都是点,我们未来把点连成面,首先需要我们需要一个平台,以前大家不理解或者忽视的地方会让大家逐步看到。因为以前A股里面智能化的标的说实话不多。

$均胜电子(SH600699)$ #股票# #股票 财经 # #投资理财# #均胜电子#

上汽通用审计师

274 评论(12)

angeldevil82

对赌协议的期限有限(一般3年)和商誉减值期的相对无限,是否在一定程度会起到约束商誉减值的作用呢?对赌协议对商誉减值的影响 1.并购溢价与商誉减值 从计量方式上看并购溢价形成了商誉,并购溢价反映了并购双方对并购收益的预期。在高溢价并购中,并购方对并购收益的预期可能会高于被并购方所能实现的经营成果,将会导致后期高额减值的风险。根据总计价账户理论,并购溢价包含了许多资产的流动性溢价和难以辨别的无形资产及其他影响因素,这部分溢价不符合商誉本质,需要在后续期间进行减值确认[ 17 ]。真实并购溢价反映了商誉减值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真实并购溢价与商誉减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2.对赌协议与商誉减值 在后续期间,对赌协议的激励使得被并购方积极配合并购方的整合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整合效应。如果被并购方在对赌协议的激励下,持续完成对赌条约,并购方会对商誉有良好的预期,从而少计甚至不计提减值。另外,对赌协议提供了一份对未来预期的合理保证,增加了并购方对并购后整合情况的自信,降低了并购失败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商誉减值的风险[ 18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在对赌协议期内,对赌协议抑制商誉减值且负向调节真实并购溢价与商誉减值的相关性。 如果预期无法完成承诺业绩,对赌协议对于被并购方则是一种压力。对赌协议期结束后,被并购方失去了对赌协议的激励和约束,难以维持高效的经营能力,而并购方的持续良好预期仍然存在,之间的落差造成了商誉的超额收益能力下降,导致商誉减值确认。当无法实现对赌或预期下一年无法完成对赌时,为了避免赔偿,被并购方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利润,在对赌协议期结束时集中调回利润[ 19 ],导致并购方无法正确预期对赌期内被并购方的真实经营状况,错误估计商誉减值情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在对赌协议期结束当年和下一年,商誉减值情况会加剧。

158 评论(10)

吃喝玩乐nnn

中国一汽领导班子成员都有谁?一汽长安长安逸动江淮长城奇瑞宝骏九江长城长安裕隆新能源江铃艾瑞泽无论哪个,没有湖南的长安一汽、东风广汽吉奥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丰田南北大众这几个重量级的如果说提问者想知道当今长城、上汽、吉奥、宝骏谁市场占有率更高点,那都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一汽上汽,都是大型集团,经销商数量和网点密度都是最高的长安长安没错我就是的比上汽吉奥好上汽和吉奥是一个档次的,但是有时候会比长安长安好,但是吉奥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长三角地区,长安长安没有覆盖其他地区,所以感觉不一样。上汽吉奥和上汽通用上汽这俩个才是一个水平我想说长安是一汽上汽吉奥吉奥是一汽吉奥是一汽的,上汽吉奥和一汽吉奥完全是两个概念,一汽吉奥是一汽自己的品牌,吉奥是一汽的合资品牌,可以说是长安长安本质上是一汽吉奥。

133 评论(11)

只爱小火锅

大年初一,我们来点实在的,祝福大家财运亨通!

鼠年到,鼠你最发财!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同样跟赚钱有关。2019年各大车企的全年销量数据已陆续出炉,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国六标准提前和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9年不少车企的销量成绩不容乐观。对于自主车企来说,2019上无疑也是一段非常难熬的时期,上半年仅三家实现同比上涨,我们来看看全年表现又如何,看看谁是2019最赚钱的自主车企。

●上汽通用五菱

2019年总销量:987863万辆

面对市场下行和消费升级趋势,上汽通用五菱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乘联会最新零售数据显示,上汽通用五菱2019年累计销量为987863辆,同比降低。其中,当家车型五菱宏光累计仅售出369,515辆,同比直降。

