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cyrus
经营审计步骤可定为:(1)目标定义目标定义广义的经营审计目标通常包括评估一个特定组织、职能或一个组织的绩效的意图。但是、这个广泛的表述必须明确规定审计的范围祁报告的性质。审计师必须特别确定要加以评价的方针和程序以及它们同组织的特定目标关系如何。(2)熟悉情况熟悉情况在开始经营审计之前,审计师必须时被审单位的目标、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获得一个综合的了解。熟悉情况的过程,可从研究组织图、分配职能和责任说明、管理方针和指令以及经营方针和程序开始。在这一阶段,审计师可阅记已发布的有关问题的材料,尽可能了解它们所起的作用。审计师掌握了这种背景信息后,可以巡视组织设施,会见主管人员,确定他们的具体目标。用于衡量完成这些目标的标准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在巡视中,审计师试图使自己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正在执行的功能作用,特别要从管理责任和控制的观点去看。审计师对组织的了解要用问题调查表、流程图和书面文字记录下来。(3)初步调查初步调查审计师关于业务经营和潜在问题的关键方面的切步结论概括为审计师的初步调查,这个调查可用做确定审计方案的指导。(4)制定方案制定经营审计方案:是为各个合约特别制定的。它包括审计师认为评价组织经营所必需的所有测试和分析。根据审计工作的性质和难度分配适当的人员去从事合约业务,其工作要列入工作表。(5)现场工作现场工作阶段是执行经营审计方案,审计师选择要复核的项目,确定程序是否适当,其执行是否令人满意。正如财务相关审计一样,审计师要经常从记录中选择代表性的样本加以检查,确定是否遵循正确的程序,发现所遇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可能采取询问或直接观察,彻底搞清楚雇员们是否理解下达的指示并且正在进行他们需要做的工作。分析是现场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组织的实际绩效要与多种标准比较,如预算、生产率目标或类似单位的绩效。这种分析为审计师提出改进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的建议提供依据。每个阶段的现场工作完成时,审计师要总结成果,并评价所搜集的资料。那些看起来是重要的缺陷,要与有关督导员讨论:虽然现场讨论的最初目标是确定已获得的有关事实,但经常可以在此时采取纠汇措施。在现场工作时,审计师要将计划、收集的证据、分析、解释和审计结果记录在工作底稿上。审计工作底稿应该单独保存,用以支持审计报告。(6)报告审计结果报告结果在现场工作最后结束时,审计师应该总结与审计基本目标有关的审计结果。报告包括建议该单位改进的经营方针和程序以及不够恰当的现行方针和程序的情况一览表。在完成报告草稿之后,他们应该安排一个总结会,同所审业务有关的所有人员一起复核审计结果。这个会议保证审计师有一个准确的完整的说法;如果有关于某些事实的问题,应该做进一步调查,直至解决所有疑问。如果遗留对事实解释的严重分歧、通常最好是将两种解释都披露在报告上。这个会议还提供一个机会,让涉及到的管理部门考虑和对揭露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各项审计结果、一份完整的报告应该描述:用来评价活动的标准; 存在的情况(即问题); 原因; 结果; 改进的建议。(7)追踪追踪是经营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是追踪行为,以保证审计报告披露的任何缺点都得到满意的处理。追踪的责任可交给直线管理的组织或职能部门,但最常见的是由审计部门负责。在某些情况下,审计师认为在一定合理的时间后进行简要的重审是可取的,可保证所有重要的建议都被贯彻执行。
爱家薇薇
审计师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有哪些
你知道审计师应该怎样降低审计风险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审计师降低审计风险的知识。欢迎阅读。
1一如既往坚持廉洁审计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上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要求,从严自律、管住自己、筑牢防线,警钟长鸣、干干净净履行职责。
2提高自身审计能力
面对当前审计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重要性,审计人员仅仅靠以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等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审计项目的方法、技术的更新,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做好“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指导理论”,不断提高自身审计能力,更好的适应审计形势的发展。
3增强审计内部沟通协作
由于审计任务的多样性,且审计内容常包含多种专业类别,如政府投资项目不仅包含工程管理,房屋建筑、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还包含财务会计等诸多方面,而审计人员多数是仅学一个专业,少部分人学两个专业,两个专业以上的人就特别少,即使有也难以做到既多又专。因此,加强审计团队的有效沟通、交流和探讨,审计数据之间的相互比对,增加发现审计线索的可能性,进而更好的降低审计风险。
4有效发挥计算机数据审计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单位应用数据库记录业务数据,数据量十分庞大,而审计时间、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任务艰巨,审计人员不得不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固有的'风险可能导致未抽审的项目存在财务数据重大错报等情况未被发现。计算机数据审计则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数据审计是指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等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存储和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的审计。采用计算机数据审计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加大审计检查覆盖的范围,进而降低审计风险。
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
首先,通过审前风险预测对审计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对被审计项目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以及潜在的风险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据此制定审计计划、实施方案等,将审计风险预先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次,审计实施阶段做好过程控制。主要是根据前期的风险分析选择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建立审计方法的实施程序,进而降低、规避或转移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实施过程中,选派合适的审计人员,确定合理的审计抽样范围,有限的采集审计证据,严密的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准确的对发现问题进行定性,最后做到事后监督与评价并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从而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6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固然重要,强化风险意识亦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不仅是审计人员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人员应充分重视如何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和技能,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审计任务,并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