除了五菱宏光以外,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510、宝骏730以及宝骏360等热门产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虽然A0级SUV宝骏510的销量比2018年减少了超13万辆,依旧能在2019年自主SUV销量榜中排第5。

市场不景气,上汽通用五菱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9年4月,它正式发布了新宝骏品牌并启用钻石标,多半年的时间连续推出了RS-5、RM-5、RC-6和RS-3四款新新车,市场新鲜度维持得不错。2020年,它还将发布中大型SUV新宝骏RS-7。

●吉利汽车

2019年总销量:1361560辆

2019年,吉利推出不少新车,包括精品MPV嘉际、全新跨界运动SUV星越、全新紧凑型SUV吉利icon、以及新远景、新帝豪、新博越等多款改款车型,国内市场体量越发大了,丰富了用户的购车选择。

吉利汽车(含领克)共售出1361560台,刚好完成全年的销售目标。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近40%,但吉利2019年的总销量只是稍微超过了全年总销量目标(136万),要知道这个目标是吉利年中下调后的数据。可见,2019的吉利并不轻松,能完成目标已是可喜。

满足国内用户购车需求的同时,吉利在国外市场的表现也很亮眼,收购宝腾汽车主攻马来西亚市场。2019年是宝腾汽车自2015年来首次突破10万大关,全年售出100821辆,同比增长,重回马来西亚市场亚军位置。

●长安汽车

2019年总销量:176万辆

长安汽车在2019年的日子尤其难过,网传了一份“未经过本公司审计师确认2019年12月销量及2020年销量目标”公告,显示长安汽车2019年销量达到176万辆,较2018年减少,这与长安汽车2019年246万辆销量目标相差甚远,完成度仅为。当然,具体数据目前还未官宣,仅供参考。

市场行情差的最大原因是其分支下的合资品牌从助力变成了拖后腿。铃木推出中国市场后,长安铃木基本消失了踪迹;从蒙迪欧到福克斯、福睿斯,最近几年长安福特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有点对不起其“T型车鼻祖”的地位。好在,长安系中国品牌在终端市场依旧坚挺。

已知其12月整体销量达到150361辆,同比增幅了35%。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同比以及环比增长后,长安汽车终于在12月成功登顶自主品牌单月销冠。结合12月和以往的数据,长安系中国品牌(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年度销量为万辆,如果这个数据属实,那么长安将是年度自主品牌销冠。

●长城汽车

2019年总销量:1060298辆

长城汽车20019年推出了不少新车,包括哈弗F7、WEY VV7 GT、欧拉R1等在内的7款全新车系。销量主力依旧集中的哈弗SUV身上,而重担最后基本都压在了哈弗H6身上。这款老将车型,无论是价格还是销量,都异常坚挺。

长城汽车2019年国内市场销量定格在了1060298辆,同比增长,连续四年实现销量突破100万大关。细分来看,除了长城炮及新能源车型的欧拉汽车之外,无论是高端品牌WEY,还是身为销量主力的哈弗系列,2019都有着不小的下滑。

长城现在的发展有点乱,SUV新车只有F7销量还不错,却也没到黑马的程度,也没到能接替H6的程度;皮卡市场抢占了先机,用炮吸引了不少眼球,随着以后皮卡解禁来临,销量或进一步提升,前提是需要时间;新能源市场的欧拉表现也不俗,大幅提振销量却也还没那个实力,还分心与宝马成立光束汽车,MINI纯电动如何堪当大任?

●奇瑞汽车

2019年总销量:万辆

2019年对于奇瑞来说,可能是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捷途的到来使其宛若新生。随着12月份以万辆的月销量收官,奇瑞2019年累计销售汽车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车型年销量同比增长,全新一代瑞虎8、艾瑞泽系列,奇瑞控股捷途系列的年销量均突破10万辆。

2019年,奇瑞推出了包括捷途X95、星途TX等在内的8个全新车系,与捷途名声大振相反,星途黯淡无光,中型SUV星途TX、紧凑型SUV星途LX在终端市场均没有掀起啥浪花。

2020年,奇瑞的大动作也不少。传统燃油车方面,新一代瑞虎7/瑞虎7 PRO、国产高端七座SUV星途VX等都将陆续上市销售。新能源部分,代号为S61的纯电SUV预计将于2020年初正式亮相,并有望在上半年上市开售,售价或在20-25万区间。

●比亚迪汽车

2019年总销量:451245辆

在国内市场,能像比亚迪这样,实现新能源与燃油车并驾齐驱的并不多见。2019年,比亚迪汽车总销量为451246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219,353辆,占比达到。

众所周知,比亚迪在近几年的主力车型一直是王朝系列车型,因此王朝系列车型的销量,也是决定比亚迪销量的关键。根据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在整个2019年中,唐家族车型共售出76741台,同比增长;宋家族车型累计销量为177174台,同比增长;秦家族车型累计销量为62189台;元家族车型累计销量为61900台。

为了冲击销量,比亚迪2019年推出了包括e1、e2、宋Pro等在内的10款全新车型。2020年,更高级别的高端车系——“汉”系列也将推出,该新车型系列将包括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两种版本,价格预计在30万区间,对标特斯拉Model 3。不仅如此,比亚迪还会发布一款全新的A+级SUV车系,非常让人期待。

●江淮汽车

2019年总销量:421241辆

在2019年整体车市不景气的态势下,江淮旗下乘用车也难逃“滑铁卢”,多款乘用车产品全年销量相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自从瑞风S2/S3热度过去之后,江淮就一直在挣扎中“度日如年”,后期推出的轿车瑞风A6/嘉悦A5、SUV瑞风S4/瑞风S7等,都如过江之鲤,只是闪现了一下。

2019年,江淮累计实现产量420934辆,同比下降;累计实现销量421241辆,同比下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实现产量58724辆,同比下降,实现销量58026辆,同比下降。

和奇瑞不同,江淮并没有出现“救星”,寄予厚望的嘉悦A5,上市短短时日就官降几万,让已经买车的车主情何以堪。2020年,江淮的动作也不多,风S4、瑞风S5和瑞风S7将迎来换代,其他暂未知。

●上汽荣威

2019年总销量:42万辆

上汽荣威是一个稳扎稳打的车企,有颜值有技术有智能,推产品频率正常,在轿车、SUV、新能源三大市场都保持着全线热销。

数据显示,荣威2019全年销量破42万辆,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SUV市场,荣威RX系列最为畅销,RX5同比环比双增长;轿车市场,荣威i系列月销量破2万,同比两位数增长;新能源市场,单月销售近万辆,Ei5在12月实现同比增长。

上汽荣威已有4款SUV+4款轿车+6款新能源车的庞大产品矩阵,并对6万-30万元主流消费市场形成了初步覆盖。2020年,荣威至少会推出4款新车,包括全新一代RX5、Ei6、i5 CROSS以及一款全新MPV等。

●广汽传祺

2019年总销量:万辆

近日,广汽传祺对外公布了其2019年的销量情况。数据显示,广汽乘用车2019年累计销量超万辆,其中,12月销量万辆,环比增长。即便在受宏观经济、消费需求、政策调整、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广汽传祺2019年的成绩依旧可圈可点。

广汽传祺目前的产品线涵盖了轿车、SUV、MPV等市面主销车型,并在2019年率先布局全系车型的国六改款,推出传祺GM6、2020款传祺GS8、传祺GM8 2020领航款、全新一代传祺GA6、第二代传祺GS4等重磅车型。

提到广汽传祺,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传祺GS4。没错,它绝对算得上广汽传祺的功臣。2019年,传祺GS4迎来了换代,销量也依旧是传祺支柱,平均月销持稳,破万是它的常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70 评论(14)

Coco爱美食

很忙。采购部单位简介、工作总结;单位执行的制度;财务报表、账簿及凭证,上汽通用公司釆购部很忙。采购部内部审计需要的资料采购业务流程、采购审批流程、签订合同权限上汽通用公司釆购部采购招标文件采购合同、协议及其管理台账供应商管理台账审计期间存货的盘点资料债权债务余额明细及相关说明。其余的诸如采购(调料)请求资料、市场询价资料、货物检验资料等。上汽通用公司釆购部审计的重点是业务流程是否合规、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是否存在舞弊。

19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